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尖吻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尖吻蝮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尖吻蝮(學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蛇,屬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個品種。尖吻蝮又稱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百花蛇、中華蝮等,是亞洲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台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簡介

第三紀早期的始新世屬乾燥、亞熱帶的中國東南部為尖吻蝮的起源地。古地理的研究表明,從早第三紀到晚第三紀,中國東南、南部、西南部,地勢平坦,起伏不大,為乾燥的亞熱帶氣候,適宜於尖吻蝮的生活,尖吻蝮在始新世起源後,由於受高緯度氣候的限制,它只能在低緯度地區擴散。到漸新世,由於印度板塊與中國大陸的碰撞,引起了青藏高原的隆升,隨後的某一時期,當尖吻蝮擴散至此時,隆升的高原阻止了它進一步向西擴散,形成了尖吻蝮在大陸現今的分布格局。至於該種在台灣的分布可作如下解釋,地質資料顯示,台灣在晚第三紀時才聳立成島嶼,在島嶼與大陸第一次分離時尖吻蝮可能還未進入該島。第四紀,自然界經歷了多次海退和海侵、冰期和間冰期、地殼上升和下降等的交替變化的影響,台灣島嶼與大陸亦出現了數次的分離和聯接,尚未徹底隔離,而尖吻蝮在其中的某一時期進入該島直到晚更新世(約39000年前),世界上發生了最大的一次海侵--里斯一武木間冰期的海侵和隨後台灣海峽的斷裂,台灣遂與大陸徹底隔離,但生活於該島上的尖吻蝮亦開始與大陸種類隔離,但在如此短的時間裡是不可能形成獨立的種的。

尖吻蝮最早的名稱為"巴",夏商時期,"巴"從動物名逐漸演變為地名(有尖吻蝮的地域)、族名(在巴域生活的族群)、國名(巴人創建的國家)。古文字學證明,巴之本義與"蟲、蝮"相通。

評價

棲息環境

尖吻蝮生活在海拔100-1400米的山區或丘陵地帶。大多棲息在300-800 米的山谷溪澗附近,偶爾也進入山區村宅,出沒於廚房與臥室之中,與森林息息相關。炎熱天氣,尖吻蝮進入山谷溪流邊的岩石,草叢,樹根下的陰涼處渡夏,冬天在向陽山坡的石縫及土洞中越冬。

分布範圍

尖吻蝮在中國分布範圍大致在東經104°以東,北緯25°到31°之間。已知的分布地區有安徽(南部)、重慶、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廣西(北部)、貴州、廣東(北部)及台灣省。在中國分布較廣,其中以武夷山山區和皖南山區貯量最多。中國之外只見于越南北部。

生存現狀

根據各省產區歷年收購尖吻蝮蛇乾的數量及重點產區抽樣調查,中國尚有野生狀態尖吻蝮一千萬條。蛇園人工飼養的約一萬條。

保護級別

國家二級瀕危保護動物。

安徽省二級保護動物。[1]

參考文獻

  1. 尖吻蝮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