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彩调介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彩调

来自网络的图片

彩调介绍彩调俗称调子、剧、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源于广西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彩调的历史与文化。[1]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彩调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的“对子调”。

彩调是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是广泛流传于广西城乡的主要剧种之一。彩调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彩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已于2006年5月20日成功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彩调原称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分布甚广。

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

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常见的有《王三打鸟》、《刘三姐》等。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彩调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的“对子调”。它由一对男女对舞欢歌,男舞花扇,女挥方巾,表现彼此相爱的喜悦心情,演唱内容多为赞美大自然或歌颂爱情,所用曲调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调。

清道光、光绪年间,调子由北向南流传,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布区,并继续向南方传播。它受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和桂剧的影响,调子戏渐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即所谓“三十六出江湖调”)。

在桂北农村出现了“七紧、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组成的“过山班”,要求艺人一专多能,便于在各地村寨之间游走巡演。通过他们在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长期演出,积累了《双看相》,《双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等36出“三小戏”,当地称“江湖调”。

这一时期的调子音乐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三大类,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同时在化妆、表演、行当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最负盛名的草头为圩调班打破“女子不唱调”的旧习,出现了第一批彩调剧女性旦角。

辛亥革命前后,彩调从农村地坪进入城镇戏台,“过山班”发展成二、三十人的同乐堂、萃乐堂、群乐园等半职业性的调子班。此时,原有的36出“江湖调”已难满足观众的要求,艺人们就根据小说和民间故事编演《二女争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烂瓢》、《恶媳变牛》等“大调子”戏。

同时,艺人为谋生计,也创编了不少“对台戏”,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编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亲》,甲班就编演《四女相亲》等。这样对台竞演的结果,既丰富了彩调的剧目,也促进了彩调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名艺人辈出,如桂林有“四大状元”:冷贵甫、朱五八、罗少廷、秦老四;宜山有“四大名旦”:吴老年、潘老扭、梁如山、“剃头佬”;宁明有“鬼脸王”周朝纲;融安、三江有“调子王”李大树、陈松山等。

1927年以后,艺人倍受摧残,彩调濒于衰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彩调获得新生,桂林桂华调子团、柳州农民调子团等专业剧团相继成立,业余调子剧团也遍及城乡。

1955年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开办彩调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如傅锦华、唐继、王玉珍、罗亮、杨爱民等。

1956年组成广西彩调剧团。

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团编演彩调剧《刘三姐》,受到区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彩调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1965年,广西彩调剧团编演了现代戏《三朵小红花》,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