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广东汉乐,又称作客家音乐、客家汉乐、外江弦、儒家乐或汉调音乐等,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迁时带来的中原古乐,在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经历代演变发展而成,现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是流行于客家人的一种民间器乐,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东部客家地区,如梅州、汕头、韶关和惠州惠阳等地,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此外也广汎流行于江西、福建、广西、海南、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华人之间。
“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就是世代相传的旧有乐谱[1]。广东汉乐大体包括:丝弦音乐(旧称儒乐或清乐)、中军班音乐、八音、民间大锣鼓和庙堂音乐五大类,广泛流传于广东梅州、深圳、韶关、惠阳和福建闽西、江西赣南、台湾等客家地区及海内外华侨的客家人中,其中又以素称广东汉乐之乡的梅州市为代表。
2004年,大埔县被广东省文化厅正式授予“汉乐之乡”的荣誉称号。 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2011年广东汉乐演奏先后亮相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让广大市民领略到古老的广东汉乐的艺术风采。
2012年10月,在2012CCTV 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传统民间器乐组合总决赛上,由广东汉剧院9名乐手组成的广东汉剧院乐团,以一首广东汉乐《翠子登潭》夺得传统民乐组合第一名,中州古乐的迷人风采瞬时在京城和全国亿万观众面前大放光芒[2]。
历史
广东汉乐被认为是客家人祖先在700年前从中原地区南迁时,将中原古汉乐与客居地的民间吹打乐和庙堂音乐等乐种融汇交流而成。因其在数百年间传承少有变化,有「中州古乐的活化石」之称。2006年,被中国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同时也是广东三大乐种之一。
为了正本清源,一九六二年第一届羊城音乐会上,经众多音乐家研讨,正式定名为“广东汉乐”。
2012年10月,梅州文艺团体广东汉剧乐团以作品《翠子登潭》夺得央视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冠军[3]。
特色
广东汉乐保留了原有中原音乐的特点,并与梅州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等相融合,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元素。
广东汉乐曲调婉转儒雅且古朴大方,有着较为完整的体系与艺术风格。从汉乐曲牌名称看,既有气派高贵的《将军令》[4]、《北进宫》、《朝天子》等,也有典雅清秀,别具儒家风范的《出水莲》、《柳叶金》、《琵琶调》、《西厢词》等,还有紧贴大衆生活的《迎宾客》、《百家春》、《卖杂货》、《嫁好郎》等。《出水莲》为广东汉乐的代表作,故现在的影视艺术舞台上也经常可以听到此作的表演节目。
广东汉乐的演出形式和内容
广东汉乐可以包括几种演出形式:
视频
参考文献
- ↑ 客家人独有的音乐——中州古调广东汉乐,网易,2018-08-18
- ↑ 【非遗动态】周五有戏:广东汉曲、汉乐音乐欣赏会回顾 ,搜狐,2018-07-09
- ↑ 《翠子登潭》广东汉剧院乐团荣获2012年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一等奖金奖录相,腾讯视频
- ↑ 广东汉乐《将军令》,优酷网
- ↑ 探访广东汉乐之乡 感受民间文化艺术魅力|汉乐欣赏《嫁好郎》 ,搜狐,2017-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