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常德高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常德高腔

中文名称;常德高腔

剧种;湖南省的传统戏曲

演唱形式;滚唱、帮腔等

表现方法;本嗓、边嗓、夹嗓、小嗓等

常德高腔是一种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属于常德汉剧高、昆、弹三大声腔之一。常德高腔有三十余种基本腔和七十余种曲牌,演唱形式有滚唱、帮腔等。其中帮腔受沅水船歌、扎排号子音调的影响较大,分人声帮腔和乐器随奏两类,人声帮腔一唱众和,乐器随奏以大锣、大钹和唢呐伴奏。其唱腔与本地方言紧密结合,并融入了大量本地巫腔、傩愿腔、渔鼓调的音乐素材,表现力很强。演唱时有本嗓、边嗓、夹嗓、小嗓等多种表现方法。

简介

它是在湖南常德原始祭祀歌舞等乡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明代弋阳腔、青阳腔等早期戏曲声腔而逐渐发展成熟的,主要流行于西洞庭区、武陵山系、辰水、沅水流域,远及鄂西南和黔东一带,1986年更名为武陵戏。明代万历至清代乾嘉年间是常德高腔最为兴盛的时期,此后随着弹腔南北路的兴起而逐渐走向衰落。《祭头巾》、《思凡》、《两狼山》、《双猴斗》、《程咬金娶亲》等是常德高腔中的代表性剧目,解放后又出现了《芙蓉女》、《紫苏传》等新编高腔戏,演出轰动一时。[1]

艺术特点

常德高腔有三十余种基本腔和七十余种曲牌,演唱形式有滚唱、帮腔等。其中帮腔受沅水船歌、扎排号子音调的影响较大,分人声帮腔和乐器随奏两类,人声帮腔一唱众和,乐器随奏以大锣、大钹和唢呐伴奏。其唱腔与本地方言紧密结合,并融入了大量本地巫腔、傩愿腔、渔鼓调的音乐素材,表现力很强。演唱时有本嗓、边嗓、夹嗓、小嗓等多种表现方法。

角色

常德高腔的脚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其中包括青须、白须、小生等"三生",正旦、小旦、老旦等"三旦",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等"三净"。

表演特色

常德高腔是湖南四大高腔之一, 采用常德方言。常德高腔为曲牌体, 旧有“三十六腔 (基本腔) ”, 七十二调板 (曲牌) 以及“九板十三腔, 九腔十八板”等演唱体系, 以民族调式宫、商、角、征、羽为基础, 各类调式的调性变化丰富多彩, 以曲牌连套, 单一上下句型与多句型演唱最为常见。主要结构为散板, 数板与甩腔, 慢板与甩腔, 慢板与散板以及上、下句或下句反复式的多句式等演奏演唱方式。

表演中唱念以中州韵拼读标准与常德方言声调相结合,为了强调人物的地域特点,也兼用一些外地语言。常德高腔特别重视表演基本功的训练,有一套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程式,此外还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特殊的表演范式,形成模拟飞禽走兽或其他动静物态的身法动作。常德高腔的表演中常会穿插一些精彩的特技,往往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演出效果。

现状

早在清代嘉庆道光时,众多常德高腔班社已相继解体或改唱弹腔,导致大批剧目失传,传承关系几近中断。1954年,常德市文化主管部门举办高腔学习班,挖掘传统剧本二十余个并恢复上演了其中的少数剧目,使几近消亡的常德高腔重新萌发了生机。常德高腔为常德地域文化的有机载体,为研究地方戏曲声腔的流播衍变提供了鲜活的材料。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常德高腔又一次陷入濒临灭绝的艰困境地,迫切需要得到抢救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常德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相关视频

常德汉剧高腔成省市旅游节新“名片”

参考资料

  1. 汉剧文化 常德高腔 , 中国戏剧网 2016-05-24
  2. 常德高腔,非物质文化遗产 , 百度 201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