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楚教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川楚教乱(1796年-1804年),又称之为白莲教之乱、川楚白莲教起义或川楚白莲教起事,指清朝嘉庆年间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政府的事件。
背景
清乾隆年末期,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土地兼并严重,河南、安徽、江西各地出现饥民,其中大约有一百万人前来有著大量荒地、原始森林的川楚边境就食,受雇于木厢厂、铁厂、纸厂,受尽各种不平等的剥削,生活极为艰难。
而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宣扬弥勒佛未来会“改造世界”的传说,并以“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平均、互助思想在其中迅速流行,从者日众。
乾隆六十年(1795年),湖北各地白莲教首领约定在次年起事,此事为清政府侦知,便以邪教为名大量抓捕教民,一时各地地方官以查拿邪教为名,行敲诈勒索之实。“不论习教不习教,但论给钱不给钱”,“不遂所欲,即诬以邪教治罪”。这进一步激起了教众的反抗。[1]
经过
清仁宗嘉庆元年正月初七(1796年2月15日),宜都、枝江一带的教众首先起事。三月初十,襄阳女子王聪儿、姚之富等人起事,成为各支白莲教军队的主力,在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各省游动作战。
嘉庆二年(1797年),总兵德楞泰以为白莲教“行不必裹粮,住不藉棚帐,党羽不待征调,蹂躏于数千里”的流动作战方式,提出实行“令民筑堡御贼”之法[2],“绅士梁友谷等筑堡团练,贼不能犯,保护乡里十余万人”。由于各支白莲教军互不统属,无法相互呼应,遂被清朝陕甘总督杨遇春、总兵德楞泰、额勒登保领军队各个击破。
嘉庆三年(1798年),襄阳白莲教军在湖北郧西被包围,王聪儿、姚之富皆跳崖自杀。
此后,清朝推行团练和坚壁清野战术,筑起大量寨堡,将村落百姓强行移居其中,又训练团练进行防守,从而切断白莲教军队的粮草与兵源。至嘉庆九年(1804年),白莲教军队被全部镇压。
影响
该次大规模战乱耗费了清朝政府十六省的数十万军队,并导致十余名提督、总兵等高级武官及副将以下400余名中级武官阵亡。据统计,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二亿两白银,相当国库五年财政收入,使国库为之一空[3],“川楚之役,则诸将会饮,虽深箐荒麓间,蟹鱼珍错辄三四十品,而赏伶犒仆之费不与焉。凡粮台地,玉器裘锦成市,馈献、赂遗、赌博,挥霍如泥沙”[4]。八旗、绿营等清朝正规军之腐朽在起义中暴露无遗,清政府被迫依靠地方团练镇压起义。
乾隆后期,由和珅带头贪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官僚大肆兼并土地,贪官污吏横行。川楚教乱标志著清朝走向衰落的开始。川楚教乱平乱不久,直隶、河南、山东诸省又发生天理教领导的癸酉之变。
由于川楚教乱发生在康乾盛世时期,后期爆发的苗民起义一起给予了清朝统治以有力的打击,使清朝从此陷入风雨飘摇,秦平和岑大利认为在一定程度了否定了盛世的说法[5][6]。然而历史学家欧阳泰(Tonio Andrade)指出,从约1300年到1750年,中国和欧洲发生的战争数目大致相当,1750年后至1839年可被称为“清朝大和平时期”,尽管该段时期民变不断,且当中有些民变规模甚大,但是也比1200年后的中国历代朝代的战事少[7]。亦有说法认为“盛世有阴影,衰世也有希望”,盛世不是“美哉善哉,万事大吉”。在康雍乾时期,自三藩之乱平定之后,中原地区就没有战争,国内也没有长期和大型的战争,社会上就没有大规模的破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