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以冲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巴以冲突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巴以冲突

外文名称: The Israeli Palestinian Conflict

地区: 中东

背景: 宗教文化冲突

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The Israeli Palestinian Conflict)是中东地区冲突的热点之一,为阿以冲突及中东战争的一部分。巴以冲突不能够简单地概括为所有以色列犹太人与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双边冲突。在争端双方的族群里,有些个人和团体呼吁完全消灭对方;现时国际的共识是支持两国方案;亦有些支持一国方案--建立一个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在内、种族及宗教地位平等的世俗国家。

冲突的背后隐藏着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

其中,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根本原因。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则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严重障碍。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巴以冲突就不会停止,中东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和平。[1]

历史沿革

古代

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周围。

公元前13世纪腓尼基人在沿海建立国家。

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人各部落迁入定居。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希伯来王国,后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领巴勒斯坦。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亡世界各地。

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此后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一直是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直到现在。这就是阿拉伯世界反对以色列建国的最主要理由。

近代

1920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19世纪末在"犹太复国运动"者策动下,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流血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苏两国的支持下,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后建立犹太国(约1.52万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国(约1.15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国际化。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后,因为侵占阿拉伯人土地,受到阿拉伯世界国家排挤,双方于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五次发生战争。后来阿拉伯国家战败,100多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世代居住的家园,沦为难民。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开的巴勒斯坦第一次全国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9年阿拉法特担任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国签署了戴维营协议,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获得了有限的自治权,巴解组织则拒不接受自治。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宣言明确巴勒斯坦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的第181号决议(分治决议)。巴勒斯坦的边界问题留待以后通过谈判解决。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谴责恐怖主义。1993年9月13日,在挪威主持的秘密谈判之后,以色列和巴解组织签署了和平协定,提出了巴勒斯坦自治计划。1994年5月4日,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在开罗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的协议,1994年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1994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结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

巴以冲突之源-圣殿山

犹太教古经典这样记载:"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围填世界的海洋;黑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脸就是圣殿。"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圣殿山,历经沧桑,已成为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巴以半个多世纪的流血冲突,最大的症结就在于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争夺的根源和焦点,则集中在圣殿山的归属。2000年就是因为当时的利库德领导人沙龙闯入这里,引燃了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

虽然名为圣殿山,但踏步其中,已找不到任何山头的影子,极目之处,只见一片矩形石建筑群和蓊郁的树木。事实上,圣殿山还是古犹太人流传下来的称呼。在基督教传说中,这块石头也被视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类始祖亚当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纪,雄才大略的希伯来国王所罗门在这里建了第一圣殿,圣殿内存放圣物"约柜"。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伦所灭,之后圣殿被毁,公元前520年又重建圣殿,但最终于公元2世纪被彻底毁灭,犹太人也被驱逐出故土,浪迹天涯。

圣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称此地为"圣地"。因为在这个当年的犹太圣殿遗址上矗立着有千百年历史的阿克萨清真寺和金顶清真寺。而耶路撒冷也成为伊斯兰教继麦加和麦地那后的第三大圣地。

踏步圣殿山,几乎每一个砖瓦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或神妙,或凄婉。对于犹太人和穆斯林来说,圣殿山已沉入他们的心灵。但这种圣迹的重叠,也随即转化为宗教的纷争和历史的积怨,由此使这块方圆不足0.135平方公里的的地方,承载着太多的仇杀与血泪;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巴以人民的对立情绪,直至2000年激化为流血冲突。

史料记载

巴勒斯坦地区曾是犹太人的故乡,而且文本关于他们的传说为人所熟知。就以《圣经》为例,这本基督教经典所记载的就完全是犹太人祖先的故事。虽然大多数历史学家们都认为不能从《圣经》中汲取太多的信息--这不是因为当中的记载不真实,而是因为难以证实它的真实性;再者,《圣经》只是一种信仰的产物--不过,由于大部分内容都被现今的犹太人所接受,所以我们有必要仔细地了解故事的轮廓,因为今天的冲突以及耶路撒冷问题与宗教原因息息相关:

故事开始于上帝告诉亚伯拉罕离开自己的故乡美索不达米亚,远赴迦南,即如今的巴勒斯坦地区,开始新的生活。就这样,亚伯拉罕被认为是犹太人的始祖,就像中国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一样。于是亚伯拉罕带领他的妻子和儿子们来到迦南,这大概就是犹太人认为自己曾是巴勒斯坦地区的主人的证据。他的儿子以撒(Isaac)和孙子雅各(Jacob)都被认为是犹太人的祖先。雅各有十二个儿子,由于约瑟梦见在收获时,哥哥们的麦捆围着他的麦捆一圈,并且哥哥们的麦捆全部倒向中心倒向了他的麦捆。于是约瑟预示,哥哥们甚至父亲都会向他臣服。这使得11个哥哥们全非常憎恨他们的兄弟约瑟,认为他自命不凡,于是把他卖到埃及当奴隶。不过约瑟有一个解梦的本领,深得埃及国王的喜爱,于是他被封作宰相。后来雅各和他的儿子们来到埃及投靠约瑟,并大量繁衍他们的后代,这些后代就第一次被称作以色列人(Israel,意思是上帝为其斗争或者是与上帝作斗争)。埃及国王看到繁盛的犹太人,视他们为威胁,为了除掉这个隐患,他找借口把这些以色列人贬为奴隶。痛苦的服役生活使可怜的犹太人反抗了,于是就有了摩西,也有了摩西十诫,带领以色列人返回故乡的故事。后事冗繁不再详叙。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以色列人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王国--以色列王国,而他们有两位出色的国王,大卫和他的儿子所罗门,在位期间,发展贸易,以武力维持其统治,使以色列发展到鼎盛。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王国定都耶路撒冷,被确立为犹太民族的神圣之地,这样就为巴以冲突的症结难解奠定了根源。

犹太人占领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犹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过,但这个观点并不为穆斯林认同,因为他们数千年前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体民族了,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几千年。

著名人物

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被尊称为"阿翁",巴勒斯坦国总统,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革命武装力量总指挥。生于耶路撒冷一逊尼派穆斯林家庭。1948年参加第一次中东战争。1950年就读于开罗大学工学院,积极从事学生运动。毕业后入埃及军事学院学习,后在埃及陆军任尉官。1956年参加第二次中东战争,成为爆破专家。1958年赴科威特任公共工程部门工程师,并秘密筹建"法塔赫",即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1959年"法塔赫" 正式成立。1964年组建"法塔赫"武装组织"暴风"突击队。从 1965年1月起,他领导游击队在巴勒斯坦北部首次发动对以色列的武装斗争。1969年2月出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 次年任该组织中央委员会主席。1974年起,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指挥。同年11月,率巴解组织代表团出席第29届联合国大会,参加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讨论。1980年,在"法塔赫"第 4次代表大会上重新当选为"法塔赫"中央委员会主席兼"暴风"突击队总司令。1988年11月15日,阿拉法特在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宣告:巴勒斯坦国正式成立。他被选为国家总统。同年12月,他又宣布接受联合国 242号和338号决议,承认以色列有在和平与安全环境中生存的权利。1991年10月,巴勒斯坦国派出代表,参加马德里中东和会。1993年9月,宣布承认以色列,并与以签署关于巴勒斯坦在加沙和杰里科先行自治的原则宣言,推动了中东的和平进程。1994年7月返回 巴勒斯坦自治区,成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自治政府)主席。

武装组织

伊斯兰抵抗运动是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成立的激进组织,简称"哈马斯",是由"伊斯兰"、"抵抗"、"运动"3个阿拉伯语词头字母拼写而成。1987年12月由巴勒斯坦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创立。

"哈马斯"既是宗教组织,也是政治组织。从宗教上看,哈马斯崇尚伊斯兰传统思想,信仰伊斯兰教义和法则。政治上,它主张恐怖暴力斗争,以武力彻底解放从约旦河西岸到地中海的"全巴勒斯坦"土地,实现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目标,拒绝承认以色列生存权利。

哈马斯的领导机构是由七人委员会组成,分管政治、军事、保安、组织、宣传和监狱等部门。哈马斯人员的构成分"公开"、"秘密"和"军事"三部分。公开部分包括具有合法身份的人员,秘密部分指负责组织、动员游行和斗争的领导成员,军事部分则是训练有素、专门从事暴力活动的恐怖分子。哈马斯正式成员约2万多人。

攻击方式

哈马斯成立后,曾策划了多起针对以占领军的示威和袭击行动,制造了多起爆炸事件,还不时袭击以边防兵,绑架或暗杀犹太人定居点的居民,在以国内引起极度的恐慌和不安。1989年哈马斯被以色列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取缔其一切活动,并将其精神领袖亚辛逮捕入狱。

在抗击以色列过程中,哈马斯曾一直与巴解组织并肩战斗,是巴勒斯坦反以色列过程中一支最突出的力量。但是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之后,哈马斯与巴解组织发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哈马斯反对与以色列和谈并一直坚持反对以色列的暴力斗争。

亚辛说:"使用自杀式炸弹(恐怖袭击的一种方式)是任何一个巴勒斯坦人的民主权利。以色列人只懂得这种民主。"这位65岁的老人就是哈马斯的精神领袖艾哈迈德·亚辛。 亚辛说:"这是我们为自由所付出的代价。以色列害怕人肉炸弹,他们会跪在我们面前求饶的,你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恐惧,他们正在担心下一颗炸弹会在哪里爆炸。哈马斯终究会赢的。"

巴勒斯坦人之所以会使用人体炸弹,最深层的原因是恐怖主义的滋生。以色列有着健全的军事体系,而巴勒斯坦没有:以色列有着美国援助,就算阿拉伯国家也没有谁敢主动为巴勒斯坦提供军事援助。巴勒斯坦的极度弱小,使得他们无法拥有高科技武器,而简单的轻武器又无法击败以色列,所以,巴勒斯坦人本着对敌人制造精神层面的打击,以及为这国家民族献身的思想,开始使用人体炸弹。

影响因素

巴勒斯坦

根据1947年11月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犹太人同意决议并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国家反对该决议未在规定地区内建立阿拉伯国。此后阿拉伯联盟国家与以色列之间便发生了多次战争。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包括新旧两个城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将旧城尊称为"圣城"。

被占领土

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先后占领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埃及,叙利亚等国领土,并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兴建定居点。

水源问题

以色列境内无大河,北部雨量较多,南部为大片沙漠。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水荒,以色列通过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拦截约旦河及其直流河水,并在被占领土地上大量抽取地下水。

民众压力

在以色列军队空袭巴勒斯坦加沙地带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哈马斯之间的冲突下一步将怎样发展?虽然还很难预料以军是否会在加沙展开大规模地面行动,但种种迹象表明,以政府和哈马斯都面临相互做出妥协、避免进行地面战的巨大压力,而且只有相互妥协才能使冲突地区重归平静。

参考来源

  1. 巴以问题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