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山澥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网络的网 的图片

山澥关》是明末清初的爱国诗人屈大均的一首诗词,明崇祯三年(1630),屈大均生于南海西场(今属广州市荔湾区),从小随父亲屈宜遇寄养于邵家,初名邵龙。

“布衣思报国”

虽然家贫,但只要有一点余钱,屈宜遇必用来买书。他对儿子的教育相当严格,屈大均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必须每天读书数千字,否则不许睡觉。屈宜遇说:我把书当作田地,将来会传给你。我们家可以没有田,但一定要有书,好比父亲播种,儿子耕耘,一定会有收获。”

一天,岭南高僧天然和尚偶遇屈大均,见他聪颖好学,十分欣赏,遂推荐屈大均拜其好友陈邦彦为师,在粤秀山(今越秀山)读书。陈邦彦人称锦岩先生,性格刚正,学识通达。他对屈大均悉心教导,授以儒家经典、剑术、兵法、地理学、纵横术。同门学习的还有陈邦彦的长子陈恭尹,后来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

清顺治二年(1645),在广东是南明弘光元年、隆武元年,屈大均以邵龙之名考取南明朝廷南海县学生员资格,即俗称的秀才,开始有了功名在身。父亲带他复归番禺屈氏宗祠,取谐音更名屈绍隆,与众堂兄弟相认。此间曲折,与“忧乐天下”的北宋名臣范仲淹相似。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朱文翰给他取名为朱说。长大后的范仲淹得知自己身世,考中进士授官后认祖归宗,复姓更名。

次年,清兵第一次攻陷广州。父亲告诫屈大均兄弟不得出仕清朝:“你们以后就回乡耕田吧。我就当孔子遇到的隐士荷蓧丈人,你们就做荷蓧丈人的儿子好了。以前让你们读书应举,是为了将来报效国家;现在神州沉沦,出仕就是不义了。我们要干干净净做人,保存人伦大义,你们一定要记住我的话!”

此后,陈邦彦起兵抗清,屈大均在他麾下率队独当一面,出入沙场。屈大均的堂兄屈士燝等人也“破产从军”,召集了数千名抗清壮士。义军失败后,陈邦彦被俘拒绝投降,被清军凌迟处死,屈大均痛哭收尸。

顺治六年(1649),即南明永历三年,屈大均赴肇庆上书永历帝朱由榔,即将被授予“中秘”之职。正值父亲病重,屈大均仓促辞归番禺,在病榻前侍奉汤药。这年冬天,屈宜遇去世。

顺治七年(1650),清兵第二次攻陷广州。屈大均拜天然和尚为师,在番禺海云寺剃度出家,法名今种,字一灵,又字骚余。屈大均身穿僧袍,却头戴青纱方巾,一幅僧不僧、儒不儒的装扮。其居所名“死庵”,表示誓死不为清廷所用。

据《屈翁山遗闻》记载,屈大均“日中念佛经,夜间则读兵书”,显然别有抱负,出家为僧是潜龙在渊、等待时机。堂兄屈士燝在一首诗中点明了屈大均出家隐遁的用意:“布衣思报国,十载托双林。行乞姓名隐,逃禅道力深。”

明代诗歌风格和特点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特别是在诗歌方面,这一时期的诗词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既有对传统诗歌风格的继承,也有创新和发展。

明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例如,明初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元末的风格,但同时也展现出新的风貌。到了永乐至天顺年间,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歌,这种风格的诗歌内容多为应制和颂圣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但内容贫乏,缺乏生气。而到了成化至正德年间,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和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开始崛起,他们主张复古,推崇汉魏、盛唐诗歌[1],试图通过复古来推动文学变革。

山澥关

明代诗词的多样化风格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诗词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格多样,流派纷呈。明代的诗词风格既有继承唐宋的传统,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 台阁体与茶陵派

台阁体是明朝初期的一种官方文学风格,它追求“雍容典雅”,内容多为歌功颂德,缺乏创新和生气。而茶陵派是对台阁体的反动,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纠正了台阁体的浅弱诗风。

2. 前七子与后七子

前七子和后七子是明朝中期的两个文学流派。前七子以李梦阳[2]、何景明为代表,主张复古,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后七子则更进一步,主张更绝对地复古,以汉魏、盛唐为楷模。

3.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朝晚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唐宋派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4. 公安派

公安派是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公安派主张文学创作要贴近生活,表现个性,反对复古派的一味抄袭模拟。

5. 性灵诗

明代中期以后,性灵诗开始兴起,代表人物有李贽、钟惺、谭元春等。性灵诗强调诗人的个性表现,主张诗言志,反对复古派的形式主义。

6. 个人风格的诗人

明代还涌现了许多具有个人特色的诗人,如唐寅、于谦等。唐寅的《桃花庵歌》全诗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于谦的《石灰吟》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石灰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忠心之志。

明代诗词的多样化风格不仅体现在流派的多样性上,还体现在个人的创作才华和审美追求上。这些多样化的风格共同构成了明代诗词丰富多彩的画卷,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宝贵的财富[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