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彭肇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彭肇洙,字仲尹。眉州丹稜(今四川丹稜縣人),清朝官員。

彭肇洙與兄弟彭端淑彭遵泗一起讀書紫雲山下,雍正十一年與彭端淑同榜中進士,名列兄前。兄弟三人都為進士,有「丹稜三彭」之稱。[1]曾任河南道監察御史,著有《撫松亭稿》。

現代爭議

彭肇洙的生卒年代問題

彭肇洙生於何年?據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詩文注·附錄一·彭端淑年譜》中,有關記載來看,彭肇洙生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 。但在該書《彭端淑詩文注》第20頁《寄仲尹》一詩注釋中,不知為何兩位先生卻又云:「仲尹,即彭肇洙,彭端淑之孿生兄弟。」所謂「孿生兄弟」,是指母體一次妊娠分娩兩個胎兒,俗稱雙胞胎。既然彭肇洙,彭端淑是孿生兄弟,那麼彭肇洙自然與彭端淑出生時間一致才對,顯然,這又與「年譜」的記載相矛盾。

關於彭肇洙,彭端淑是孿生兄弟之說,不僅流行網絡,而且在正規的學術專著上也如此認為。如:

「彭肇洙(1699-?),清丹稜人,字仲尹,彭端淑孿生兄弟。」(《四川歷史辭典》,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

「彭肇洙(1699-?),字仲尹,丹稜縣人,與端淑為孿生兄弟。」(《巴蜀散文史稿》,重慶出版社,2001年)

彭肇洙,彭端淑是不是孿生兄弟?最權威的證據,見彭端淑《見荷有感》一詩之詩前小序中,有如下一段文字:「先大父植紅蕖十畝,其種自眉州三蘇祠瑞蓮池來,蓋老泉遺跡也。開時出並蒂,其年必有登科者,或產雙男,後日並貴,如吾弟仲尹(即彭肇洙)、石甫﹙即彭遵泗﹚皆孿生。前輩作詩記之近百載矣。今日易為稻田,感而賦此。(見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詩文注》第293頁) 」此段文字為彭端淑之親筆,其可信度絕對無庸置疑。

清代學者丹稜「三彭」生卒年代略考

除此詩序之外,尚有另一鐵證可資佐證。2016年,筆者與愛好丹稜地方文史的朋友在丹稜「三彭」故里雙橋鎮桂香村村委會發現存放在村委會階沿上的一方長滿青苔的墓碑。墓碑上雖滿布青苔,但字跡尚隱約可讀。據石碑上的文字看,是河南道監察御使彭肇洙的墓碑。

清代學者丹稜「三彭」生卒年代略考

根據從碑石照片整理的碑文看,碑文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西蜀彭氏,川南巨族。譜載萬昆,字玉吾,八子得成,均文武鄉。斯,桂蘭秀芳,喬梓竹林,科甲鼎盛,異矣水也。八珣公,有子七人。文魁六,武魁一,進翼衛也。莫異於七子中同胞孿生若仲尹、磬泉者,,兄弟固似也。」

文字中「八珣公,有子七人。文魁六,武魁一,進翼衛也。莫異於七子中,同胞孿生若仲尹、磬泉者。」聯繫上下文,結合有關史料記載,這段文字的大意是彭萬昆的八子彭珣,生有七個兒子。在他的七個兒子中,仲尹、磬泉是同胞孿生的兄弟。而仲尹,即彭肇洙;磬泉,即彭遵泗。

既然彭肇洙與彭端淑不是孿生兄弟,顯然,彭肇洙的出生時間也不應該與彭端淑的出生時間一樣,即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而彭肇洙生年,在無其它確證之前,應謹依《彭端淑詩文注·附錄一·彭端淑年譜》中所認定的時間為準為是,即彭肇洙生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 。

彭肇洙卒於何年?目前唯一可據的資料,見彭肇洙墓碑所刻的一段碑文:

「 (彭肇洙)四月卒於萬勝場,葬黨仲溝山。嗚呼!公之沒也,葬於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卯。咸豐三年,公以相隔七十六年。予生也晚,烏從而睹其人知其事哉!然公世居丹邑,見聞而知之。」

據載彭肇洙的下葬時間是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即公元1778年。而咸豐三年,即公元1853年,此時距彭肇洙去世七十六年,據此反推可知彭肇洙的卒年,約在公元1777年,即乾隆四十二年。

故彭肇洙生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卒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享年七十六歲,可以確之。

三,關於彭遵泗的生卒年代問題。

彭遵泗生於何年?據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詩文注·附錄一·彭端淑年譜》記載,彭遵泗生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 ,顯然此說也不足信了。既然,彭遵泗與彭肇洙是孿生兄弟已無庸置疑,所以,彭肇洙生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 那麼無疑彭遵泗亦生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 。

彭遵泗卒於何年?對此,縣誌和嘉慶版《彭氏族譜》,均無記載。但在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詩文注·附錄一·彭端淑年譜》中,有三則記載,可作參考。

(一)、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詩文注·附錄一·彭端淑年譜》「一七五七年(乾隆二十二年,丁丑),五十九歲」載:「彭端淑仍領嶺南西兵備道轄肇羅道。彭端淑之二弟彭遵泗,由甘肅涼平府同知轉湖北黃州府同知。(見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詩文注》第514頁)」

(二)、《彭端淑詩文注·附錄一·彭端淑年譜》 「一七五九年(乾隆二十四年,已卯),六十一歲」載:「彭端淑……返廣東途中,經海域,彭端淑不慎失足落水,幸好隨從船工、奮力營救倖免一死。……抵肇慶後,左思右想,遂決意告歸。又加之二弟彭遵泗與湖北大吏牴牾,被解除了黃州府同知職,業已歸家。……(見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詩文注》第515頁)」

(三)、《彭端淑詩文注·附錄一·彭端淑年譜》 「一七六四年(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六十六歲」載:「彭端淑任錦江書院山長,擬定書院學規學約,決意振新蜀學、將家遷至錦江書院附近的一個四合院裡,取名曰『白鶴堂』。其弟彭遵泗常來家敘談,彭遵泗廣為搜集採訪,意欲撰寫《蜀碧》。(見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詩文注》第517頁)」

顯然,李朝正、徐敦忠二位先生認為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時,彭遵泗仍在人世。但李朝正、徐敦忠二位先生的有關記載可盡信嗎?筆者認為其中第三則記載應該有誤!其依據有二,可資參考:

一是據乾隆二十六年(1761),丹稜知縣李光泗所撰《修丹稜縣誌敘》云:「一日,晤彭生延慶(彭遵泗之子),語次,及其尊人太史存日,與舊令蕭山黃君薪莊商榷,有稿未克就緒。急索閱之,山川、風物,撰次有條;而於先賢嘉言懿行,尤為留心采掇。爰於簿書之暇,就加增訂,割俸付剞劂氏,庶以存一隅文獻,且不沒黃、彭兩君草創之苦心雲耳。」 據丹稜知縣李光泗所言,乾隆二十六年(1761),此時彭遵泗早已作古,但彭遵泗究竟何年去世仍無據可考。

二是據乾隆二十七年(1762) ,彭肇洙所作的《丹溪遺編·序》一文,云:「磬泉歿後,越七年餘,仲兄樂齋自嶺南解組歸,始叩其三子延慶,得其首尾完備者詩文數十篇。」據《彭端淑詩文注·附錄一·彭端淑年譜》記載,彭端淑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解組歸里。彭肇洙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 ,作《丹溪遺編·序》。據此可知彭遵泗在其兄彭端淑乾隆二十六年(1761)自嶺南解組歸前七年,即乾隆二十一年(1755)已經去世。

據以上兩則記載,可以斷定彭遵泗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時,已不在人世。故李朝正、徐敦忠二位先生關於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時,彭遵泗仍在人世,並能前往其兄彭端淑雙流「白鶴堂」作客的記載有誤。

但究竟彭遵泗何年去世?乾隆二十六年(1761),丹稜知縣李光泗所撰《修丹稜縣誌敘》並未明確時間,而彭肇洙所作的《丹溪遺編·序》所言彭遵泗去世於乾隆二十一年(1755),又是否可信?照理,作為胞兄彭肇洙所言應無庸置疑。但在光緒版《丹稜縣誌》卷八,中卻又載有彭遵泗《白塔說》一文,據此文明載作文時間,又不禁讓人嚴重懷疑彭肇洙所言有誤。

在光緒版《丹稜縣誌》卷八中,載有彭遵泗《白塔說》一文。文中記載了彭遵泗鄉鄰劉姓婦張氏修繕城西白塔事。云:「庚辰新正,大集土夫、泥水人匠而興工焉。」 「庚辰新正」,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月。是月,彭遵泗赴省經塔下,並捐金資助張氏義舉。三月十五日,城西白塔修繕竣工。而後,彭遵泗又於是年四月初十日,赴京祝「萬壽節」。 「萬壽節」,是清代慶祝皇帝誕辰而舉辦的全國性節日,是清代宮廷中重要的典禮活動。清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生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9月25日。顯見,彭遵泗《白塔說》一文,是作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四月赴京參加「萬壽節」期間。據此可知,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彭遵泗仍健在人世。 。

再結合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詩文注·附錄一·彭端淑年譜》其(一)看,乾隆二十二年(1757),彭端淑之二弟彭遵泗,由甘肅涼平府同知轉湖北黃州府同知,可見彭遵泗此時尚在任上。另其(二) 記載看,乾隆二十四年(1759),彭端淑二弟彭遵泗,因與湖北大吏牴牾,被解除了黃州府同知一職歸家居丹稜。

故筆者認為乾隆二十七年(1762) ,彭肇洙所作的《丹溪遺編·序》一文中,所云:「磬泉歿後,越七年餘,仲兄樂齋自嶺南解組歸。」 其「越七年餘」記載,定然有誤,不可信。

綜上所述,既然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四月,彭遵泗還赴京參加九月舉行的乾隆「萬壽節」。再結合乾隆二十七年(1762) ,彭肇洙所作的《丹溪遺編·序》一文中所云,彭遵泗去世時間,是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彭端淑解組歸里之前。那麼,筆者斷定彭遵泗去世時間應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

故彭遵泗生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卒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享年五十九歲,可以確之。[2]

詩作

秋夕宣化道中作

向晚出南口,黃沙一掌平。涼風肅野草,孤月照邊城。

樹老蒼煙合,山寒白露清。人家秋色里,處處暮砧聲。

參考來源

  1. 李朝正《淸代四川進士征略》:「兄弟三人,俱以科名文名著於世,於是京師有三彭之目。」
  2. 清代學者丹稜「三彭」生卒年代略考 新浪網,201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