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彭遵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彭遵泗,字磬泉,四川眉州丹稜人(今四川丹稜縣人)。清朝翰林,歷史學家。

生平

自幼為神童,七歲在河邊洗手,隨口吟出「素手濯長渠,揚波混太虛。還將指上瀝,驚散水中魚」。雍正十三年(1735年)乙卯科四川鄉試第一名舉人。乾隆二年(1737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乾隆七年(1754)擢兵部員外郎。十五年(1750)外放甘肅涼州(今甘肅武威縣)同知,十七年(1752)轉調湖北,署黃州府(今湖北黃岡)同知,十九年(1754)再改江防同知。有政績。乾隆二十一年(1756),辭官歸里。

與兄彭端淑彭肇洙皆是進士,同有文名,有「丹稜三彭」之稱。[1]

遵泗著《蜀碧》一書,共四卷,內容為張獻忠軍在四川的活動,起自明思宗崇禎元年,止於康熙二年,《蜀碧》中所引證的書目幾乎收盡了當時記載張獻忠據蜀的所有史料,包括《明史》、《明史綱目》、《明史紀事本末》等二十五種。

彭遵泗《蜀故》版本源流考

自西漢景帝時,廬江文翁「起學官於成都百餘言6,薛新力《巴渝古代要籍敘錄》中之三市中,招下縣子弟」1,令「東詣博士受《七經》」百餘字說明,則為今所見論及《蜀故》之最詳者的「張叔等十八人」2以為教授後,在先秦被視7。至於港澳台及海外地區學者對彭遵泗其人為「不曉文字」3、「有蠻夷風」的巴蜀之地,文化及《蜀故》之考察,則幾付之闕如。學術得到了迅速發展,甚至在魏晉時形成「蜀可以說,當前學界對《蜀故》之研究尚處在學比於齊魯」4之局面。嗣後,經歷唐、宋二代之略知其名目與梗概的起步階段,尚無全面、系層累,巴蜀文化逐漸形成了連綿久遠、璀璨瑰統之考察,其「有補於博覽稽古之士」的價值亦麗之特徵;而巴蜀典籍亦堪稱彬彬之盛,大備未能夠得到充分昭顯。基於此,筆者不揣淺陋,於時矣!然而,明末張獻忠亂蜀,使得巴蜀社會擬在博採諸本、廣徵文獻的基礎上,對彭遵泗秩序遭到毀滅性破壞,而地方文獻亦幾盪泯無其人及《蜀故》成書、版本諸問題進行審慎考余![2]

蜀碧》與張獻忠據蜀之謎

張獻忠在四川確有許多難解之謎,最大的謎可能要算所謂的「張獻忠剿四川」了。據《明會要》卷五十載:明萬曆六年(1578年)四川省有「戶二十六萬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萬二千七十三」。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就陡減至「一萬八千零九十丁」(嘉慶《四川道志》卷十七),出現了有史以來四川人口的最低記錄。近百年來有許多史學家都驚奇地發現,沒有哪個四川人是土生土長的,幾乎都是「湖廣填四川」,從外省遷來的。明末清初,確實出現過人口大量驟減的事實。難怪當時的民諺這樣說:「歲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紅」,「流流賊,賊流流,上界差他斬人頭。若有一人斬不盡,行瘟使者在後頭。」難道真是張獻忠把四川人殺光了嗎?

筆者藏有一部清刻本《蜀碧》,也許可以從中找出一些答案。此書是乾隆進士彭遵泗所撰,彭是四川丹稜人,當時他也想搞清楚明末家鄉發生的這一重大變故。為了寫好這本書,彭收集了大量史料文獻,《蜀碧》中所引證的書目幾乎收盡了當時記載張獻忠據蜀的所有史料。其中包括《明史》、《明史綱目》、《明史紀事本末》等二十五種。他的考訂工作做得很細、很深。雖然《蜀碧》不像《荒書》、《聖教入川記》等屬第一手資料,但在第二手、第三手資料中,應該算是最好的和最有價值的。特別是所選錄的一些史料,今天已不可見到了,就更顯其可貴。

據《蜀碧》記載: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煤山自縊,接着清軍入關,八大王張獻忠攻占成都,稱大西王,建大順政權。後來幾股軍事力量(包括張獻忠、李自成起義軍、清軍、明軍、黃遙十三家地方武裝)在天府之國的大地上反覆拉鋸,戰亂延續多年,百萬軍民「流血漂杵,骨山血海」,出現了「千里無煙,空如大漠」(《荒書》的慘狀,甚至發生大規模人吃人的事件,其慘烈程度可謂空前絕後,駭人聽聞。

當然,《蜀碧》中有些觀點也不一定全對。彭遵泗為宏揚封建忠義,自不免歪曲張獻忠之形象。在今天看來,把屠蜀的責任推到張獻忠一個人身上,也非事實。張獻忠死於順治三年(1646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已近四十年。真應了那句老話:「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其真相應該是多個軍事集團連年混戰、天災、瘟疫、飢餓等多種因素的總合,才使得美麗富饒的天府之國變成了人間地獄,使得那些善良而勇敢的四川先民們未能逃過那場因改朝換代而帶來的巨大災難。[3]

注釋

  1. 李朝正《淸代四川進士征略》:「兄弟三人,俱以科名文名著於世,於是京師有三彭之目。」
  2. 彭遵泗《蜀故》版本源流考 CNKI學問,
  3. 《蜀碧》清 彭遵 搜狐愛問,2018-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