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澥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的網 的圖片

山澥關》是明末清初的愛國詩人屈大均的一首詩詞,明崇禎三年(1630),屈大均生於南海西場(今屬廣州市荔灣區),從小隨父親屈宜遇寄養於邵家,初名邵龍。

「布衣思報國」

雖然家貧,但只要有一點余錢,屈宜遇必用來買書。他對兒子的教育相當嚴格,屈大均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必須每天讀書數千字,否則不許睡覺。屈宜遇說:我把書當作田地,將來會傳給你。我們家可以沒有田,但一定要有書,好比父親播種,兒子耕耘,一定會有收穫。」

一天,嶺南高僧天然和尚偶遇屈大均,見他聰穎好學,十分欣賞,遂推薦屈大均拜其好友陳邦彥為師,在粵秀山(今越秀山)讀書。陳邦彥人稱錦岩先生,性格剛正,學識通達。他對屈大均悉心教導,授以儒家經典、劍術、兵法、地理學、縱橫術。同門學習的還有陳邦彥的長子陳恭尹,後來與屈大均、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

清順治二年(1645),在廣東是南明弘光元年、隆武元年,屈大均以邵龍之名考取南明朝廷南海縣學生員資格,即俗稱的秀才,開始有了功名在身。父親帶他復歸番禺屈氏宗祠,取諧音更名屈紹隆,與眾堂兄弟相認。此間曲折,與「憂樂天下」的北宋名臣范仲淹相似。范仲淹兩歲喪父,母親改嫁,繼父朱文翰給他取名為朱說。長大後的范仲淹得知自己身世,考中進士授官後認祖歸宗,複姓更名。

次年,清兵第一次攻陷廣州。父親告誡屈大均兄弟不得出仕清朝:「你們以後就回鄉耕田吧。我就當孔子遇到的隱士荷蓧丈人,你們就做荷蓧丈人的兒子好了。以前讓你們讀書應舉,是為了將來報效國家;現在神州沉淪,出仕就是不義了。我們要乾乾淨淨做人,保存人倫大義,你們一定要記住我的話!」

此後,陳邦彥起兵抗清,屈大均在他麾下率隊獨當一面,出入沙場。屈大均的堂兄屈士燝等人也「破產從軍」,召集了數千名抗清壯士。義軍失敗後,陳邦彥被俘拒絕投降,被清軍凌遲處死,屈大均痛哭收屍。

順治六年(1649),即南明永曆三年,屈大均赴肇慶上書永曆帝朱由榔,即將被授予「中秘」之職。正值父親病重,屈大均倉促辭歸番禺,在病榻前侍奉湯藥。這年冬天,屈宜遇去世。

順治七年(1650),清兵第二次攻陷廣州。屈大均拜天然和尚為師,在番禺海雲寺剃度出家,法名今種,字一靈,又字騷余。屈大均身穿僧袍,卻頭戴青紗方巾,一幅僧不僧、儒不儒的裝扮。其居所名「死庵」,表示誓死不為清廷所用。

據《屈翁山遺聞》記載,屈大均「日中念佛經,夜間則讀兵書」,顯然別有抱負,出家為僧是潛龍在淵、等待時機。堂兄屈士燝在一首詩中點明了屈大均出家隱遁的用意:「布衣思報國,十載托雙林。行乞姓名隱,逃禪道力深。」

明代詩歌風格和特點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期,特別是在詩歌方面,這一時期的詩詞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既有對傳統詩歌風格的繼承,也有創新和發展。

明代詩歌的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點。例如,明初的詩歌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元末的風格,但同時也展現出新的風貌。到了永樂至天順年間,出現了以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的台閣體詩歌,這種風格的詩歌內容多為應制和頌聖之作,藝術上追求平正典雅,但內容貧乏,缺乏生氣。而到了成化至正德年間,以李東陽為首的茶陵詩派和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的前七子開始崛起,他們主張復古,推崇漢魏、盛唐詩歌[1],試圖通過復古來推動文學變革。

山澥關

明代詩詞的多樣化風格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繁榮的一個時期,詩詞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風格多樣,流派紛呈。明代的詩詞風格既有繼承唐宋的傳統,又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1. 台閣體與茶陵派

台閣體是明朝初期的一種官方文學風格,它追求「雍容典雅」,內容多為歌功頌德,缺乏創新和生氣。而茶陵派是對台閣體的反動,強調對詩文獨立審美精神的追求,糾正了台閣體的淺弱詩風。

2. 前七子與後七子

前七子和後七子是明朝中期的兩個文學流派。前七子以李夢陽[2]、何景明為代表,主張復古,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後七子則更進一步,主張更絕對地復古,以漢魏、盛唐為楷模。

3.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朝晚期的一個文學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和歸有光等人。唐宋派既推尊三代兩漢文章的傳統地位,又承認唐宋文的繼承發展,主張文章要直寫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4. 公安派

公安派是晚明詩歌、散文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公安派主張文學創作要貼近生活,表現個性,反對復古派的一味抄襲模擬。

5. 性靈詩

明代中期以後,性靈詩開始興起,代表人物有李贄、鍾惺、譚元春等。性靈詩強調詩人的個性表現,主張詩言志,反對復古派的形式主義。

6. 個人風格的詩人

明代還湧現了許多具有個人特色的詩人,如唐寅、于謙等。唐寅的《桃花庵歌》全詩畫面艷麗清雅,風格秀逸清俊,音律迴風舞雪,意蘊醇厚深遠。于謙的《石灰吟》則是一首詠物詩,通過石灰的形象表達了詩人的忠心之志。

明代詩詞的多樣化風格不僅體現在流派的多樣性上,還體現在個人的創作才華和審美追求上。這些多樣化的風格共同構成了明代詩詞豐富多彩的畫卷,為中國文學史增添了寶貴的財富[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