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异特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异特龙又名跃龙或异龙,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它们生存于晚侏罗纪,约1亿5500万年前到1亿3500万年前。自从在1877年被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命名以来,已有许多的可能种被归类于异特龙属,但只有少数被认为是有效种。异特龙非常聪明,会围攻大型猎物,是一种庞大、凶猛的肉食性恐龙。

分布范围

异特龙是该时期北美洲莫里逊组最常见的大型掠食者,并位在食物链的顶层。它们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例如:鸟脚目、蜥脚下目恐龙。异特龙经常被认为采用群体合作方式攻击蜥脚类恐龙,但很少证据显示异特龙具有共同攻击的社会行为。它们可能采取伏击方式攻击大型猎物,使用上颚来撞击猎物。

物种特征

这是一种大家熟知的恐龙。它已经成为定义侏罗纪的食肉者,以及食肉恐龙——大型兽脚类恐龙的典范。

异特龙具有大型的头颅骨,上有大型洞孔,可减轻重量,眼睛上方拥有角冠。它们的头颅骨是由几个分开的骨头组成的,头之间有可活动关节,进食时颌部可先下上张开,然后在左右撑开吞下食物;它们的下颌也可以前后滑动。部拥有70颗大型、锐利、弯曲的牙齿。相较于大型、强壮的后肢,它们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弯曲,长度为25厘米。尾巴长而重,可平衡身体与头部。异特龙的骨架和其它兽脚亚目恐龙一般,呈现出类似鸟类的轻巧中空特征。

异特龙是该时期北美洲莫里逊组最常见的大型掠食动物,并位在食物链的顶层。它们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例如:鸟脚下目、剑龙科、蜥脚下目恐龙。异特龙常被认为采用群体合作方式攻击蜥脚类恐龙,但很少有证据显示异特龙具有共同攻击的社会行为。它们有可能采取伏击方式攻击大型猎物,使用上颌来撞击猎物。 第一个可明确归类于异特龙的化石,是在1877年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所发现。异特龙具有复杂的分类历史,过去曾有许多种最初被归类于异特龙,腔躯龙,直到在克利夫兰劳埃德采石场发现大量的化石后,异特龙才成为常用的名称,并成为最广受研究的恐龙之一。

异特龙的化石主要来自于北美洲的莫里逊组,另外在葡萄牙坦桑尼亚也发现了可能的化石。异特龙的化石是美国犹他州的州化石。由于异特龙是最早被发现的兽脚亚目恐龙之一,所以长期以来吸引了一般大众的注意,并出现在数个电影与电视节目中。

异特龙是种典型的大型兽脚类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粗壮的颈部、长尾巴、以及缩短的前肢。脆弱异特龙是最著名的种,平均身长为9米,而最大型的异特龙标本(编号AMNH 680)的身长估计为9·7米,体重为3.6吨。在1976年,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sen)的异特龙专题论文中,他提出异特龙的身长最大值为13米。如同其他的恐龙,异特龙的体重估计值也有争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年异特龙的体重估计值,已有1000公斤,以及1010公斤等不同的数据。

名称由来

恐龙,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1]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认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动物)。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2]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800多个属(古生物学上的种属,不完全同于现代动物的分类方式)[3]。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它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视频

异特龙 相关视频

暴龙,阿尔伯特龙,异特龙,棘龙。恐龙世界(17)
中国专家发现白垩纪之后的恐龙化石,恐龙有可能是在南方灭绝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