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會稽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會稽郡,中國古郡名。秦置,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漢初曾為韓信楚國、劉賈荊國、劉濞吳國領地。七國之亂後復置會稽郡。西漢末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區[1],是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隸屬於揚州刺史部。東漢中期,分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在今浙江紹興城區),領十五縣。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部)、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衢州、金華一帶)。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隋文帝滅陳,廢會稽郡,置吳州。隋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後又改為會稽郡。唐初置越州,玄宗改越州為會稽郡,肅宗時復為越州

郡名起源

會稽郡因會稽山得名。相傳夏禹時即有會稽山之名,會稽即會計之意。《史記》記載了漢時流行的說法:「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越絕書》外傳記地傳:「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會稽。」會稽人王充論衡》書虛篇中引吳君高之語:「會稽本山名。夏禹巡狩,會計於此山,因以名郡,故曰會稽。」

史記載夏帝少康之庶子無餘封於會稽(在今紹興市一帶),為越國之始祖。戰國後期,楚國滅越國,殺越王無彊,占據江東。越國王族分散於會稽一帶,自立為君長,臣服於楚國

秦代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將王翦「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2]。此為會稽郡首見於史籍。會稽郡初置時,領有吳、越兩國之地,大致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南、安徽東南、上海西部以及浙江北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分會稽郡西部置故鄣郡,其轄境略同於漢代之丹陽郡,大致相當於今南京市、浙江西北一隅及安徽東南之地。

西漢

漢初會稽郡又稱吳郡。漢五年(前202年)正月,劉邦徙齊王韓信為楚王,以秦之東海郡、會稽郡、泗水郡、薛郡、陳郡置楚國,都下邳,次年廢韓信淮陰侯漢高帝六年(前201年)正月,立劉賈為荊王,置荊國,領「故東陽郡、鄣郡、吳郡(會稽)五十三縣」,相當於今江蘇省淮河以南、上海市以及浙江省北部。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荊王賈為淮南王英布兵所殺。次年,立劉濞為吳王,置吳國,領劉賈荊國故地。景帝三年(前154年),平七國之亂,吳王濞兵敗身死,吳國除。景帝徙汝南王劉非為江都王,分吳國之東陽郡、鄣郡置江都國。會稽郡則屬漢。

漢初,「會稽東接于海,南近諸越,北枕大江,間者闊焉」,領二十餘縣。其南有閩越,即秦代閩中郡。高帝五年封無諸為閩越王,其領地在今福建一帶。惠帝三年(前192年)封閩君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故又稱東甌王,統轄今浙江南部地區。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吳王濞之子劉駒煽動閩越北擊東甌,武帝遣中大夫嚴助發會稽郡兵渡海往救。漢兵未至,閩越已退兵。東甌王請求舉國內遷,武帝將其人口安置於長江、淮河之閒。建元六年(前135年),閩越王郢反,漢發兵滅閩越,立無諸之孫繇君丑為粵繇王,又立郢之弟余善為東越王。元鼎六年(前111年),東越王余善反。元封元年(前110年)漢兵平定東越,遷其部眾於江淮閒。其後逃遁山谷的閩越遺民復出,故於閩越故都東冶之地置冶縣(在今福州市)。又有東甌遺民出,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乃於東甌故地置回浦縣

視頻

會稽郡 相關視頻

會稽郡宗四川古藺夏氏家族為老祖人立碑儀式
「創作現場」03 會稽郡樓雪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