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肇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彭肇洙與兄弟彭端淑、彭遵泗一起讀書紫雲山下,雍正十一年與彭端淑同榜中進士,名列兄前。兄弟三人都為進士,有「丹稜三彭」之稱。[1]曾任河南道監察御史,著有《撫松亭稿》。
现代争议
彭肇洙的生卒年代问题
彭肇洙生于何年?据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诗文注·附录一·彭端淑年谱》中,有关记载来看,彭肇洙生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 。但在该书《彭端淑诗文注》第20页《寄仲尹》一诗注释中,不知为何两位先生却又云:“仲尹,即彭肇洙,彭端淑之孪生兄弟。”所谓“孪生兄弟”,是指母体一次妊娠分娩两个胎儿,俗称双胞胎。既然彭肇洙,彭端淑是孪生兄弟,那么彭肇洙自然与彭端淑出生时间一致才对,显然,这又与“年谱”的记载相矛盾。
关于彭肇洙,彭端淑是孪生兄弟之说,不仅流行网络,而且在正规的学术专著上也如此认为。如:
“彭肇洙(1699-?),清丹棱人,字仲尹,彭端淑孪生兄弟。”(《四川历史辞典》,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
“彭肇洙(1699-?),字仲尹,丹棱县人,与端淑为孪生兄弟。”(《巴蜀散文史稿》,重庆出版社,2001年)
彭肇洙,彭端淑是不是孪生兄弟?最权威的证据,见彭端淑《见荷有感》一诗之诗前小序中,有如下一段文字:“先大父植红蕖十亩,其种自眉州三苏祠瑞莲池来,盖老泉遗跡也。开时出并蒂,其年必有登科者,或产双男,后日并贵,如吾弟仲尹(即彭肇洙)、石甫﹙即彭遵泗﹚皆孿生。前辈作诗记之近百载矣。今日易为稻田,感而赋此。(见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诗文注》第293页) ”此段文字为彭端淑之亲笔,其可信度绝对无庸置疑。
清代学者丹棱“三彭”生卒年代略考
除此诗序之外,尚有另一铁证可资佐证。2016年,笔者与爱好丹棱地方文史的朋友在丹棱“三彭”故里双桥镇桂香村村委会发现存放在村委会阶沿上的一方长满青苔的墓碑。墓碑上虽满布青苔,但字迹尚隐约可读。据石碑上的文字看,是河南道监察御使彭肇洙的墓碑。
清代学者丹棱“三彭”生卒年代略考
根据从碑石照片整理的碑文看,碑文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西蜀彭氏,川南巨族。谱载万昆,字玉吾,八子得成,均文武乡。斯,桂兰秀芳,乔梓竹林,科甲鼎盛,异矣水也。八珣公,有子七人。文魁六,武魁一,进翼卫也。莫异于七子中同胞孪生若仲尹、磬泉者,,兄弟固似也。”
文字中“八珣公,有子七人。文魁六,武魁一,进翼卫也。莫异于七子中,同胞孪生若仲尹、磬泉者。”联系上下文,结合有关史料记载,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彭万昆的八子彭珣,生有七个儿子。在他的七个儿子中,仲尹、磬泉是同胞孪生的兄弟。而仲尹,即彭肇洙;磬泉,即彭遵泗。
既然彭肇洙与彭端淑不是孪生兄弟,显然,彭肇洙的出生时间也不应该与彭端淑的出生时间一样,即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而彭肇洙生年,在无其它确证之前,应谨依《彭端淑诗文注·附录一·彭端淑年谱》中所认定的时间为准为是,即彭肇洙生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 。
彭肇洙卒于何年?目前唯一可据的资料,见彭肇洙墓碑所刻的一段碑文:
“ (彭肇洙)四月卒於万胜场,葬党仲沟山。呜呼!公之没也,葬於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卯。咸丰三年,公以相隔七十六年。予生也晚,乌从而睹其人知其事哉!然公世居丹邑,见闻而知之。”
据载彭肇洙的下葬时间是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即公元1778年。而咸丰三年,即公元1853年,此时距彭肇洙去世七十六年,据此反推可知彭肇洙的卒年,约在公元1777年,即乾隆四十二年。
故彭肇洙生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卒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享年七十六岁,可以确之。
三,关于彭遵泗的生卒年代问题。
彭遵泗生于何年?据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诗文注·附录一·彭端淑年谱》记载,彭遵泗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 ,显然此说也不足信了。既然,彭遵泗与彭肇洙是孪生兄弟已无庸置疑,所以,彭肇洙生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 那么无疑彭遵泗亦生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 。
彭遵泗卒于何年?对此,县志和嘉庆版《彭氏族谱》,均无记载。但在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诗文注·附录一·彭端淑年谱》中,有三则记载,可作参考。
(一)、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诗文注·附录一·彭端淑年谱》“一七五七年(乾隆二十二年,丁丑),五十九岁”载:“彭端淑仍领岭南西兵备道辖肇罗道。彭端淑之二弟彭遵泗,由甘肃凉平府同知转湖北黄州府同知。(见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诗文注》第514页)”
(二)、《彭端淑诗文注·附录一·彭端淑年谱》 “一七五九年(乾隆二十四年,已卯),六十一岁”载:“彭端淑……返广东途中,经海域,彭端淑不慎失足落水,幸好随从船工、奋力营救幸免一死。……抵肇庆后,左思右想,遂决意告归。又加之二弟彭遵泗与湖北大吏牴牾,被解除了黄州府同知职,业已归家。……(见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诗文注》第515页)”
(三)、《彭端淑诗文注·附录一·彭端淑年谱》 “一七六四年(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六十六岁”载:“彭端淑任锦江书院山长,拟定书院学规学约,决意振新蜀学、将家迁至锦江书院附近的一个四合院里,取名曰‘白鹤堂’。其弟彭遵泗常来家叙谈,彭遵泗广为搜集采访,意欲撰写《蜀碧》。(见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诗文注》第517页)”
显然,李朝正、徐敦忠二位先生认为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时,彭遵泗仍在人世。但李朝正、徐敦忠二位先生的有关记载可尽信吗?笔者认为其中第三则记载应该有误!其依据有二,可资参考:
一是据乾隆二十六年(1761),丹棱知县李光泗所撰《修丹棱县志叙》云:“一日,晤彭生延庆(彭遵泗之子),语次,及其尊人太史存日,与旧令萧山黄君薪庄商榷,有稿未克就绪。急索阅之,山川、风物,撰次有条;而于先贤嘉言懿行,尤为留心采掇。爰于簿书之暇,就加增订,割俸付剞劂氏,庶以存一隅文献,且不没黄、彭两君草创之苦心云耳。” 据丹棱知县李光泗所言,乾隆二十六年(1761),此时彭遵泗早已作古,但彭遵泗究竟何年去世仍无据可考。
二是据乾隆二十七年(1762) ,彭肇洙所作的《丹溪遗编·序》一文,云:“磬泉殁后,越七年馀,仲兄乐斋自岭南解组归,始叩其三子延庆,得其首尾完备者诗文数十篇。”据《彭端淑诗文注·附录一·彭端淑年谱》记载,彭端淑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解组归里。彭肇洙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 ,作《丹溪遗编·序》。据此可知彭遵泗在其兄彭端淑乾隆二十六年(1761)自岭南解组归前七年,即乾隆二十一年(1755)已经去世。
据以上两则记载,可以断定彭遵泗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时,已不在人世。故李朝正、徐敦忠二位先生关于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时,彭遵泗仍在人世,并能前往其兄彭端淑双流“白鹤堂”作客的记载有误。
但究竟彭遵泗何年去世?乾隆二十六年(1761),丹棱知县李光泗所撰《修丹棱县志叙》并未明确时间,而彭肇洙所作的《丹溪遗编·序》所言彭遵泗去世于乾隆二十一年(1755),又是否可信?照理,作为胞兄彭肇洙所言应无庸置疑。但在光绪版《丹棱县志》卷八,中却又载有彭遵泗《白塔说》一文,据此文明载作文时间,又不禁让人严重怀疑彭肇洙所言有误。
在光绪版《丹棱县志》卷八中,载有彭遵泗《白塔说》一文。文中记载了彭遵泗乡邻刘姓妇张氏修缮城西白塔事。云:“庚辰新正,大集土夫、泥水人匠而兴工焉。” “庚辰新正”,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月。是月,彭遵泗赴省经塔下,并捐金资助张氏义举。三月十五日,城西白塔修缮竣工。而后,彭遵泗又于是年四月初十日,赴京祝“万寿节”。 “万寿节”,是清代庆祝皇帝诞辰而举办的全国性节日,是清代宫廷中重要的典礼活动。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生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9月25日。显见,彭遵泗《白塔说》一文,是作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四月赴京参加“万寿节”期间。据此可知,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彭遵泗仍健在人世。 。
再结合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诗文注·附录一·彭端淑年谱》其(一)看,乾隆二十二年(1757),彭端淑之二弟彭遵泗,由甘肃凉平府同知转湖北黄州府同知,可见彭遵泗此时尚在任上。另其(二) 记载看,乾隆二十四年(1759),彭端淑二弟彭遵泗,因与湖北大吏牴牾,被解除了黄州府同知一职归家居丹棱。
故笔者认为乾隆二十七年(1762) ,彭肇洙所作的《丹溪遗编·序》一文中,所云:“磬泉殁后,越七年馀,仲兄乐斋自岭南解组归。” 其“越七年馀”记载,定然有误,不可信。
综上所述,既然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四月,彭遵泗还赴京参加九月举行的乾隆“万寿节”。再结合乾隆二十七年(1762) ,彭肇洙所作的《丹溪遗编·序》一文中所云,彭遵泗去世时间,是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彭端淑解组归里之前。那么,笔者断定彭遵泗去世时间应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
故彭遵泗生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卒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享年五十九岁,可以确之。[2]
诗作
《秋夕宣化道中作》
向晚出南口,黄沙一掌平。凉风肃野草,孤月照边城。
树老苍烟合,山寒白露清。人家秋色里,处处暮砧声。
参考来源
- ↑ 李朝正《淸代四川进士征略》:“兄弟三人,俱以科名文名著於世,于是京师有三彭之目。”
- ↑ 清代学者丹棱“三彭”生卒年代略考 新浪网,201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