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小翠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昆明集山水之胜,环境条件十分优越。但是,千百年来,昆明山水的沧桑变化也十分突出,翠湖就是其中的代表。

其实,最早并没有翠湖,茫茫的滇池水域直逼昆明城下,历,延续千年当时“三面皆水”,东面即盘龙江,南面和西面虽然都临滇池,景观却不一样。 南面是沙岸,地势低洼,西北面则是蜿蜒起伏的低山怀抱一泓碧水,独向西敞开,与滇池相连,犹如一块玉玦,可以称为滇池的翠湖湾

当时这一段滇池湖岸线,大体沿今东风西路至小西门,转翠湖南路、翠湖东路、翠湖北路外侧的山脚线,经仓园巷染布巷昆师路至昆一中校园,再转往北,沿麻园火车站老埂,直到黄土坡。

昆明作为云南省会和西南边疆的战略要地,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修建砖城,把五华山圆通山及其延伸部分都包入城内,在染布巷与小西门之间填建城墙,把翠湖湾变成了人工泻湖,也包入城内,从而强化了其军事堡垒的功能,也大大改善了昆明城内的环境质量。

这段滇池湖岸线收缩后,在西城墙外新形成了一个岸边驻军屯田的小湖湾,称潘家湾。今禄丰等地的潘姓后人称他们的祖先就是这里屯军的统领。

明初的翠湖水域辽阔,成为屯兵驻守、加强城防的军事重地。云南右卫、云南后卫、云南前卫各有西海子屯一个,驻扎在接近大西门附近,云南中卫、云南前卫各有南海子屯一个,驻扎在接近小西门附近,利用翠湖的水源和湖边荒闲的土地,坚持屯田并守卫云南府城。

沐英更选择了翠湖西北岸大片土肥水饱草茂的地方,仿汉代名将周亚夫,练兵习武,牧马备战,湖边遍植柳树。

沐英的别业称为柳营,“柳营洗马”被传为佳话,当时的翠湖也被称为洗马河,成为昆明城内的禁地。

昆明市即将进行的翠湖片区洗马河水系恢复及带状公园建设工程,将突出刻画“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的历史文化主题情景,扩大公共开敞空间,配以具有明清历史特色的兵马奔腾的雕塑,重现“柳营洗马”景观。 翠湖以产荷著称,形成了新的风景特点,虽已出现沼泽化,但仍出水很多,因名九龙池。

经过200多年的岁月,翠湖悄悄积累着它的变化,湖边的沐氏别业柳营一直存在,但到明末,九龙池已非禁地,大片水域渐渐成陆,被私家占为菜圃,有的种菜,有的种稻,浅水区仍为莲池,“菜圃居其半”,人们称其为菜海。 此时的滇池湖岸线已远离西城墙,九龙池水沿五华山西麓出城,入顺城桥,汇入盘龙江,达滇池,成为护城河的重要水源之一。

清初,吴三桂开藩云南,大兴土木,把翠湖划为禁地,翠湖遭其荼毒。吴三桂占有原柳营作为平西王府,还嫌太小,康熙四年(1665年)又“填菜海子之半”做新府,后来称洪化府,翠湖的水陆比例发生逆转,湖面缩小过半。 新填成陆的部分东达今翠湖西路,西抵城墙(今东风西路),北起仓园巷、染布巷,与原柳营接,南达翠湖南路。为了运输财物,兼作防卫的城濠,在其南墙和东墙外修了一条小河,被后人指为洗马河。

经过吴三桂的一系列“折腾”,昆明人教训深刻,普遍增强了对这一片难得的城中水域的热爱和保护意识,自此开始了翠湖的园林培育期。

由于翠湖周围的开发和人口聚集,清代以来,翠湖的淤浅和水域收缩有增无已,疏浚清淤势在必行。

治理翠湖首先是一项水利工程,但对它的治理和环境美化应该同步。

人们巧妙地把清淤工程和培育园林结合起来,将大量淤泥堆叠为岛,砌筑为堤,用以进行园林美化,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进行,翠湖也被装点得越来越美,成为昆明城中大家热爱的湖山胜景。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云南巡抚王继文在湖中央建湖心亭,在湖北岸建来爽楼,湖心的小岛大概筑于此时,“南北绵亘三百余丈”的“海心大路”大概也筑于这段时间,从湖南岸可以步行到湖心亭,这是翠湖园林建设的最早设施。

[清代中叶,加大了对翠湖培修的力度。嘉庆元年(1796年)有马孺人捐资修一院奉观音大士,继之,工部右侍郎蒋予蒲、迤南道刘钰、云中朱元亮等乡人官绅士庶并省外关心者纷纷捐资,热心乡人倪士元、倪琇辛勤操办,“填砌西面地基二丈许”,又“将周围草塘置买挑填坚阔,遂成基焉”,扩大了湖心岛[1]

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岛上建成了一组楼阁殿宇“咸皆巍峨壮丽”、金漆辉煌的莲花禅寺

道光十四年(1834年)知府董国华又在寺西侧编竹木围栏建放生池。

道光十五年(1835年),云贵总督阮元改竹栏为堤,从寺南绕出寺北,西轩改造成舟屋三楹,完成了放生池的建设,亦将其园林化建为观鱼楼。

阮元又在原海心大路的基础上,建成贯通翠湖南北的长堤,称为阮堤。堤北段建听莺桥,中段建采莲桥,南段建燕子桥,从此翠湖出现了南北两门。

光绪十年(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重修莲花禅院。

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建成水月轩。

清代对翠湖小规模的疏浚和风景园林的培修还有一些,此不一一,但值得注意的是,翠湖的淤浅和水体收缩并未得到控制。

从宣统年间测绘的《清末昆明街道图》明显地看出,当时翠湖水域不及湖盆之半,湖边大片低地皆成稻田和菜圃。

清末昆明街道图(局部)

民国年间大规模疏挖翠湖的是唐继尧。1919年唐继尧主持建成东西向的长堤,称为唐堤,堤东段架卫东桥,堤西段架定西桥,又在东堤路侧建会中亭。

东西堤头建两座石牌坊“双节坊”,不但为了旌表,也相应控制湖岸线,从此翠湖有了四道门。后来填筑了金鱼岛

20世纪30年代的“整理翠湖公园工程计划”,又一次疏浚翠湖,“以浚淘为主”,清除了湖中的许多淤泥;拆除了一批拥挤杂乱的建筑,将莲花禅院改建为今日所见的湖心亭建筑群,保留了院内大戏台的格局,新建了南北两座三层八角琉璃亭。

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1955年、1962年都动员群众义务疏挖翠湖淤泥。经多次填土、植树,建成西南岛并开放,建九曲桥连接西南湖岸,形成今天翠湖的第五道门。又修建了石砌围栏,固定了湖岸。

经过300多年的疏挖整治,翠湖公园占地22.1公顷,其中洲岛散列,星罗棋布,水面仅占15公顷左右。

翠湖遭遇的最大灾难是水源干涸。

1976年5月,人们惊觉九龙池已不再出水,翠湖渐趋干涸。同时出现翠湖周围地面下陷、路面及建筑物开裂等现象。

起初,人们期待着雨季补水,但雨季的到来仍无济于事,补进的水又渗漏了。经过调查终于明白,由于城市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发生地面沉降,引起地基下陷、建筑物等开裂,危及整个城市安全。

据1997年出版的《昆明市水利志》,1982年对昆明市区地下水资源调查,市区和近郊有深层地下水井176口,加上6个泉水口,日均产水量10.3万立方米。

在北教场以南、昆明站以北、董家湾以西、43医院以东22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内,有采取地下水的钻孔和人防疏排水工程55处,地下水开采量每日41000立方米,每年1500万立方米。

1970年以后开采地下水的单位增多,沿长虫山、莲花池一带地下水源减少,翠湖周围水源面积6平方公里内,有采排地下水工程33处,采水量每日33600立方米。

由于补给翠湖地下水的水源少,过量开采严重,翠湖地下水位下降,致使翠湖干涸,第一自来水厂被迫关闭。

地下水位下降,远不是翠湖湖盆的范围,敲响了昆明环境恶化的警钟。

地下水位下降之大,已不是短时间内地面补水所能解决的,只得动员大家到湖底踩踏,放风筝,做游戏,加上工程措施,把湖底封闭如锅底不漏水,再灌水进去。

1982年,昆明市公布了《昆明市地下水管理办法》,有关部门陆续封闭周围机井。

1986年,建油管桥抽水站,铺设了2000米长的管道,抽盘龙江水回灌翠湖。但盘龙江水水质越来越差,翠湖水又因不流动而富营养化。

1997年改为抽取污水处理厂处理的中水输入翠湖,日供水约10000立方米,并两次抽干湖水,置换好水。

最近,第四污水处理厂回灌翠湖的中水每日为15000立方米,水质已超过一级A标。

翠湖经历了30多个春秋的水源干涸期,作为人工调控湖水的阶段,在政府的努力下,水量和水质都已逐渐满足需求。

千年翠湖,历经滇池湖湾期、人工泻湖期、水陆逆转期、园林培育期、水源干涸期。

翠湖的沧桑变迁,给了我们无尽的启示。

翠湖是滇池边人们有意为之保留下来享用的一片水域,是昆明古城边滇池沧桑变迁的历史见证,是镶嵌在春城的一颗绿宝石,是十分难得的自然遗产。

相关视频

青岛楼山翠湖小区樱花盛开季

;lian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