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德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常德传
原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出生 1945年6月
国籍 中国
母校 大连海运学院
职业 职业经理

常德传,男,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6月出生,原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首批国际高级职业经理人,中国首批高级职业经理。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客座教授, 被誉为中国港口管理界的"教父"[3]

个人经历

1968年从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到青岛港从事一线装卸工作,至今在青岛港工作已达40年。先后担任过装卸工、机电科技术员、副科长、科长,作业区党委副书记、作业区主任。1981年36岁时担任青岛港务局副局长。1984年39岁时任青岛港务局党委书记。1988年青岛港实行局长负责制时改任局长。2003年青岛港务局改制为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常德传改任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

常德传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理直气壮讲奉献",带领青岛港人"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为国家创造200多亿元优良资产,累计为国家上缴税费150多亿元,相当于为国家贡献了20多个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青岛港。仅"十五"以来,就为国家创造了1961亿元的海关入库收入来源。上缴各种税费114.7亿元,其中上缴市地税五年保持第一。常德传坚持"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永远报党恩",忠诚践行科学发展观,把一个百年老港建设成为三个现代化新港,使青岛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吞吐量只有2000万吨的小港挺进世界大港前七强。他集40年国企改革发展的实践铸就了《常德传论国企》,被专家誉为:带领青岛港用实践、用事实、用数据,甚至用国际化的评判标准对国有企业能不能搞好、国有企业能不能出企业家做出了最肯定的回答,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常德传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等称号。

所获荣誉

常德传以其卓越的经营管理业绩,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全国首届"创业企业家"、首届十佳"中国杰出质量人"、全国质量管理突出贡献者、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亚太最具创造力之华商领袖、新世纪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国改革开放30年十大基业长青人物、"中国改革功勋人物"、中国鲁商30年功勋人物、中国节能减排功勋人物杰出贡献奖、"全国用户满意杰出管理者"、"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30周年杰出管理者"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首批国际高级职业经理人,中国首批高级职业经理。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客座教授, 被誉为中国港口管理界的"教父"。

评常德传

青岛港之于改革开放30年,无疑具有标杆的意义;青岛港之于企业和管理学界,无疑具有“中国化管理”模式意义;青岛港之于领导科学,无疑具有资治的通鉴意义。还有其它,但仅此就不愧为业界范式、国之翘楚。面对着《常德传论国企》,颇能启人深思。

青岛港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六大跨越”、世界一流,这都不是刻意的形象包装和虚拟繁荣。吞吐量、资产总值、上缴税费、效率、效益摆在这里,无法做假;全员队伍素质、金牌作业团队也摆在这里,同样也无法做假;领导层和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同时也体现在这里,这也是无法粉饰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青岛港没有把一名员工推向社会,没有把“养老”推向社会。他们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地分享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就企业规模和社会影响的广泛度而言,这在全国罕有其匹!本来属于“国家队”,国家也有能力把他包下来,赢利或亏损,对领导层和管理层的利益影响并不大。或许亏损大了还能换来国家真金白银的输血。某些特大型国企最近竞相报亏就是一种“合法”的抢占,集团利益是赢了,但幕后的聪明世人都不言而明。

历史有时候会有些暧昧,只是后人的评判是不留情面的。青岛港同样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同样饱受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陈痛,青岛港同样知道金钱不是粪土,但他们在奉献和索取之间选择了前者,这恐怕不单单是一种风格。在这个意义上,青岛港所展现的决不是通常意义上北国汉子对国家的忠勇朴厚,而是一种与中华传统文明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精神。支撑这种精神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人格——青岛港人格——既有厚重的道德力量,又有健硕的创新元素,既是中国特色,又是社会主义,这种高度是多重超越的结果,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对这个课题的成功解读将足以重塑国民的灵魂,将焕发出新的时代风貌,这个全新的时代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愿景诉求,或曰伟大目标。

青岛港的标杆意义不仅仅是为国家上缴了100多亿、为国家贡献了20多个青岛港、创造了1000多亿的GDP和提代了1300多亿的入库税收。在更高更深更远的标杆意义上,青岛港贡献了一种精神、一种社会人格。与上世纪的大庆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逆境突起,只是青岛港面临的逆境更内在更深刻,在更严峻的历史命题面前,青岛港付出了更多的理性。时代使然,殊不容易。这一切,《常德传论国企》都告诉了我们。

从本质意义上讲,管理不是工具,而是文化。当然这种文化溯源于实践。回头看一下青岛港30年的管理探索之路,不难发现如下的特点,那就是青岛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的最初关口处,他们没有打破重来,没有先破后立,没有休克疗法。而是在民生底线和大局稳定的双重前提下,逐渐注入新的机制元素,逐渐加大改革的力度,逐渐体现效率与公平的匀势,最后成功地实现了体制转身,创造了有史以来青岛港的最好局面。这是典型的中国之路,是深谙国情民情的明智之举,暗合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前行轨迹,从本源上践履了“毛邓三科”的伟大理论。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始终贯穿着一个治理理念,那就是稳定。

常德传
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

从治理的角度讲,一方面因为我们是13亿人口的大国,一旦失去稳定将会波及人类社会的秩序。另一方面,“稳定压倒一切”也是源于对我们民族根性的准确把握。民族根性植根于民族的生存文化和历史,是不可轻视的民情。世界上总有一些民族适宜在强势政府和大一统的土壤里生存,这同样是一种不容亵渎的集体人权。毕竟人权有不同的层次,而生存和温饱无疑是基本中的基本。处在人权首端的汪洋大海中,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革命”。相反,倒是在稳定前提下循序渐进的改革,被历史证明了是惟一可行的中国之路。

如今30年过去了,中国没有一夜暴富,但终于“摸”到了指向正道的路标,成为全人类探索大军的领跑者之一。青岛港也不是一夜暴富,但由于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选择了理性智慧的管理切入点,所以终成阶段性正果,从灰姑娘变成了俏公主。缺少了大砍大杀,缺少了感性的宣泄和痛快,换来的却是沉甸甸的效益和笃实的民心。良好的切入点奠基了此后30年的管理之路,青岛港的管理从“以政代管”的模式中脱胎而出,以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为主体,充分挖掘、发扬和吸收了华夏文明的精髓和滋养,广泛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管理科学和精神,融管理哲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体系。

在中国,任何行之有效的管理都离不开两种路径,一是传统管理的现代化,二是外来管理的本土化。我们把这称为“中国化管理”,是一种“化”,而不是“式”,因为“式”可以复制,“化”只是化成,成功的管理在超越了工具属性之后是不可能复制的。青岛港模式正是这样。

在管理学意义上,《常德传论国企》的成功之处有三:

一是他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一个精制的封闭的管理模型,而是一个开放型的动感体系。无法对这个体系进行理论和做法上的切割,只能学习和把握这个体系的内在精神与文化,在意识形态层面或许会给出一种启迪,因而会成为学习者参悟的动力,激发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发生。这种贡献对中国的管理界来说是功德无量的。

二是《常德传论国企》通篇讲述的管理思想、理念、感悟和做法都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这一点不容易,因为在中国学界,历来不乏谈玄论道的传统。特别是由于几千年来我们只有管理而没有管理学,所以改革开放之后境外的管理学著作铺天盖地而来,某些专家学者趁机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故管理学著作在社会上潮水般的出版,令人目不暇接。但不幸也就由此形成了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两张皮现象。煌煌大著,看起来俨然,听起来肃然,用起来茫然。形成了我们社会特有的幽默。《常德传论国企》不是这样,来源于实践,有十倍百倍的效果在支撑着文字,这样的著作并不多见。

三是文体。见到本书著者常德传写给友人的赠言说:“这本书是我干国企的实践感悟。”可见作者并没有刻意构筑自己的管理体系,只是感悟而已。所以本书牢牢扣紧了感悟二字,全书是以感悟体写成的。感悟体非汉语写作独有,但无疑是中国学人的所长。言必及物,一矢一的。并无过多的逻辑承转和铺张扬厉。这正是传统经典文体的过人之处。中国化的管理用中国化的文体写出来,珠联璧合之妙立显。言必己出,有感而发,是否又从另一个侧面显现了青岛港社会人格的传承基因?从传播意义上讲,《常德传论国企》可以传世,可以资治,语之为通鉴起码为国企通鉴,当不为过也。

在目前的体制背景下,一个企业的兴衰主要取决于一把手的水平。但在管理层面上,“小企业看老板、中型企业看制度、大型企业看文化”又是一条规律。就此而言,常德传和他的青岛港欲百尺竿头的话,应该在文化上做一些文章。青岛是一个品牌林立的城市,世界级品牌和国家级品牌占据了这座城市文化版图的一大部分。青岛港的文化突围需要在“中国化”的道路上除旧布新,这应该是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

在这一点上,青岛港有自己的优势。例如改革的有序化,例如全员素质的实力,例如管理体系中红色传统、文明基因和科学元素的融合,例如社会主义大旗的鼎立不倒,例如道德的覆盖,等等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做文化对一个企业管理的健康支撑。文化对管理作用有二,一是支撑,二是提升。既然支撑已经铸造了辉煌。那么下一步的课题就是文化如何对管理进行提升。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