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川芎的鉴别方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川芎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

川芎

【生境分布】

均为栽培。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湖北、广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区也有栽培。

【药材来源鉴定】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原名芎。因其主产于四川,故名川芎。

【药材历史考证】

川芎原名芎。其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岭。三月四月采根,暴干。”《新修本草》云:“今出秦州,其人间种者形块大,重实,多脂润;山中采者瘦细,味苦、辛。以九月、十月采为佳。”

《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图经》云:“苗似芹、胡荽、蛇床辈,丛生,花白。”《本草图经》曰:“今关陕、蜀川、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其苗四五月间生,叶似芹、胡荽、蛇床辈,作丛而茎细。……其叶倍香,或莳于园庭,则芬馨满径,江东、蜀川人采其叶作饮香,云可以已泄泻。七八月开白花。根坚瘦,黄黑色。”

并附有“永康军川芎”图。《本草衍义》曰:“芎劳,今出川中,大块,其里色白,不油色,嚼之微辛、甘者佳。”《本草纲目》始载其又名川芎。李时珍曰:“蜀地少寒,人多栽莳,深秋茎叶亦不萎也。清明后宿根生苗,分其枝横埋之,则节节生根。八月根下始结芎,乃可掘取,蒸暴货之。”李时珍引《救荒本草》云:“叶似芹而微细窄,有丫叉;又似白芷,叶亦细;又似胡荽叶而微壮。一种似蛇床叶而亦粗。嫩叶可炸食。”根据以上本草图文考证,与现今药用川芎及其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

多年生草本,高40~60cm。根茎发达,形成不规则的结节状拳形团块,具浓烈香气。茎常数个丛生,直立,圆柱形,具纵条纹,上部多分枝,下部茎节明显膨大(习称苓子),易生根。叶互生;茎下部叶具长柄,柄长3~10cm,基部扩大成鞘状抱茎;叶片轮廓卵状三角形,长12~15cm,宽10~15cm,三至四回三出式羽状全裂,羽片3~5对;最终裂片线状披针形至长卵形,长2~5mm,宽1~2mm,有小尖头;茎上部叶渐简化。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总苞片3~6,线形;伞辐7~20,长2~4cm,内侧粗糙;小总苞片4~8,线形,长3~5mm,粗糙;花瓣白色,倒卵形至心形,长1.5~2mm,先端具内折小尖头;花柱基圆锥状。双悬果卵形,5棱,背棱槽内油管1~5,侧棱槽内油管2~3,合生面油管6~8。花期7~8月,果期9~10月。


【药材性状鉴定】

本品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面黄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的油室,形成层呈波状环纹。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1]

【药材显微鉴定】

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皮层狭窄,散有根迹维管束,其形成层明显。韧皮部宽广。形成层环波状或不规则多角形。木质部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大多单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纤维束。髓部较大。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油室,类圆形、椭圆形或形状不规则,淡黄棕色,靠近形成层的油室小,向外渐大;薄壁细胞中富含淀粉粒,有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晶体,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

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或灰棕色。淀粉粒较多,单粒椭圆形、长圆形、类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直径5~16μm,长约21μm,脐点点状、长缝状或人字状;偶见复粒,由2~4分粒组成。草酸钙晶体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直径10~25μm。木栓细胞深黄棕色,常多层重叠,表面观呈多角形,壁薄。油室多已破碎,偶可见油室碎片,分泌细胞壁薄,含有较多的油滴。导管主为螺纹导管,亦有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4~50μm,有的螺纹导管增厚壁互相联结,似网状螺纹导管。

【药材理化鉴定】

取本品粉末lg,加石油醚(30℃~60℃)5ml,放置10小时,时时振摇,静置,取上清液1ml,挥干后,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与氢氧化钾的甲醇饱和溶液2滴,显红紫色。

【商品规格】

1.川芎

一等:干货。呈绳结状,质坚实。表面黄褐色。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苦辛、麻舌。每千克44个以内,单个的重量不低于20g。无山川芎、空心、焦枯、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每千克70个以内。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每千克70个以外,个大空心的属此等。无山川芎、苓珠、苓盘、焦枯、杂质、虫蛀、霉变。

2.山川芎

统货:干货。呈绳结状,体枯瘦,欠坚实。表面褐色。断面灰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苦辛、麻舌。大小不分。无苓珠、苓盘、焦枯、杂质、虫蛀、霉变。

【采集加工】

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炕干,再撞去须根。

【饮片炮制】

除去杂质,分开大小,略泡,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性能功用】

辛,温。归肝经胆经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内服:3~9g,水煎服。凡阴虚火旺者,妇女月经过多及出血性疾病患者,均不宜服用。

【附注】

1.置阴凉干燥处贮藏,防蛀。

2.山川芎,即四川栽培的芎苓子的母根,质较松软稍次,仍可药用。苓珠,即过小的芎苓子,不能当川芎药用。

3.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栽培的药材品种抚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cv. Fuxiong,为川芎的栽培变种,又称茶芎。其原植物主要区别特征:叶片轮廓阔卵状三角形,三至四回羽状分裂,未回裂片较宽。其药材主要区别特征:根茎呈结节状团块,具多数须根,表面灰黄褐色至黄棕色,有数个瘤状突起,顶部中央有突起的圆形茎痕而不凹陷。其功效与川芎相同,习惯认为其质量稍次于川芎。

4.吉林延边朝鲜自治州在50多年前从日本引种的伞形科蛇床属植物东川芎Cnidium officinala Makino,其根茎为朝鲜族民族药。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偏正头痛、气滞肋痛、血滞经闭、月经不调。其原植物主要区别特征:茎较细,具少数分枝;叶为二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卵状披针形;复伞形花序顶生。其药材主要区别特征:根茎呈不规则团块状,长3~10cm,直径2~5cm,暗褐色,表面有皱缩的结节状轮环,断面淡褐色。有特异香气,味微苦,麻舌。本植物与川芎不同属,化学成分与川芎不同,不宜充作川芎药用。[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