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尖舌浮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尖舌浮蛙

中文学名:尖舌浮蛙

拉丁学名:Ooeidozyga lima(Gravenhorst,)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两栖纲

目:无尾目

科:蛙科

属:浮蛙属

分布区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云南

尖舌浮蛙,浮蛙属,成蛙体形几乎成三角形,长短几乎一样,小巧而结实,不仔细看的话,会觉得与本省产的泽蛙外观非常相似,体表皮肤粗糙并有疣状小颗粒突起,腹部则为白色,四肢趾端尖细,后肢满蹼,体背呈灰绿或棕绿色,有的个体有浅黄色中线贯穿头至尾部,其间并散布著不规则的黑色斑点。适应热带气候,在中国华南和西南有分布;云南分布于滇南热带地区。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


尖舌浮蛙简介

雌蛙体长约30毫米,雄蛙约20毫米左右,体形肥硕;头小,长宽几相等;吻短而尖,无吻棱;二鼻孔位背面极相近,眼间距小于上眼睑之宽;鼓膜不显而轮廓清晰;无犁骨齿;舌长,后端尖而薄。前肢粗短,指端略尖不膨大;指的长短相差不大,其顺序为3、1、4、2;仅指基部之关节下瘤显著,外掌突圆而突出。后肢粗短,胫跗关节前达眼与肩部之间,左右跟部不相遇,胫长不及体长之半;跗之近端有一显著之跗瘤,有跗褶;趾端尖细;趾间满蹼,第四、五跖间蹼发达;关节下瘤极小而显著,色灰黑;内外跖突均显著。皮肤不光滑,液浸标本的头、躯、四肢背面满布大小之刺疣;颞褶明显,枕部有横肤沟;咽及腹部有较大之圆疣,沿腹侧者成行而显著。生活时背面为绿灰色或绿棕色,多数标本由鼻间至躯干后部有宽的浅棕色脊纹,沿股部后方有极显著之棕色纵纹,纵纹的上下方镶以乳白色;跗部后外方及第五趾腹面为棕色;东南各省之标本在咽部有两条纵行之棕色纹,云南的则缺如;腹面白色。液浸标本背面为浅灰棕色.有不规则的深色斑点,有的在脊两侧具深色纵纹,股后方之纵纹清晰。雄蛙体较小,具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细长。

尖舌浮蛙形态特征

成体:雄蛙体长20mm,雌蛙体长30mm左右。体小而肥壮;头小 尖舌浮蛙 ,其长、宽几乎相等;吻短而略尖,无吻棱;鼻孔突出位吻背面,鼻间距很窄;眼位于头背面上侧方,眼间距窄,小于上眼睑宽;鼓膜不显而轮廓清晰;无犁骨齿;舌窄长,后端薄而尖;下颌前方有一个齿状突。

前肢粗短;指端细尖;第三指长,第一指略短于第三指,第二指略短于第四指或几乎等长;指侧有缘膜,基部有蹼;仅指基关节下瘤明显,呈球形突出;外掌突较小,呈球形突出。后肢短,胯部浑圆而粗;后肢前伸时胫跗关节达眼与前肢基部之间,左、右跟部不相遇。胫长不到体长之半;趾端细尖,第三、第五趾略短于第四指;趾间满蹼,外侧踱间蹼发达;踱外侧有肤棱;关节下瘤极小;内外踱突相距远,均明显隆起,内踱突高大且有游离刃。

皮肤粗糙,头、躯及四肢背面满布大小不等的刺疣;咽部及腹面有较大的光滑圆疣,有时对称排列成行,体侧、股后、肛周围及胫背圆疣更为显著;颞褶隐约可见,斜向肩基部;有跗瘤及跗褶;有的标本在咽下两侧及股前各有一对黄色腺体。

尖舌浮蛙生活习性

尖舌浮蛙 常栖息于水田和低洼积水的湿草地或沟坑内,特别喜在刚返青的稻田中活动。常漂浮于水面,稍受惊扰,即潜入水中。在广东4—5月产卵,卵径约1 mm。主要捕食膜翅目昆虫,如蚁、小蜂、姬蜂;也捕食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蜻蜓目、双翅目等昆虫和蜘蛛。

尖舌浮蛙分布

尖舌浮蛙(3张) 分布于中国、香港、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孟加拉、柬埔寨、印度、印尼。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常栖息于较大的水坑及稻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

尖舌浮蛙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来源

  1. 尖舌浮蛙,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