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尖吻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尖吻蝮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简介

第三纪早期的始新世属干燥、亚热带的中国东南部为尖吻蝮的起源地。古地理的研究表明,从早第三纪到晚第三纪,中国东南、南部、西南部,地势平坦,起伏不大,为干燥的亚热带气候,适宜于尖吻蝮的生活,尖吻蝮在始新世起源后,由于受高纬度气候的限制,它只能在低纬度地区扩散。到渐新世,由于印度板块与中国大陆的碰撞,引起了青藏高原的隆升,随后的某一时期,当尖吻蝮扩散至此时,隆升的高原阻止了它进一步向西扩散,形成了尖吻蝮在大陆现今的分布格局。至于该种在台湾的分布可作如下解释,地质资料显示,台湾在晚第三纪时才耸立成岛屿,在岛屿与大陆第一次分离时尖吻蝮可能还未进入该岛。第四纪,自然界经历了多次海退和海侵、冰期和间冰期、地壳上升和下降等的交替变化的影响,台湾岛屿与大陆亦出现了数次的分离和联接,尚未彻底隔离,而尖吻蝮在其中的某一时期进入该岛直到晚更新世(约39000年前),世界上发生了最大的一次海侵--里斯一武木间冰期的海侵和随后台湾海峡的断裂,台湾遂与大陆彻底隔离,但生活于该岛上的尖吻蝮亦开始与大陆种类隔离,但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是不可能形成独立的种的。

尖吻蝮最早的名称为"巴",夏商时期,"巴"从动物名逐渐演变为地名(有尖吻蝮的地域)、族名(在巴域生活的族群)、国名(巴人创建的国家)。古文字学证明,巴之本义与"虫、蝮"相通。

评价

栖息环境

尖吻蝮生活在海拔100-1400米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大多栖息在300-800 米的山谷溪涧附近,偶尔也进入山区村宅,出没于厨房与卧室之中,与森林息息相关。炎热天气,尖吻蝮进入山谷溪流边的岩石,草丛,树根下的阴凉处渡夏,冬天在向阳山坡的石缝及土洞中越冬。

分布范围

尖吻蝮在中国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104°以东,北纬25°到31°之间。已知的分布地区有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及台湾省。在中国分布较广,其中以武夷山山区和皖南山区贮量最多。中国之外只见于越南北部。

生存现状

根据各省产区历年收购尖吻蝮蛇干的数量及重点产区抽样调查,中国尚有野生状态尖吻蝮一千万条。蛇园人工饲养的约一万条。

保护级别

国家二级濒危保护动物。

安徽省二级保护动物。[1]

参考文献

  1. 尖吻蝮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