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张曼菱 | |
---|---|
出生 | 1948年 |
国籍 | 中国 |
知名于 | 大陆改革开放后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 |
知名作品 |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涛声入梦》 |
张曼菱(manling zhang,1948年 - )女。云南昆明人。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从小就生活在文化的熏陶下。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
目录
生平
被打成反革命分子
21岁那年,被送到云南德宏做知青,7年过后,回到昆明,组织了一场纪念周总理的活动,结果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取消了高考和上学资格。知识又不是只能在学校学到,她压根没觉得自己受到了什么打击。
进了北大
1978年恢复高考后,张曼菱取得了云南省文科状元的头衔,但因为之前的“反革命行为”,没有学校敢录取她,就在要放弃的时候,两位北大的招生老师亲自上门,果断将她收归门下。进入北大之后,她开始发表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反响都不错,加上平时乖张独特的举动,比如“跳楼”、“寸头”,“小皮帽”,“唱歌”很快就获得了“北大才女”的称号,在大型文学刊物《当代》上发表了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引起极大反响,后来小说翻拍成电影《青春祭》,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电影的巅峰之作。
宣讲女权主义
1980年,北京海淀区选人大代表,北大一共5个名额,3名老师,2名学生,当时,没有一个名额是给女生的。但张曼菱去报名,成为第一位女竞争者,在竞选中大肆宣讲女权主义,希望女同胞们能拥有自我解放的意识。此事一度惊动中央政府,想“整顿”北大校风,但都被北大的老师们阻止了。他们冒著风险、赌上前途去保护她,尤其是季羡林,让自己的秘书每天去给张曼菱“当秘书”,寸步不离。直到事情告一段落,中央政府通知她去领庄重文学奖,季羡林才撤回秘书,放下心来。自此,两人成了忘年之交。
以论文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1982年,张曼菱以论文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说是论文,其实也不叫论文,因为那就是她自己写的小说。刚交上去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不靠谱:这位同学之前受到几次教训,却依旧没长“心眼”,肯定会得零分。然而,老师们的举动再次保护了她特有的个性。
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毕业后,张曼菱进入天津作家协会,专职写作,不久又以学者身份去到美国访问,登上《时代周刊》封面。1989年,只身来到中国最南部的海南省,创办影视文化公司,拍了《天涯丽人》等佳作,事业风生水起,她却选择在这个时候回到昆明。
《西南联大启示录》
张曼菱回来,是为了那个已经不存在,却影响深远的西南联大。当时世界各国已经有很多学者痴迷于对西南联大的研究:短短8年零11个月,从那里走出2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2位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再没有比这更能挑起学者们兴趣的地方了。她也这样想,虽然自己无缘西南联大,但他的父母都曾就读于西南联大,所以,抢救和整理历史资料的任务,就是她的使命。1998年,张曼菱开始四处寻访西南联大走出的学生,用了10多年的时间,走遍海峡两岸和大洋彼岸,采访了西南联大校友近120位,把那段埋藏了几十年的历史,原原本本地给复制了下来。西南联大就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它必须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西南联大启示录》,就在那个时候落成,里面有西方学者垂涎已久的教育研究,为中国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2]
《北大回忆》
2007年,她去看了自己的老朋友季羡林,季羡林希望她能写一本《北大回忆》,那段岁月对北大和整个社会都很重要。当时张曼菱没有直接答应,写一本书是需要感情的,她的感情还没到,便不能写好。不想第二年的时候,季羡林给她寄了一封信,里面只有一张纸,两遍“北大回忆”。张曼菱一下子被打动,感情来了,便什么都拦不住雷厉风行的她了。
那个年代的北大,不拘一格降人才,那个年代的很多文人,自成风骨难笔拓,那个年代的学子们,有著独立的思想,张曼菱经常会思考中国的教育到底在什么时候转了弯,也一遍遍地对现实失望了。她在书中说:“真正的教育精神就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以及尊严高于一切,”
一本《北大回忆》,让她深深感觉到时代的不同,80年代,太多事情不确定,但每个人都带有一种别样的朝气,眼睛熠熠生光。而现在,一切尘埃落定,不需要大学生们去抗议,去游行,去展现爱国精神,他们有了大把自我时间,却让这个时代,变平庸了。[3]张曼菱于1978年秋考入北京大学,到1982年毕业,她与母校耳鬓厮磨的时光是4年。可是北大在她的心里,早已相知。
在北京大演讲,观点犀利独到,极具穿透力
21014年3月29日,张曼菱在北京大学做了一次演讲,观点犀利独到,极具穿透力。[4] 原本她只是想讲些西南联大的故事,却被一双双小鹿般空洞迷茫的眼睛震撼,所以她改变了注意。
演讲中,她说:你们坐在这里,号称是北大学子,然而,你们离当年的北大学子,西南联大人有一种精神源头的隔阂远。所以,这些故事解决不了你们的实际问题。他们是民族精神和自我觉醒的一代精英。而你们,虽然头顶名校桂冠,却只是“被动成长”和“成功压抑”的产物。她不讲故事,开始讲自己的思想,这些思想并不系统,但是鲜活,现实,能够触动他们,能够触动社会。
你们坐在这里,你们考入了北大,但我并不认为,你们就是天之骄子,就是精英。说实话,我认为,你们能够考入北大的那种因素,那个分数,其实并不是那么光荣,那么有力量,那么有积极意义的。相反,它是一种消极的标志。并不是你们真的比你们的同学优越,聪明,用功,有天才,有前途,你们才坐在这里。你们比你们的同学更能够接受压抑,配合压抑,与压抑你们的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配合,服从,压抑了你们青春的个性,是这种对压抑的服从,使你们通过了考试机器,使你们得了高分,进了北大。我称之为“压抑的胜利”。你们赢了吗?
你们这些高分的宠儿,比起你们那些没有考上北大的同学,你们少了反抗,少了天真,少了活泼,少了游戏,少了恋爱,少了美丽,少了俏皮,少了青春,少了分数外的许多最宝贵的东西。你们会把这种压抑当作是成功的必要,当作是人生正面的经验,误以为就这样被动地学习,生活,加大对自己的压抑,就可以完成一个成功的人生。这是一个太大的谬误。你们是过去消极考试的产物,如果不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调动生命的真正活力,那么一条路走下去,你们死定了!
最坏的生活,是没有选择的生活。西南联大的学生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你们却是。你们的样子都不是自己选择的样子,更多的时候,你们不敢说“不”,更不敢说“我要”。所以,你们成了一批只能在小事情上撒娇,而却在大方向上完全服从的孩子。你们没有真正自我的阅读,你们不知道天下与历史,你们知道的只是媒体和网络上的浮浅信息。你们没有个性,因为你们一生没有选择和经历过真正的历
主要成就=
- 大陆改革开放后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
- 出版随笔集《北大才女》、《中国布衣》,风行大江南北;以深邃之笔墨记录了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是为中国“布衣文化”的旗帜之作。
- 作为“西南联大”的史料抢救者与研究者,其担纲制作的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深得海内外联大校友所认同,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高度评价与认可,已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此片昭示与抢救了中国民族文化史上重要篇章,为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代表作品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获《当代》文学奖,中篇小说《唱著来唱著去》获《当代》炎黄文学奖,任总撰稿总编写的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作品入选奖,获庄重文文学奖。
基本著作
- 著有长篇小说《涛声入梦》、《天涯丽人》。
- 小说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 散文集《曼菱闲话》、《中国布衣》、《北大才女》。
- 评论集《张曼菱评“红楼梦”》[5]《西南联大行思录》,电视剧剧本《知青行——重归德宏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