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越」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山越是汉末三国时期东吴境内山贼式武装集团的统称。东汉末年,黄巾之始,天下大乱,有潘临、彭绮、彭式、费栈、祖郎、…”)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1: 行 1:
山越 是汉末三国时期东吴境内山贼式武装集团的统称。东汉末年,黄巾之始,天下大乱, 潘临、彭绮、彭式、费栈、祖郎、严白虎、金奇、毛甘、黄乱等诸多地方割据势力,因社会动荡,或者不纳王租而占山为王,被统称为 山越
+
[[File: 山越.jpeg| 框|右|<big> 山越</big>[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19/4670b052649d806bdddbfaa8520d6827.jpg 原图链接][http://www.cunman.com/new/0fe260113b0e425ab0a9ee54ba588817 来自 存满娱乐网 的图片]]]
  
 《晋书》曾把西晋将领王濬灭东吴的过程称为“王濬南征……兵无血刃,扬越为墟。“有学者认为三国时期的山越为古百越部落后人,因不纳王租占山为王,平时也劳作,和平民百姓无异。
+
'''山越'''是汉末[[三国]]时期东吴境内山贼式武装集团的统称。[[东汉]]末年,黄巾之始,天下大乱,有潘临、彭绮、彭式、费栈、祖郎、严白虎、金奇、毛甘、黄乱等诸多地方割据势力,因社会动荡,或者不纳王租而占山为王,被统称为山越。
 +
 
 +
 《[[ 晋书]] 》曾把[[ 西晋]] 将领王濬灭[[ 东吴]] 的过程称为“王濬南征……兵无血刃,扬越为墟。“有学者认为三国时期的山越为古百越部落后人,因不纳王租占山为王,平时也劳作,和平民百姓无异。
  
 
==分布==
 
==分布==
  
 山越是汉末三国时期东吴境内山贼式武装集团的统称。因往往占山为根据地,故亦称“山民”。山越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又因“山出铜铁”,而常常“自铸兵甲”。他们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以山险为依托,组成武装集团,其首领有“帅”、“大帅”、“宗帅”等诸多称谓,对于中央封建政权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
 山越是汉末三国时期东吴境内山贼式武装集团的统称。因往往占山为根据地,故亦称“山民”。山越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又因“山出铜铁”,而常常“自铸兵甲”<ref>[https://www.doc88.com/p-995317210628.html 简析孙吴时期安徽境内的山越],道客巴巴 , 2012-11-19 </ref> 。他们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以山险为依托,组成武装集团,其首领有“帅”、“大帅”、“宗帅”等诸多称谓,对于中央封建政权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翦伯赞著《中国史纲要》中称,山越分布在“长江以南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境内。”白翠琴亦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史》中指出,山越“主要分布于吴郡、会稽郡、新都郡、鄱阳郡、丹阳郡、东阳郡、豫章郡、临川郡、庐陵郡、衡阳郡、长沙郡、始安郡、桂阳郡等东吴的扬州诸郡和曹魏的庐江郡。总之,三国时山越分布范围东及于海,西达湘江,北抵长江,南邻交州,相当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福建等省的部分山区”。何光岳指出山越“分布于古代扬州区域内的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新都、鄱阳等郡,即相当于今长江以南的皖、苏、浙、赣、闽等省交界的山区丛林地方”。可以看出关于山越的分布状况的研究分歧不大,基本上是维持在今长江以南的皖、浙、赣、闽等省的交界地带。
+
 翦伯赞著《中国史纲要》中称,山越分布在“长江以南今[[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等省境内。”白翠琴亦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史》中指出,山越“主要分布于吴郡、[[ 会稽郡]] [[ 新都郡]] [[ 鄱阳郡]] [[ 丹阳郡]] [[ 东阳郡]] [[ 豫章郡]] [[ 临川郡]] 、庐陵郡、衡阳郡、[[ 长沙郡]] 、始安郡、桂阳郡等东吴的[[ 扬州]] 诸郡和曹魏的庐江郡。总之,三国时山越分布范围东及于海,西达湘江,北抵[[ 长江]] ,南邻交州,相当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福建等省的部分山区”。何光岳指出山越“分布于古代扬州区域内的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新都、鄱阳等郡,即相当于今长江以南的皖、苏、浙、赣、闽等省交界的山区丛林地方”。可以看出关于山越的分布状况的研究分歧不大,基本上是维持在今长江以南的皖、浙、赣、闽等省的交界地带。
  
 丹阳郡为山越的活动中心,即今天的皖南及与之相毗邻的山区。安徽在三国时期为魏、吴两国所分割,大致以合肥、安庆一线为界,皖南全境为东吴政权所有。自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10年)以来,皖南诸县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称“秣陵”)一直都是丹阳郡的辖地,时至孙权定都建业,皖南诸县就成了东吴腹心之地。皖南南部的黟、歙二县(今安徽徽州一带),山川险阻,北抗长江,可与北敌相遥应,东连三吴,南接豫章,可通浙东,是沟通江东与南方各地往来的枢纽,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皖南沿江重镇芜湖,北抵中原,西达荆湘,“江东先有建业,次有芜湖”,足见其军事重要性。山越在此腹心地带的丹阳、宣城、泾县、陵阳、始安、黟县、歙县诸险县异常活跃。
+
 丹阳郡为山越的活动中心,即今天的皖南及与之相毗邻的山区。安徽在三国时期为魏、吴两国所分割,大致以[[ 合肥]] [[ 安庆]] 一线为界,皖南全境为东吴政权所有。自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10年)以来,皖南诸县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称“秣陵”)一直都是丹阳郡的辖地,时至[[ 孙权]] 定都建业,皖南诸县就成了东吴腹心之地。皖南南部的黟、歙二县(今安徽徽州一带),山川险阻,北抗长江,可与北敌相遥应,东连三吴,南接豫章,可通浙东,是沟通江东与南方各地往来的枢纽,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皖南沿江重镇[[ 芜湖]] ,北抵中原,西达[[ 荆湘]] ,“江东先有建业,次有芜湖”,足见其军事重要性。山越在此腹心地带的丹阳、宣城、[[ 泾县]] [[ 陵阳 镇|陵阳]] 、始安、[[ 黟县]] [[ 歙县]] 诸险县异常活跃。
  
 
==来源==
 
==来源==
  
 关于山越的来源和族属,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翦伯赞和一些史学家认为“山越人是秦汉时期南方越人的后裔”,其中又有:①山上土著说、②吴越遗民说、③汉武帝迁闽瓯逃亡说等。唐长孺等史学家则认为“山越即山民、宗部“,与普通汉人无异,占山为匪,或是久居山中避乱的普通汉人后裔,如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描写的类似。种种说法不一。但山越作为一个广阔五省的分散武装集团,单一来源的可能性很小,更多是兼而有之,其中固有当地土著,同时也有上山为匪的普通汉人,亦有外部迁入的百姓。
+
 关于山越的来源和族属,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 翦伯赞]] 和一些史学家认为“山越人是秦汉时期南方越人的后裔”,其中又有:①山上土著说、②吴越遗民说、③[[ 汉武帝]] 迁闽瓯逃亡说等。唐长孺等史学家则认为“山越即山民<ref>[https://www.douban.com/note/66046721/ 关于山越人的几种说法],豆瓣, 2010-4-2</ref> 、宗部“,与普通汉人无异,占山为匪,或是久居山中避乱的普通汉人后裔,如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描写的类似。种种说法不一。但山越作为一个广阔五省的分散武装集团,单一来源的可能性很小,更多是兼而有之,其中固有当地土著,同时也有上山为匪的普通汉人,亦有外部迁入的百姓。
 +
 
 +
东汉末年,吏治混乱,牧野割据,兵连祸劫,劳动人民为避战乱,逃入深山,有的豪强大族也往往合宗入山,甚至发展成匪盗。如在北方的徐无山中,田畴率其宗族,且耕且守,数年间发展至五六千家,还自立法度;又如关中山贼山郑甘、庐水等。这在三国时期是普遍的现象。在孙氏统治下的江南,山越、山贼、山民、宗部等词也时常互用,甚至将不服从孙吴统治的其他[[农民]]反抗势力也一概称为山越、山贼,如严白虎、祖郎、[[太史慈]]等。
 +
 
 +
==视频==
 +
===<center> 山越 相关视频</center>===
 +
<center>原来古时候山越人是这样成婚的,让外地人看了十分惊奇!</center>
 +
<center>{{#iDisplay:n05396n1ia0|560|390|qq}}</center>
 +
 
 +
==参考文献==
  
  东汉末年,吏治混乱,牧野割据,兵连祸劫,劳动人民为避战乱,逃入深山,有的豪强大族也往往合宗入山,甚至发展成匪盗。如在北方的徐无山中,田畴率其宗族,且耕且守,数年间发展至五六千家,还自立法度;又如关中山贼山郑甘、庐水等。这在 国时期是普遍的现象。在孙氏统治下的江南,山越、山贼、山民、宗部等词也时常互用,甚至将不服从孙吴统治的其他农民反抗势力也一概称为山越、山贼,如严白虎、祖郎、太 慈等。
+
[[Category:632 漢及 國文化 ]]

於 2020年7月31日 (五) 23:01 的最新修訂

山越是漢末三國時期東吳境內山賊式武裝集團的統稱。東漢末年,黃巾之始,天下大亂,有潘臨、彭綺、彭式、費棧、祖郎、嚴白虎、金奇、毛甘、黃亂等諸多地方割據勢力,因社會動盪,或者不納王租而占山為王,被統稱為山越。

晉書》曾把西晉將領王濬滅東吳的過程稱為「王濬南征……兵無血刃,揚越為墟。「有學者認為三國時期的山越為古百越部落後人,因不納王租占山為王,平時也勞作,和平民百姓無異。

分布

山越是漢末三國時期東吳境內山賊式武裝集團的統稱。因往往占山為根據地,故亦稱「山民」。山越的生產方式以農業為主,種植穀物,又因「山出銅鐵」,而常常「自鑄兵甲」[1]。他們大分散、小聚居,好習武,以山險為依託,組成武裝集團,其首領有「帥」、「大帥」、「宗帥」等諸多稱謂,對於中央封建政權處於半獨立的狀態。

翦伯贊著《中國史綱要》中稱,山越分布在「長江以南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境內。」白翠琴亦在《魏晉南北朝民族史》中指出,山越「主要分布於吳郡、會稽郡新都郡鄱陽郡丹陽郡東陽郡豫章郡臨川郡、廬陵郡、衡陽郡、長沙郡、始安郡、桂陽郡等東吳的揚州諸郡和曹魏的廬江郡。總之,三國時山越分布範圍東及于海,西達湘江,北抵長江,南鄰交州,相當於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蘇、福建等省的部分山區」。何光岳指出山越「分布於古代揚州區域內的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新都、鄱陽等郡,即相當於今長江以南的皖、蘇、浙、贛、閩等省交界的山區叢林地方」。可以看出關于山越的分布狀況的研究分歧不大,基本上是維持在今長江以南的皖、浙、贛、閩等省的交界地帶。

丹陽郡為山越的活動中心,即今天的皖南及與之相毗鄰的山區。安徽在三國時期為魏、吳兩國所分割,大致以合肥安慶一線為界,皖南全境為東吳政權所有。自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10年)以來,皖南諸縣與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當時稱「秣陵」)一直都是丹陽郡的轄地,時至孫權定都建業,皖南諸縣就成了東吳腹心之地。皖南南部的黟、歙二縣(今安徽徽州一帶),山川險阻,北抗長江,可與北敵相遙應,東連三吳,南接豫章,可通浙東,是溝通江東與南方各地往來的樞紐,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皖南沿江重鎮蕪湖,北抵中原,西達荊湘,「江東先有建業,次有蕪湖」,足見其軍事重要性。山越在此腹心地帶的丹陽、宣城、涇縣陵陽、始安、黟縣歙縣諸險縣異常活躍。

來源

關于山越的來源和族屬,一直是各方爭論的焦點。翦伯贊和一些史學家認為「山越人是秦漢時期南方越人的後裔」,其中又有:①山上土著說、②吳越遺民說、③漢武帝遷閩甌逃亡說等。唐長孺等史學家則認為「山越即山民[2]、宗部「,與普通漢人無異,占山為匪,或是久居山中避亂的普通漢人後裔,如陶淵明所著的《桃花源記》描寫的類似。種種說法不一。但山越作為一個廣闊五省的分散武裝集團,單一來源的可能性很小,更多是兼而有之,其中固有當地土著,同時也有上山為匪的普通漢人,亦有外部遷入的百姓。

東漢末年,吏治混亂,牧野割據,兵連禍劫,勞動人民為避戰亂,逃入深山,有的豪強大族也往往合宗入山,甚至發展成匪盜。如在北方的徐無山中,田疇率其宗族,且耕且守,數年間發展至五六千家,還自立法度;又如關中山賊山鄭甘、廬水等。這在三國時期是普遍的現象。在孫氏統治下的江南,山越、山賊、山民、宗部等詞也時常互用,甚至將不服從孫吳統治的其他農民反抗勢力也一概稱為山越、山賊,如嚴白虎、祖郎、太史慈等。

視頻

山越 相關視頻

原來古時候山越人是這樣成婚的,讓外地人看了十分驚奇!

參考文獻

  1. 簡析孫吳時期安徽境內的山越,道客巴巴 , 2012-11-19
  2. 關于山越人的幾種說法,豆瓣, 20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