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庆历圣德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网易号 的图片

庆历圣德颂是北宋著名学者石介的作品之一。[1]

诗词原文

于维庆历,三年三月。 皇帝龙兴,徐出闱闥。 晨坐太极,书开阊阖。 躬揽英贤,手锄奸枿。 大声沨沨,震摇六合。 如乾之动,如雷之发。 昆虫蹢躅,妖怪藏灭。 同明道初,天地嘉吉。 初闻皇帝,戚然言曰: 予父予祖,付予太业。 予恐失坠,实赖辅弼。 汝得象殊,重慎徽密。 君相予久,予嘉君伐。 君仍相予,笙镛斯协。 昌朝儒者,学问刻洽。 与予论政,傅以经术。 汝贰二相,庶绩咸秩。 惟汝仲淹,汝诚予察。 太后乘势,汤沸火热。 汝时小臣,危言嶪嶪。 为予司谏,正予门闃。 为予京兆,堲予谗说。 赋叛于夏,为予式遏。 六月酷日,大冬积雪, 汝暑汝寒,同于士卒。 予闻辛酸,汝不告乏。 予晚得弼,予心弼悦。 弼每见予,无有私谒。 以道辅予,弼言深切。 予不尧舜,弼自笞罚。 谏官一年,奏疏满箧。 侍从周岁,忠力尽竭。 契丹亡义,檮杌饕餮。 敢侮大国,其辞慢悖。 弼将予命,不畏不慑。 卒复旧好,民得食褐。 沙碛万里,死生一节。 视弼之肤,霜剥风裂。 观弼之心,鍊金锻铁。 宠名大官,以酬劳渴。 弼辞不受,其志莫夺。 惟仲淹弼,一{夔去艹}一契。 天实赍予,予其敢忽。 并来弼予,民无瘥札。 曰衍汝来,汝予黄发。 事予二纪,毛秃齿豁。 心如一兮,率履弗越。 遂长枢符,兵政毋蹶。 予早识琦,琦有奇骨。 其哭魁櫑,岂视扂楔。 其人浑朴,不施剞劂。 可属大事,敦厚如勃。 琦汝副衍,知人予哲。 惟修惟靖,立朝巘巘。 言论磥砢,忠诚特达。 禄微身贱,其志不怯。 赏诋大臣,亟遭贬黜。 万里归来,刚气不折。 屡进直言,以补予阙。 素相之后,含忠履洁。 昔为御史,几叩予榻。 至今谏疏,在予箱匣。 襄虽小臣,名闻予彻。 亦尝献言,箴予之失。 刚守粹慤,与修俦匹。 并为谏官,正色在列。 予过汝言,无钳汝舌。 皇帝明圣,忠邪辨别。 举擢俊良,扫除妖魃。 众贤之进,如茅斯拨。 大奸之去,如距斯脱。 上倚辅弼,司予调燮。 下赖谏诤,维予纪法。 左右正人,无有邪孽。 予望太平,日不逾浃。 皇帝嗣位,二十二年。 神武不杀,其默如渊。 圣人不测,其动如天。 赏罚在予,不失其槿。 恭已南面,退奸进贤。 知贤不易,非明不得。 去邪惟难,惟断乃克。 明则不贰,断则不惑。 既明且断,惟皇之惑。 群下踧踖,重足屏息。 交相告语,曰惟正直。 毋作侧僻,皇帝汝殛。 诸侯危栗,坠玉失舄。 交相告语,皇帝神明。 四时朝觐,谨修臣职。 四夷走马,坠镫遗策。 交相告语,皇帝神武。 解兵修贡,永为属国。 皇帝一举,群臣慑焉。 诸候畏焉,四夷服焉。

作者简介

石介(1005年-1045年),字守道,小字公操,兖州奉符县(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学者、思想家、理学先驱,“泰山学派”创始人,号称徂徕先生,与孙复、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

天圣八年进士,出任郓州观察推官,历任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御史台主簿,出曾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濮州通判。庆历五年(1045年),石介去世,时年四十一岁。

石介的一生善于教育,“从之者甚众,太学之盛,自先生始”。强调“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主张“息民之困”。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经》《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2]

生平经历

石介(1005-1045),进士及第,历任郓州、南京推官,嘉州军事判官。因为考虑到父母年迈,归徂徕山下隐居治学,以《易》教授弟子。后入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学者慕名从之者甚众,“太学由此益盛”(《宋史·石介传》)。

石介为人正直,关心时政,指切当时,无所讳忌,终招谤议,被排挤出朝。石介“以先生事(孙)复”,将孙复讲学的“泰山信道堂”易名“泰山”书院作为传播理学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泰山学派,并由此开宋明理学之先声。孙复、石介被推崇为宋明理学的先驱者与奠基者。

石介著作主要有《易解》5卷,《易口义》10卷,《唐鉴》6卷,《政苑》1卷,《徂徕先生文集》20卷,《三朝圣政录》等。其思想以维护王权为要,推崇儒学,树立孔孟之道权威,为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理学先驱。其“道”“气”论、道统说,为宋代巩固王权、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理学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颇具唯物主义因素。其“明道”“致用”的为文原则,“道统”“文统”一致的观点,为宋明理学家提供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衡量标准,开理学文学批评的先河。 摘自《乐陵春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