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山水论
|
|
|
《山水论》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山水论》是王维对自己青绿着色山水画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对南朝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梁元帝《山水松石格》以来的山水画理论的继承、进一步规范与发扬。
原文
《山水论》、《山水诀》~王维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
凡画山水,平夷顶尖者巅,峭峻相连者崖,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道者名为壑也,两山夹水名为涧也,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极目而平者名为坂也。依此者粗知之仿佛也。
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断岸坂堤,小桥小置。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居舍。临岩古木,根断而缠藤;临流石岸,欹奇而水痕。
凡画林木,远者疏平,近者高密,有叶者枝嫩柔,无叶者枝硬劲。松皮如鳞,柏皮缠身。生土上者根长而茎直,生石上者拳曲而伶仃。古木节多而半死,寒林扶疏而萧森。
有雨不分天地,不辨东西。有风无雨,只看树枝。有雨无风,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雨霁则云收天碧,薄雾霏微,山添翠润,日近斜晖。
早景则千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气色昏迷。晚景则山衔红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半掩柴扉。
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清。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或曰烟笼雾锁,或曰楚岫云归,或曰秋天晓霁,或曰古冢断碑,或曰洞庭春色,或曰路荒人迷。如此之类,谓之画题。
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山籍树而为衣,树籍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山之精神。能如此者,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
《山水诀》
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初铺水际,忌为浮泛之山;次布路歧,莫作连绵之道。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
村庄著数树以成林,枝须抱体;山崖合一水而瀑泻,泉不乱流。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泛舟楫之桥梁,且宜高耸;著渔人之钓艇,低乃无妨。
悬崖险峻之间,好安怪木;峭壁巉岩之处,莫可通途。远岫与云容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山钩锁处,沿流最出其中;路接危时,栈道可安于此。
平地楼台,偏宜高柳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远景烟笼,深岩云锁。酒旗则当路高悬,客帆宜遇水低挂。远山须要低排,近树惟宜拔迸。
手亲笔砚之馀,有时游戏三昧。岁月遥永,颇探幽微。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
塔顶参天,不须见殿,似有似无,或上或下。芳堆土埠,半露檐廒;草舍芦亭,略呈樯柠。山分八面,石有三方。闲云切忌芝草样,人物不过一寸许,松柏上现二尺长。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官至右丞,世称“王右丞”,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祖父是个管音乐的官,父亲去世较早,母亲虔诚奉佛。他30岁死了妻子,从此未娶,开始学佛,他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对音乐、诗歌、绘画都有很高的成就。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后因事被贬,张九龄执政后,被任为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周子谅进谏被当场打死,之后,靠山张九龄被罢相,对他的影响都较大。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入蜀,王维当时五十六岁,和吴道子、张璪、杜甫等人被陷京中,后杜甫逃出,王维被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被迫做了“伪官”。叛乱平息,因他写了一首“百官何日再朝天”的诗,再加上他的弟弟请求削自己的官职为他赎罪,才贬为太子中允,其他陷“贼官”者,十八人被斩,七人赐自尽,余则杖刑,王维惭愧得无地自容,引以为耻。肃宗乾元二年转为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终年六十一。
王维中后期与佛教徒往来频繁,最终成为南宗禅的信徒。《五灯会元》中多次借王维之诗论道,佛家经典《神会禅师语录》也记载着神会与王维讨论佛道。王维的字“摩诘”,便来源于《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又号金粟如来,他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善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也是王维心中的楷模。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表现为“山水”,而“山水”,则由王维开创了新生命。王维首先采用“破墨”新技法,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打破了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新意境,初步奠定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基础。“破墨”是指一种用浓淡墨色相破、渗透掩映,以达到滋润鲜活效果的用墨技法,此法所作山水,叫做“破墨山水”,最早见于南朝萧绎《山水石松格》。
王维学过李思训“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又学过“一日画毕嘉陵江三百里”的吴道子,遂集二人之法,形成劲爽又柔美、随意又自然的线条。王维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无论作画还是吟诗,多山林小景,自然平淡,从中传递出的诗意禅境,实为空寂无声的静观之态,而其平远的构图,也最宜表达平和清疏的意境。 王维好画雪景,也常有剑阁、栈道、捕鱼、山居的描绘:沉静的田园意趣,远离尘世的风景,确实令人有清新脱俗之感;渔人村民的生活作为一种山居野趣,也点缀在悠闲清雅的画面之中。“富贵山林,两得其趣”,既是历代名士的渴望,也是王维的向往。
王维曾画过一幅《袁安卧雪图》,其中雪中芭蕉的意喻得到后世的推崇,这种超越于生活常理之外的艺术处理,确立了“神情寄寓于物”的表现手段,也进一步深化了“意在笔先”的思维方式。王维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开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从此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王维的画在唐朝的地位虽然很高,但高不过吴道子和张璪。唐人张彦远对王维的评价就不高,张彦远把画分为神、妙、能、逸四品,每品又列上、中、下三等,王维仅列妙品上。直至北宋,文人画兴起,王维才在画坛上备受推崇,其地位已经超过了“画圣”吴道子。
王维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的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至少可以说,占据中国古代山水画主流的文人画,都接受了王维的影响。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语,奠定了王维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明朝董其昌的文人画理论,把文人画的内涵,全部具体化于王维,称王维是南宗画之祖。
王维的画风对后世的影响,更在于其中的思想。他虽是半官半隐,实则是隐士的思想。后世的文人画家大多如此,他们或者对国家和人民不抱有责任感,或者干脆屏弃功名利禄作画只为自娱,或者失意于官场而退居诗画……共同的思想基础,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审美情趣,而他们的代表人物则是王维。[1]
参考文献
- ↑ (作者:王莉)观山水论“山水观”,维护好生态环境 ,搜狐2021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