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川芎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川芎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川芎

【生境分布】

均為栽培。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河北、內蒙古、陝西、甘肅、湖北、廣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區也有栽培。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乾燥根莖。原名芎。因其主產於四川,故名川芎。

【藥材歷史考證】

川芎原名芎。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云:「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嶺。三月四月采根,暴干。」《新修本草》云:「今出秦州,其人間種者形塊大,重實,多脂潤;山中采者瘦細,味苦、辛。以九月、十月採為佳。」

《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云:「苗似芹、胡荽、蛇床輩,叢生,花白。」《本草圖經》曰:「今關陝、蜀川、江東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為勝。其苗四五月間生,葉似芹、胡荽、蛇床輩,作叢而莖細。……其葉倍香,或蒔於園庭,則芬馨滿徑,江東、蜀川人采其葉作飲香,雲可以已泄瀉。七八月開白花。根堅瘦,黃黑色。」

並附有「永康軍川芎」圖。《本草衍義》曰:「芎勞,今出川中,大塊,其里色白,不油色,嚼之微辛、甘者佳。」《本草綱目》始載其又名川芎。李時珍曰:「蜀地少寒,人多栽蒔,深秋莖葉亦不萎也。清明後宿根生苗,分其枝橫埋之,則節節生根。八月根下始結芎,乃可掘取,蒸暴貨之。」李時珍引《救荒本草》云:「葉似芹而微細窄,有丫叉;又似白芷,葉亦細;又似胡荽葉而微壯。一種似蛇床葉而亦粗。嫩葉可炸食。」根據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現今藥用川芎及其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多年生草本,高40~60cm。根莖發達,形成不規則的結節狀拳形團塊,具濃烈香氣。莖常數個叢生,直立,圓柱形,具縱條紋,上部多分枝,下部莖節明顯膨大(習稱苓子),易生根。葉互生;莖下部葉具長柄,柄長3~10cm,基部擴大成鞘狀抱莖;葉片輪廓卵狀三角形,長12~15cm,寬10~15cm,三至四回三出式羽狀全裂,羽片3~5對;最終裂片線狀披針形至長卵形,長2~5mm,寬1~2mm,有小尖頭;莖上部葉漸簡化。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總苞片3~6,線形;傘輻7~20,長2~4cm,內側粗糙;小總苞片4~8,線形,長3~5mm,粗糙;花瓣白色,倒卵形至心形,長1.5~2mm,先端具內折小尖頭;花柱基圓錐狀。雙懸果卵形,5棱,背棱槽內油管1~5,側棱槽內油管2~3,合生面油管6~8。花期7~8月,果期9~10月。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為不規則結節狀拳形團塊,直徑2~7cm。表面黃褐色,粗糙皺縮,有多數平行隆起的輪節,頂端有凹陷的類圓形莖痕,下側及輪節上有多數小瘤狀根痕。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散有黃棕色的油室,形成層呈波狀環紋。氣濃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1]

【藥材顯微鑑定】

橫切面:木栓層為10餘列細胞。皮層狹窄,散有根跡維管束,其形成層明顯。韌皮部寬廣。形成層環波狀或不規則多角形。木質部導管多角形或類圓形,大多單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纖維束。髓部較大。薄壁組織中散有多數油室,類圓形、橢圓形或形狀不規則,淡黃棕色,靠近形成層的油室小,向外漸大;薄壁細胞中富含澱粉粒,有的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晶體,呈類圓形團塊或類簇晶狀。

本品粉末淡黃棕色或灰棕色。澱粉粒較多,單粒橢圓形、長圓形、類圓形、卵圓形或腎形,直徑5~16μm,長約21μm,臍點點狀、長縫狀或人字狀;偶見復粒,由2~4分粒組成。草酸鈣晶體存在於薄壁細胞中,呈類圓形團塊或類簇晶狀,直徑10~25μm。木栓細胞深黃棕色,常多層重疊,表面觀呈多角形,壁薄。油室多已破碎,偶可見油室碎片,分泌細胞壁薄,含有較多的油滴。導管主為螺紋導管,亦有網紋及梯紋導管,直徑14~50μm,有的螺紋導管增厚壁互相聯結,似網狀螺紋導管。

【藥材理化鑑定】

取本品粉末lg,加石油醚(30℃~60℃)5ml,放置10小時,時時振搖,靜置,取上清液1ml,揮干後,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與氫氧化鉀的甲醇飽和溶液2滴,顯紅紫色。

【商品規格】

1.川芎

一等:乾貨。呈繩結狀,質堅實。表面黃褐色。斷面灰白色或黃白色。有特異香氣,味苦辛、麻舌。每千克44個以內,單個的重量不低於20g。無山川芎、空心、焦枯、雜質、蟲蛀、霉變。

二等:與一等區別為每千克70個以內。

三等:與一等區別為每千克70個以外,個大空心的屬此等。無山川芎、苓珠、苓盤、焦枯、雜質、蟲蛀、霉變。

2.山川芎

統貨:乾貨。呈繩結狀,體枯瘦,欠堅實。表面褐色。斷面灰白色。有特異香氣,味苦辛、麻舌。大小不分。無苓珠、苓盤、焦枯、雜質、蟲蛀、霉變。

【採集加工】

夏季當莖上的節盤顯著突出,並略帶紫色時採挖,除去泥沙,曬後炕干,再撞去鬚根。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分開大小,略泡,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

【性能功用】

辛,溫。歸肝經膽經心包經。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瘕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扑腫痛,頭痛,風濕痹痛。內服:3~9g,水煎服。凡陰虛火旺者,婦女月經過多及出血性疾病患者,均不宜服用。

【附註】

1.置陰涼乾燥處貯藏,防蛀。

2.山川芎,即四川栽培的芎苓子的母根,質較鬆軟稍次,仍可藥用。苓珠,即過小的芎苓子,不能當川芎藥用。

3.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栽培的藥材品種撫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cv. Fuxiong,為川芎的栽培變種,又稱茶芎。其原植物主要區別特徵:葉片輪廓闊卵狀三角形,三至四回羽狀分裂,未回裂片較寬。其藥材主要區別特徵:根莖呈結節狀團塊,具多數鬚根,表面灰黃褐色至黃棕色,有數個瘤狀突起,頂部中央有突起的圓形莖痕而不凹陷。其功效與川芎相同,習慣認為其質量稍次於川芎。

4.吉林延邊朝鮮自治州在50多年前從日本引種的傘形科蛇床屬植物東川芎Cnidium officinala Makino,其根莖為朝鮮族民族藥。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用於偏正頭痛、氣滯肋痛、血滯經閉、月經不調。其原植物主要區別特徵:莖較細,具少數分枝;葉為二回羽狀分裂,末回裂片卵狀披針形;復傘形花序頂生。其藥材主要區別特徵:根莖呈不規則團塊狀,長3~10cm,直徑2~5cm,暗褐色,表面有皺縮的結節狀輪環,斷面淡褐色。有特異香氣,味微苦,麻舌。本植物與川芎不同屬,化學成分與川芎不同,不宜充作川芎藥用。[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