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遥文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平遥文庙位于平遥古城东南隅城隍庙街120号,始建于唐贞观初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孔庙;文庙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是中国各孔庙中唯一的金代建筑。文庙附绍山书院,晚清思想家徐继畬曾任山长,教书达十年之久。

1997年平遥文庙连同平遥古城,平遥双林寺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文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平遥文庙大成殿拥有中国少见的独立昂结构。

景区简介

如果我们把平遥古城看作一个完整而丰富的生命体,那么,平遥文庙就是她的灵魂;如果我们把平遥文庙看作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那么,大成殿无疑是她的心脏部位。明伦堂,又称彝伦堂,在大成殿后,是强化孔子儒教中的君臣、父子、尊卑等人伦关系的殿堂,是向人们灌输儒教伦理道德的讲堂,是学官中的主要学习场所。文庙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东南隅,云路街北侧,主体建筑大成殿是全国现存文庙中罕见的宋金时期建筑。

 

历史沿革

平遥文庙位于平遥县城内东南隅,始建于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至今保持原貌[1],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在1957年地震后,县政府揭瓦维修时发现,殿脊梁下记有“维大金大定三年岁次癸未四月日辛酉重建”的墨迹。据《新唐书·礼乐五》载:“武德二年,始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朝廷又对孔子的尊号、孔庙规格、祭孑礼制、配飨者名单等制定了统一规范,尊孔崇儒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峰。唐代把全国各县按人口、税赋、物产、地理位置等分为七个等级,即“赤、畿、望、紧、上、中、下”,平遥属“望”,即第三等,其位置重要,自然应当率先奉诏修建孔庙。文庙原称孔庙,原为春秋时期儒教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的家庙,故称孔庙。从唐玄宗赐封孔子为“文宣王”以后,孔庙就被改称“文宣王庙”,并诏令全国各州县依制隆重奉祀。明代因与武庙(关帝庙)对应,改称“文庙”。在沧桑岁月中,平遥文庙曾经历过三移其址的风雨。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平遥县志》载:明崇祯九年(1636年),时任知县王凝命上任祭拜孔庙后说,文庙隔街背对着“太子寺”,太子贵为储君,而孔子再高贵也属臣僚之列,臣庙居于君寺之前,有悖礼制,大不敬也!便强令互换,文庙改做太子寺。”其实,太子寺是一佛教寺院,因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前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而得名,与儒教之文庙纯属风马牛不相及。这位王知县是云南昆明人,赐进士出身.可谓孔子的“高徒”,却如此迂腐。县士绅虽明知荒唐,却畏其权势,不敢与之争,哭笑不得。“荒诞鄙俚最为不经,侮圣亵贤,不知其意之所在,相沿数十年,生儒抱恨不能更定。至康熙十四年知县柏乡魏裔悫至,询得其由,按图考察,慨然兴作,祥具各宪,仍以故寺为寺,而建新庙于旧所,阖邑称快。”(《平遥县志-学校志》)这样,至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才由知县魏裔悫(直隶柏乡县举人)移改。平遥的一件“糊涂官办糊涂事”的千古奇案,自此方得了结。

而据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汾州府志》载[2]:“平遥县儒学,旧在县治东。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穆公准呈,以前太子寺更之。”又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汾州府志》载:“崇祯九年,知县王凝命,复以文庙与太子寺互更。国朝康熙十四年,知县魏裔悫,按嘉靖八年以后移改。”说明在明嘉靖八年前,现在文庙址上本为佛教的太子寺,其北面的太子寺(已毁),才是最早的平遥文庙旧址。因而现存金大定三年重修的“大成殿”,最早应当也是佛教殿宇,其后墙上现存的后壁中门檩及门形仍存,似为佛教寺院的“中殿”格式,也是历史上“文庙三迁”的痕迹。

视频

平遥文庙  相关视频

平遥古韵-文庙 
文物保护在平遥-文庙

参考文献

  1. 山西晋中平遥文庙,炎黄风俗网,2018-01-18
  2. 平遥文庙:最完整的儒文体系建筑群 ,搜狐,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