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以衝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以衝突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巴以衝突

外文名稱: The Israeli Palestinian Conflict

地區: 中東

背景: 宗教文化衝突

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衝突(The Israeli Palestinian Conflict)是中東地區衝突的熱點之一,為阿以衝突及中東戰爭的一部分。巴以衝突不能夠簡單地概括為所有以色列猶太人與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間的雙邊衝突。在爭端雙方的族群里,有些個人和團體呼籲完全消滅對方;現時國際的共識是支持兩國方案;亦有些支持一國方案--建立一個包括現在的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在內、種族及宗教地位平等的世俗國家。

衝突的背後隱藏着歷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國干預等外部因素,各種因素互相影響、激化,使得巴以衝突的複雜性非同一般。

其中,兩個民族對同一塊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權要求是根本原因。猶太移民定居點問題和耶路撒冷地位問題則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嚴重障礙。這些問題若不解決,巴以衝突就不會停止,中東也難以實現真正的和平。[1]

歷史沿革

古代

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周圍。

公元前13世紀腓尼基人在沿海建立國家。

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人各部落遷入定居。

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後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領巴勒斯坦。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侵入,絕大部分猶太人流亡世界各地。

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此後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一直是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直到現在。這就是阿拉伯世界反對以色列建國的最主要理由。

近代

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世紀末在"猶太復國運動"者策動下,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發生流血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蘇兩國的支持下,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國際化。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後,因為侵占阿拉伯人土地,受到阿拉伯世界國家排擠,雙方於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五次發生戰爭。後來阿拉伯國家戰敗,100多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世代居住的家園,淪為難民。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開的巴勒斯坦第一次全國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69年阿拉法特擔任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國簽署了戴維營協議,被占領土的巴勒斯坦人獲得了有限的自治權,巴解組織則拒不接受自治。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宣言明確巴勒斯坦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的第181號決議(分治決議)。巴勒斯坦的邊界問題留待以後通過談判解決。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譴責恐怖主義。1993年9月13日,在挪威主持的秘密談判之後,以色列和巴解組織簽署了和平協定,提出了巴勒斯坦自治計劃。1994年5月4日,巴解組織和以色列在開羅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在加沙和傑里科實行有限自治的協議,1994年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成立。1994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結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

巴以衝突之源-聖殿山

猶太教古經典這樣記載:"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圍填世界的海洋;黑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臉就是聖殿。"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聖殿山,歷經滄桑,已成為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巴以半個多世紀的流血衝突,最大的癥結就在於聖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爭奪的根源和焦點,則集中在聖殿山的歸屬。2000年就是因為當時的利庫德領導人沙龍闖入這裡,引燃了延續至今的巴以衝突。

雖然名為聖殿山,但踏步其中,已找不到任何山頭的影子,極目之處,只見一片矩形石建築群和蓊鬱的樹木。事實上,聖殿山還是古猶太人流傳下來的稱呼。在基督教傳說中,這塊石頭也被視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類始祖亞當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紀,雄才大略的希伯來國王所羅門在這裡建了第一聖殿,聖殿內存放聖物"約櫃"。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倫所滅,之後聖殿被毀,公元前520年又重建聖殿,但最終於公元2世紀被徹底毀滅,猶太人也被驅逐出故土,浪跡天涯。

聖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稱此地為"聖地"。因為在這個當年的猶太聖殿遺址上矗立着有千百年歷史的阿克薩清真寺和金頂清真寺。而耶路撒冷也成為伊斯蘭教繼麥加和麥地那後的第三大聖地。

踏步聖殿山,幾乎每一個磚瓦都有一個故事、一段歷史,或神妙,或淒婉。對於猶太人和穆斯林來說,聖殿山已沉入他們的心靈。但這種聖跡的重疊,也隨即轉化為宗教的紛爭和歷史的積怨,由此使這塊方圓不足0.135平方公里的的地方,承載着太多的仇殺與血淚;在某種程度上,主導着巴以人民的對立情緒,直至2000年激化為流血衝突。

史料記載

巴勒斯坦地區曾是猶太人的故鄉,而且文本關於他們的傳說為人所熟知。就以《聖經》為例,這本基督教經典所記載的就完全是猶太人祖先的故事。雖然大多數歷史學家們都認為不能從《聖經》中汲取太多的信息--這不是因為當中的記載不真實,而是因為難以證實它的真實性;再者,《聖經》只是一種信仰的產物--不過,由於大部分內容都被現今的猶太人所接受,所以我們有必要仔細地了解故事的輪廓,因為今天的衝突以及耶路撒冷問題與宗教原因息息相關:

故事開始於上帝告訴亞伯拉罕離開自己的故鄉美索不達米亞,遠赴迦南,即如今的巴勒斯坦地區,開始新的生活。就這樣,亞伯拉罕被認為是猶太人的始祖,就像中國人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一樣。於是亞伯拉罕帶領他的妻子和兒子們來到迦南,這大概就是猶太人認為自己曾是巴勒斯坦地區的主人的證據。他的兒子以撒(Isaac)和孫子雅各(Jacob)都被認為是猶太人的祖先。雅各有十二個兒子,由於約瑟夢見在收穫時,哥哥們的麥捆圍着他的麥捆一圈,並且哥哥們的麥捆全部倒向中心倒向了他的麥捆。於是約瑟預示,哥哥們甚至父親都會向他臣服。這使得11個哥哥們全非常憎恨他們的兄弟約瑟,認為他自命不凡,於是把他賣到埃及當奴隸。不過約瑟有一個解夢的本領,深得埃及國王的喜愛,於是他被封作宰相。後來雅各和他的兒子們來到埃及投靠約瑟,並大量繁衍他們的後代,這些後代就第一次被稱作以色列人(Israel,意思是上帝為其鬥爭或者是與上帝作鬥爭)。埃及國王看到繁盛的猶太人,視他們為威脅,為了除掉這個隱患,他找藉口把這些以色列人貶為奴隸。痛苦的服役生活使可憐的猶太人反抗了,於是就有了摩西,也有了摩西十誡,帶領以色列人返回故鄉的故事。後事冗繁不再詳敘。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以色列人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王國--以色列王國,而他們有兩位出色的國王,大衛和他的兒子所羅門,在位期間,發展貿易,以武力維持其統治,使以色列發展到鼎盛。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王國定都耶路撒冷,被確立為猶太民族的神聖之地,這樣就為巴以衝突的癥結難解奠定了根源。

猶太人占領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猶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過,但這個觀點並不為穆斯林認同,因為他們數千年前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體民族了,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幾千年。

著名人物

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被尊稱為"阿翁",巴勒斯坦國總統,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革命武裝力量總指揮。生於耶路撒冷一遜尼派穆斯林家庭。1948年參加第一次中東戰爭。1950年就讀於開羅大學工學院,積極從事學生運動。畢業後入埃及軍事學院學習,後在埃及陸軍任尉官。1956年參加第二次中東戰爭,成為爆破專家。1958年赴科威特任公共工程部門工程師,並秘密籌建"法塔赫",即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1959年"法塔赫" 正式成立。1964年組建"法塔赫"武裝組織"暴風"突擊隊。從 1965年1月起,他領導遊擊隊在巴勒斯坦北部首次發動對以色列的武裝鬥爭。1969年2月出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 次年任該組織中央委員會主席。1974年起,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裝力量總指揮。同年11月,率巴解組織代表團出席第29屆聯合國大會,參加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討論。1980年,在"法塔赫"第 4次代表大會上重新當選為"法塔赫"中央委員會主席兼"暴風"突擊隊總司令。1988年11月15日,阿拉法特在阿爾及利亞的阿爾及爾宣告:巴勒斯坦國正式成立。他被選為國家總統。同年12月,他又宣布接受聯合國 242號和338號決議,承認以色列有在和平與安全環境中生存的權利。1991年10月,巴勒斯坦國派出代表,參加馬德里中東和會。1993年9月,宣布承認以色列,並與以簽署關於巴勒斯坦在加沙和傑里科先行自治的原則宣言,推動了中東的和平進程。1994年7月返回 巴勒斯坦自治區,成為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自治政府)主席。

武裝組織

伊斯蘭抵抗運動是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上成立的激進組織,簡稱"哈馬斯",是由"伊斯蘭"、"抵抗"、"運動"3個阿拉伯語詞頭字母拼寫而成。1987年12月由巴勒斯坦人謝赫·艾哈邁德·亞辛創立。

"哈馬斯"既是宗教組織,也是政治組織。從宗教上看,哈馬斯崇尚伊斯蘭傳統思想,信仰伊斯蘭教義和法則。政治上,它主張恐怖暴力鬥爭,以武力徹底解放從約旦河西岸到地中海的"全巴勒斯坦"土地,實現建立一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的目標,拒絕承認以色列生存權利。

哈馬斯的領導機構是由七人委員會組成,分管政治、軍事、保安、組織、宣傳和監獄等部門。哈馬斯人員的構成分"公開"、"秘密"和"軍事"三部分。公開部分包括具有合法身份的人員,秘密部分指負責組織、動員遊行和鬥爭的領導成員,軍事部分則是訓練有素、專門從事暴力活動的恐怖分子。哈馬斯正式成員約2萬多人。

攻擊方式

哈馬斯成立後,曾策劃了多起針對以占領軍的示威和襲擊行動,製造了多起爆炸事件,還不時襲擊以邊防兵,綁架或暗殺猶太人定居點的居民,在以國內引起極度的恐慌和不安。1989年哈馬斯被以色列當局宣布為非法組織,取締其一切活動,並將其精神領袖亞辛逮捕入獄。

在抗擊以色列過程中,哈馬斯曾一直與巴解組織並肩戰鬥,是巴勒斯坦反以色列過程中一支最突出的力量。但是1993年奧斯陸協議簽署之後,哈馬斯與巴解組織發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哈馬斯反對與以色列和談並一直堅持反對以色列的暴力鬥爭。

亞辛說:"使用自殺式炸彈(恐怖襲擊的一種方式)是任何一個巴勒斯坦人的民主權利。以色列人只懂得這種民主。"這位65歲的老人就是哈馬斯的精神領袖艾哈邁德·亞辛。 亞辛說:"這是我們為自由所付出的代價。以色列害怕人肉炸彈,他們會跪在我們面前求饒的,你可以感覺到他們的恐懼,他們正在擔心下一顆炸彈會在哪裡爆炸。哈馬斯終究會贏的。"

巴勒斯坦人之所以會使用人體炸彈,最深層的原因是恐怖主義的滋生。以色列有着健全的軍事體系,而巴勒斯坦沒有:以色列有着美國援助,就算阿拉伯國家也沒有誰敢主動為巴勒斯坦提供軍事援助。巴勒斯坦的極度弱小,使得他們無法擁有高科技武器,而簡單的輕武器又無法擊敗以色列,所以,巴勒斯坦人本着對敵人製造精神層面的打擊,以及為這國家民族獻身的思想,開始使用人體炸彈。

影響因素

巴勒斯坦

根據1947年11月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號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猶太人同意決議並建立"以色列國",阿拉伯國家反對該決議未在規定地區內建立阿拉伯國。此後阿拉伯聯盟國家與以色列之間便發生了多次戰爭。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包括新舊兩個城區,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將舊城尊稱為"聖城"。

被占領土

以色列在中東戰爭中先後占領了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埃及,敘利亞等國領土,並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興建定居點。

水源問題

以色列境內無大河,北部雨量較多,南部為大片沙漠。隨着人口增長和經濟迅速發展,缺水問題日益突出。為解決水荒,以色列通過戈蘭高地和約旦河西岸攔截約旦河及其直流河水,並在被占領土地上大量抽取地下水。

民眾壓力

在以色列軍隊空襲巴勒斯坦加沙地帶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加沙地帶的哈馬斯之間的衝突下一步將怎樣發展?雖然還很難預料以軍是否會在加沙展開大規模地面行動,但種種跡象表明,以政府和哈馬斯都面臨相互做出妥協、避免進行地面戰的巨大壓力,而且只有相互妥協才能使衝突地區重歸平靜。

參考來源

  1. 巴以問題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