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川端康成」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6: 行 6:
 
{{Japanese|japanese=川端 康成|kana=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romaji=Kawabata Yasunari}}
 
{{Japanese|japanese=川端 康成|kana=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romaji=Kawabata Yasunari}}
  
'''川端康成'''({{bd|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catIdx=Kawabata Yasunari}}), 世界知 名的[[ 日本]][[新感觉派]][[ 家]] 他在[[1968年]]获 得[[ 诺贝尔 学奖]],是 该奖项 的首位日本作家。
+
'''川端康成'''({{bd|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catIdx=Kawabata Yasunari}}), (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日本著 名的 小說作家,一生為 日本 文學留下了一百多部創作型小說,他的小說大多是以愛情、死亡、虛無和悲觀作為題材,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經典 <ref name=“評價">{{cite web |url=https://read01.com/0K7KQ3.html | title= 川端康成成名作是什麼 川端康成評價如何 | language=zh | date=2016-06-27  | publisher=read01  | author= | accessdate=2019-11-23}}</ref>
 +
*1968年 ,川端康成憑藉《雪國》、《古都》和《千隻鶴》三部經典作品獲 [[ 諾貝爾 學獎]],是 該獎項 的首位日本作家
 +
*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
 +
*1970年10月[[三島由紀夫事件]],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讓川端很受刺激,對學生表明:「該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
 +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工作室的公寓中含煤氣管自殺 。  
  
== '''概述''' ==
+
== 生平 ==
 川端康 成1899 年生於[[京都]]附近的[[大阪府]]北區此花町,祖輩 為地方有 的富 貴,家道中落後遷於[[東京]],其父親習醫。川端康成兩、三歲時父母感染肺結核先後病故,祖父母將他帶回大阪府扶養,寄居在大阪三島郡豊川村舅父的黑田家,他唯一的姐姐則寄養在另一親戚處。
+
 川端康 成,1899 年生於[[京都]]附近的[[大阪府]]北區此花町,祖輩 先人雖是[[鐮倉幕府]]時代的 族,但因中世代皈依佛門而淡出宮庭政治,到川端祖父一代 ,家道 已經 中落 。<ref name=“愛與死">{{cite web |url=http://www3.nccu.edu.tw/~gcsong/word/Kawabata%20Yasinali.html | title= 孤行的雪鶴 ─ 川端康成的愛與死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nccu  | author=宋國誠 | accessdate=2019-11-29}}</ref> 
 +
 
 +
後遷於[[東京]],其父親習醫。川端康成兩、三歲時父母感染肺結核先後病故,祖父母將他帶回大阪府扶養,寄居在大阪三島郡豊川村舅父的黑田家,他唯一的姐姐則寄養在另一親戚處。
  
 
 由於身體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閉式的,幾乎沒有與外界的接觸,而這種過分的保護並沒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憂鬱、扭曲的性格。上學後這種生活有所變化,但不幸又接踵而來,七歲時,祖母棄世;十歲時,唯一的姊姊芳子罹患熱病,併發心臟麻痺夭折,親人接踵過世,他的精神受盡折磨,難忍熬煎,僅能藉助閱讀加重生命能量。
 
 由於身體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閉式的,幾乎沒有與外界的接觸,而這種過分的保護並沒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憂鬱、扭曲的性格。上學後這種生活有所變化,但不幸又接踵而來,七歲時,祖母棄世;十歲時,唯一的姊姊芳子罹患熱病,併發心臟麻痺夭折,親人接踵過世,他的精神受盡折磨,難忍熬煎,僅能藉助閱讀加重生命能量。
  
1914年5月,他念初中的末期,祖父三八郎病重,他獨守病榻,夜夜誦讀《源氏物語》感時傷情、充滿哀戚的詞句,以此驅遣憂悶,並沈溺於傷懷中。中學時,川端康成對於《源氏物語》還僅僅一知半解,某天,心血來潮,決定把祖父彌留的情景紀錄下來,寫成〈十六歲的日記〉,這成為川端康成開啟文學長河的第一篇作品。<ref name=“readmoo">{{cite web |url=https://news.readmoo.com/2018/06/10/kawabata-yasunari-2/ | title= 川端康成:人是不斷消失在過去的日子裡的 | language=zh | date=2018-06-10  | publisher=rREADMOO | author= | accessdate=2019-11-23}}</ref>   
+
1914年5月,他念初中的末期,祖父三八郎病重,他獨守病榻,夜夜誦讀《源氏物語》感時傷情、充滿哀戚的詞句,以此驅遣憂悶,並沈溺於傷懷中。中學時,川端康成對於《源氏物語》還僅僅一知半解,某天,心血來潮,決定把祖父彌留的情景紀錄下來,寫成〈十六歲的日記〉,這成為川端康成開啟文學長河的第一篇作品。<ref name=“readmoo">{{cite web |url=https://news.readmoo.com/2018/06/10/kawabata-yasunari-2/ | title= 川端康成:人是不斷消失在過去的日子裡的 | language=zh | date=2018-06-10  | publisher=rREADMOO | author= | accessdate=2019-11-28}}</ref>   
  
1970 年[[ 三島由紀夫]] 切腹自殺 不少作家趕到現場 只有 川端康成 獲准進入。這個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事件讓川端很受刺激,對他 的學 生表明:「該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17個月後 ,他 也憂鬱的選擇口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ref name=“read01">{{cite web |url=https://read01.com/GP5o3OL.html | title=  日本 近代 有名 一次切腹事件是文學家三島由紀夫作為 | language=zh | date=2017-11-10  | publisher=read01  | author= | accessdate=2019-11-23}}</ref> 
+
1915 ,一本雜誌刊登了他的幾首[[ 俳句]] 。次年 他在當地的一份報紙《[[京阪新聞]]》上發表了幾首[[和歌]]和雜文。中學畢業後 ,川端康成 前往東京 一所高等學校 在那裡 接觸到世界[[文學]]以及[[ 日本]]文學中最精辟、 前沿 浪潮。
  
== ''' 表''' ==
+
1920 後,川端康成對於寫作風格不斷探究 短篇《[[ 招魂節 的一 ]]》 奠定 其在
* [[1915年]] 一本杂志刊登了他的几首[[ 俳句]]。次年,他在当地 的一 份报纸《[[京阪新闻]]》 上发表 几首[[和歌]]和杂 。中学毕业后,川端康成前往东京 的一 所高等学校学习,在那里他接触到世界[[文学]]以及[[日本]]文学中最精辟、最前沿的浪潮
 
  
* [[1920年]] ,川端康成 对于写作风格不断探究,短篇 《[[ 招魂节 一幕]]》 奠定 在文 第一步
+
1926年,除了其一生唯一一部劇本《[[ 瘋狂的一頁]] 》被拍成電影 ,川端康成 發表了 《[[ 伊豆 舞孃]]》 ,創作的背景是川端康成在1917年,十九歲時,經歷一系列的變故之後,再加上他的身體不好,因此內心變得非常傷感與孤獨,於是他選擇去旅行,在旅行中他慢慢的產生 創作的靈感。故事以回顧憶舊的方式書寫,實際上是川端生命歷程由青澀走向成熟的「精神蛻化之旅」。作品不僅使川端紅遍日本,也開始塑造川端 日本 地位 <ref name=“評價"/><ref name=“愛與死"/>
  
* [[1926年]],除了其一生唯一一部剧本《[[疯狂的一页]]》被拍成电影,川端康成发表了《[[伊豆的舞孃]]》,获 赞誉 的川端康成 并没 有停留不前,其 新感 到[[新心理主 ]],又到[[意 流]],[[1931年]]的《[[ 、玻璃和 ]]》可以 是其中一 的代表,接下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 始出 [[佛教]]空、 的思想。
+
贊譽 的川端康成 並沒 有停留不前,其 新感 到[[新心理主 ]],又到[[意 流]],[[1931年]]的《[[ 、玻璃和 ]]》可以 是其中一 的代表,接下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 始出 [[佛教]]空、 的思想。
  
* [[1934年]] ,川端康成 《[[雪 ]]》 连载 ,3年 出了 行本, 并获 得第三 艺恳话会奖
+
1934年,川端康成 《[[雪 ]]》 連載 ,3年 出了 行本, 並獲 得第三 藝懇話會獎
  
* [[1936年]] ,川端康成因 为对于[[ 战争]]的反抗而宣 艺时评类 文章, 在接下 年中 广 加相
+
1936年,川端康成因 為對於[[ 戰爭]]的反抗而宣 藝時評類 文章, 在接下 年中 加相
  
* [[1940年]] ,川端康成 参与 成立[[日本文 学会]]。
+
1940年,川端康成 參與 成立[[日本文 學會]]。
  
* [[1941年]] 受[[ 关东军]]邀 请访问[[ 洲]]等地, 访问结 他自 留在[[中 ]], 并将 妻子一同接到中 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 战争]]爆 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 编辑 了《 洲各民族 集》。
+
1941年受[[ 關東軍]]邀 請訪問[[ 滿 洲]]等地, 訪問結 他自 留在[[中 ]], 並將 妻子一同接到中 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 戰爭]]爆 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 編輯 了《 滿 洲各民族 集》。
  
* [[1944年]] 以《故 》等文章 获战 前日本最 [[菊池 宽奖]]。
+
1944年以《故 》等文章 獲戰 前日本最 [[菊池 寬獎]]。
  
* [[1947年]] 历经13 年《雪 》定稿。
+
1947年, 歷經13 年《雪 》定稿。
  
* [[1949年]] ,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 《[[千羽鶴]]》 连载,[[1952 ]] 部小 被改 成[[歌舞伎]]。
+
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 《[[千羽鶴]]》 連載,1952 年, 部小 被改 成[[歌舞伎]]。
  
* [[1961年]] ,川端康成前往京都 写作《[[古都]]》 ,同 年获得[[文化 章]]。
+
1961年 ,為了執筆寫作《美麗與悲哀》、《古都》 ,川端康成前往京都 下鴨泉川町「柊家」旅館 ,同 年11月,榮獲日本第21屆[[文化 章]] 。1962年1月發表《美麗與悲哀》,1962年10月到1963年1月陸續刊載《古都》
  
* [[1968 年]][[10 月17日]] 借《雪 》、《千羽鶴》及《古都》等 得[[ 诺贝尔 学奖]],他是 史上第一 个获 得此 奖项 的日本人,也是 [[泰戈 ]]之 第二位 奖项 方人。 他在[[瑞典科 院]] 领奖时发 表了《美 的日本的我》(<span lang="ja">美しい日本の私</span>),在 篇文章中川端康成引用了 多古典文 学诗词 自己 对于 日本,日本 这个 民族的[[美]]的 体验
+
1968 年10 月17日, 借《雪 》、《千羽鶴》及《古都》等 得[[ 諾貝爾 學獎]],他是 史上第一 個獲 得此 獎項 的日本人,也是 [[泰戈 ]]之 第二位 獎項 方人。 他在[[瑞典科 院]] 領獎時發 表了《美 的日本的我》(<span lang="ja">美しい日本の私</span>),在 篇文章中川端康成引用了 多古典文 學詩詞 自己 對於 日本,日本 這個 民族的[[美]]的 體驗
  
* [[1969 年]]4 月,旅行期 [[ 亚历 山大·索 仁尼琴]]一道被 选为 国艺术 艺学会 的名 誉会员
+
1969 年4 月,旅行期 [[ 亞歷 山大·索 仁尼琴]]一道被 選為 國藝術 藝學會 的名 譽會員
  
*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 在作为工作室 公寓中 含煤 管自
+
1970年10月,[[ 三島由紀夫]] 切腹自殺,不少作家趕到現場 只有 川端康成 獲准進入。這個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事件讓川端很受刺激,對他的學生表明:「該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17個月後,他也憂鬱 選擇口 含煤 管自 殺,未留下遺書 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ref name=“read01">{{cite web |url=https://read01.com/GP5o3OL.html | title= 日本近代最有名的一次切腹事件是文學家三島由紀夫作為 | language=zh | date=2017-11-10  | publisher=read01  | author= | accessdate=2019-11-23}}</ref> 
  
== 评价 ==
+
 川端康成 死後被 們譽為「文鏡院殿孤山康成大居士」 <ref name=“評價"/>
* “昨日始读 川端康成 的《[[雪国]]》,虽未尽毕,然亦不能释手。日 小说确有其风格,而其细致、精确、优美、真切,在我读过的几篇中,十分明显 ” —[[曹禺]]
 
  
* 川端康成是 的旅 日本的 艺术 家,被迫 [[日本]]文化不 行批判, 从东 西方文化的交 中清理出真正 属于 自己 土和本能的 西,只有在 方面取得切 成果的人是成功的。  ——[[三 夫]]
+
== 評價 ==
 +
*[[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說明他文學作品的特色:「這份獎狀,旨在表彰您以作家的立場,用優美、高超的小說藝術,以敏銳的感受與巧妙的筆法,表現了具有道德倫理價值的文化思想。同時,更表達了日本人心靈的精髓,為東西方精神交流,做出深遠貢獻。」<ref name=“readmoo"/>
 +
*「昨日始讀川端康成的《[[雪國]]》,雖未盡畢,然亦不能釋手。日人小說確有其風格,而其細緻、精確、優美、真切,在我讀過的幾篇中,十分明顯。」 —[[曹禺]]
 +
*「 川端康成是 的旅 日本的 藝術 家,被迫 [[日本]]文化不 行批判, 從東 西方文化的交 中清理出真正 屬於 自己 土和本能的 西,只有在 方面取得切 成果的人是成功的。  ——[[三 夫]]
 +
*川端康成一生的作品都在追求一種「淒美」,如繁花紛落的殘櫻,像鉛華盡落的晚霞。文學評論家[[今東光]],在川端死後寫道:「我雖具僧人外表,卻無法知道涅盤之類。恐怕在這個世界上誰也不知道什麼是涅盤吧。川端康成的涅盤一定始於4月16日。在世上不能體驗的東西,不是只有從涅盤之日起才能領悟嗎 ?」<ref name=“愛與死"/>
  
 
== 作品 ==
 
== 作品 ==

於 2019年11月29日 (五) 05:29 的修訂

川端康成 Kawabata Yasunari
原圖鏈接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川端 康成
假名 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
平文式羅馬字 Kawabata Yasunari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日本著名的小說作家,一生為日本文學留下了一百多部創作型小說,他的小說大多是以愛情、死亡、虛無和悲觀作為題材,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經典作品。[1]

  • 1968年,川端康成憑藉《雪國》、《古都》和《千隻鶴》三部經典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是獲得該獎項的首位日本作家。
  • 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
  • 1970年10月三島由紀夫事件,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讓川端很受刺激,對學生表明:「該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
  •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工作室的公寓中含煤氣管自殺。

生平

川端康成,1899年生於京都附近的大阪府北區此花町,祖輩先人雖是鐮倉幕府時代的名門貴族,但因中世代皈依佛門而淡出宮庭政治,到川端祖父一代,家道已經中落。[2]

之後遷於東京,其父親習醫。川端康成兩、三歲時父母感染肺結核先後病故,祖父母將他帶回大阪府扶養,寄居在大阪三島郡豊川村舅父的黑田家,他唯一的姐姐則寄養在另一親戚處。

由於身體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閉式的,幾乎沒有與外界的接觸,而這種過分的保護並沒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憂鬱、扭曲的性格。上學後這種生活有所變化,但不幸又接踵而來,七歲時,祖母棄世;十歲時,唯一的姊姊芳子罹患熱病,併發心臟麻痺夭折,親人接踵過世,他的精神受盡折磨,難忍熬煎,僅能藉助閱讀加重生命能量。

1914年5月,他念初中的末期,祖父三八郎病重,他獨守病榻,夜夜誦讀《源氏物語》感時傷情、充滿哀戚的詞句,以此驅遣憂悶,並沈溺於傷懷中。中學時,川端康成對於《源氏物語》還僅僅一知半解,某天,心血來潮,決定把祖父彌留的情景紀錄下來,寫成〈十六歲的日記〉,這成為川端康成開啟文學長河的第一篇作品。[3]

1915年,一本雜誌刊登了他的幾首俳句。次年,他在當地的一份報紙《京阪新聞》上發表了幾首和歌和雜文。中學畢業後,川端康成前往東京的一所高等學校學習,在那裡他接觸到世界文學以及日本文學中最精闢、最前沿的浪潮。

1920年後,川端康成對於寫作風格不斷探究,短篇《招魂節的一幕》奠定了其在文壇的第一步。

1926年,除了其一生唯一一部劇本《瘋狂的一頁》被拍成電影,川端康成發表了《伊豆的舞孃》,創作的背景是川端康成在1917年,十九歲時,經歷一系列的變故之後,再加上他的身體不好,因此內心變得非常傷感與孤獨,於是他選擇去旅行,在旅行中他慢慢的產生了創作的靈感。故事以回顧憶舊的方式書寫,實際上是川端生命歷程由青澀走向成熟的「精神蛻化之旅」。作品不僅使川端紅遍日本,也開始塑造川端在日本文壇的地位。[1][2]

獲得贊譽的川端康成並沒有停留不前,其寫作風格從新感覺到新心理主義,又到意識流1931年的《針、玻璃和霧》可以說是其中一個的代表,接下來,川端康成的作品中開始出現佛教空、無的思想。

1934年,川端康成開始寫《雪國》連載,3年後出了單行本,並獲得第三屆文藝懇話會獎。

1936年,川端康成因為對於戰爭的反抗而宣佈停筆不寫文藝時評類文章,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廣泛參加相關活動。

1940年,川端康成參與成立日本文學會

1941年受關東軍邀請訪問滿洲等地,訪問結束後他自費留在中國,並將妻子一同接到中國,兩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編輯了《滿洲各民族創作選集》。

1944年以《故園》等文章獲戰前日本最後一屆菊池寬獎

1947年,歷經13年《雪國》定稿。

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說《千羽鶴》開始連載,1952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歌舞伎

1961年,為了執筆寫作《美麗與悲哀》、《古都》,川端康成前往京都下鴨泉川町「柊家」旅館,同年11月,榮獲日本第21屆文化勳章。1962年1月發表《美麗與悲哀》,1962年10月到1963年1月陸續刊載《古都》。

1968年10月17日,憑借《雪國》、《千羽鶴》及《古都》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日本人,也是繼泰戈爾之後第二位獲此獎項的東方人。當他在瑞典科學院領獎時發表了《美麗的日本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這篇文章中川端康成引用了諸多古典文學詩詞,來抒發自己對於日本,日本這個民族的的體驗。

1969年4月,旅行期間,與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一道被選為美國藝術文藝學會的名譽會員。

1970年10月,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這個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事件讓川端很受刺激,對他的學生表明:「該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17個月後,他也憂鬱的選擇口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4]

川端康成死後被人們譽為「文鏡院殿孤山康成大居士」。[1]

評價

  • 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說明他文學作品的特色:「這份獎狀,旨在表彰您以作家的立場,用優美、高超的小說藝術,以敏銳的感受與巧妙的筆法,表現了具有道德倫理價值的文化思想。同時,更表達了日本人心靈的精髓,為東西方精神交流,做出深遠貢獻。」[3]
  • 「昨日始讀川端康成的《雪國》,雖未盡畢,然亦不能釋手。日人小說確有其風格,而其細緻、精確、優美、真切,在我讀過的幾篇中,十分明顯。」 —曹禺
  • 「川端康成是個永恆的旅遊者」;「生於日本的藝術家,被迫對日本文化不斷的進行批判,從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中清理出真正屬於自己風土和本能的東西,只有在這方面取得切實成果的人是成功的。」 ——三島由紀夫
  • 川端康成一生的作品都在追求一種「淒美」,如繁花紛落的殘櫻,像鉛華盡落的晚霞。文學評論家今東光,在川端死後寫道:「我雖具僧人外表,卻無法知道涅盤之類。恐怕在這個世界上誰也不知道什麼是涅盤吧。川端康成的涅盤一定始於4月16日。在世上不能體驗的東西,不是只有從涅盤之日起才能領悟嗎 ?」[2]

作品

  • 《感情裝飾》(『感情裝飾』、1926年)
  • 伊豆舞孃》(『伊豆の踴子』、1927年)
  • 淺草紅團》(『淺草紅団』、1930年)
  • 《化粧與口笛》(『化粧と口笛』、1933年)
  • 《水晶幻想》(『水晶幻想』、1934年)
  • 《抒情歌》(『抒情歌』、1934年)
  • 《禽獣》(『禽獣』、1935年)
  • 《純粹的聲》(『純粋の聲』、1936年)
  • 《花的華爾滋(圓舞曲)》(『花のワルツ』、1936年)
  • 雪國》(『雪國』、1937年)
  • 《母親的心》(『むすめごころ』、1937年)
  • 《女性開眼》(『女性開眼』、1937年)
  • 《班長的偵探》(『級長の探偵』、1937年)
  • 《少女港》(『乙女の港』、1938年)
  • 《睡顔》(『寢顔』、1941年)
  • 《愛的人們》(『愛する人達』、1941年)
  • 《文章》(『文章』、1942年)
  • 《美麗的旅行》(『美しい旅』、1942年)
  • 《高原》(『高原』、1942年)
  • 《朝雲》(『朝雲』、1945年)
  • 《愛》(『愛』、1945年)
  • 《駒鳥溫泉》(『駒鳥溫泉』、1945年)
  • 《日雀》(『日雀』、1946年)
  • 《晚霞少女》(『夕映少女』、1946年)
  • 《溫泉宿》(『溫泉宿』、1946年)
  • 《虹》(『虹』、1947年)
  • 《一草一花》(『一草一花』、1948年)
  • 《我的伊豆》(『私の伊豆』、1948年)
  • 《哀愁》(『哀愁』、1949年)
  • 《新文章讀本》(『新文章読本』、1950年)
  • 《舞姫》(『舞姫』、1951年)
  • 千羽鶴》(『千羽鶴』、1952年)
  • 《再婚者》(『再婚者』、1953年)
  • 《日月》(『日も月も』、1953年)
  • 《河邊小鎮的故事》(『川のある下町の話』、1954年)
  • 《山音》(『山の音』、1954年)
  • 吳清源棋談・名人》(『呉清源棋談・名人』、1954年)
  • 《童謡》(『童謡』、1954年)
  • 《伊豆之旅》(『伊豆の旅』、1954年)
  • 《東京的人》(『東京の人』、1955年)
  • 《湖》(『みづうみ』、1955年)
  • 《燕之童女》(『燕の童女』、1955年)
  • 《生為女人》(『女であること』、1955・56年)
  • 《富士的初雪》(『富士の初雪』、1958年)
  • 《有風的未知》(『風のある未知』、1959年)
  • 《睡中的美女》(『眠れる美女』、1961年)
  • 古都》(『古都』、1962年)
  • 《愛與哀愁》(『美しさと哀しみと』、1965年)
  • 《只手》(『片腕』、1965年)
  • 《落花流水》(『落花流水』、1966年)
  • 《月下之門》(『月下の門』、1967年)
  • 《美的存在與發現》(『美の存在と発見』、1969年)
  • 《ある人の生のなかに》(『ある人の生のなかに』、1972年)
  • 《蒲公英》(『たんぽぽ』、1972年)
  • 《竹聲桃花》(『竹の聲桃の花』、1973年)
  • 《日本的美的中心》(『日本の美のこころ』、1973年)

參考來源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川端康成成名作是什麼 川端康成評價如何. read01. 2016-06-27 [2019-11-23] (中文). 
  2. 2.0 2.1 2.2 宋國誠. 孤行的雪鶴 ─ 川端康成的愛與死. nccu. [2019-11-29] (中文). 
  3. 3.0 3.1 川端康成:人是不斷消失在過去的日子裡的. rREADMOO. 2018-06-10 [2019-11-28] (中文). 
  4. 日本近代最有名的一次切腹事件是文學家三島由紀夫作為. read01. 2017-11-10 [2019-11-23]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