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徐敬亚 (1949年 ~ )出生于吉林长春。诗人、文学批评家。海南大学诗学中心教授。
徐敬亚是个可爱的老顽童,他的率真和狂野在年龄渐长的脸上,已经相当的收敛。
他策划和扇动上世纪八十年代两次重大活动,他让中国诗歌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目录
《赤子心诗社》
1973年,开始写诗,与王小妮、吕贵品、刘晓波 、白光、兰亚明、邹进等成立《赤子心诗社》成员虽少,却都是精英。创办《赤子心》杂志。
1979年,作品《早春之歌》在《诗刊》头条发表。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
2003年,《赤子心诗社》改组名为《吉林大学荒岛诗社》。由吉林大学文学院团委领导、吉林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承办的文学类社团。[1]
《崛起的诗群》
1983年初,甘肃兰州的《当代文艺思潮》公开发表了徐敬亚在大学时期创作的学年论文—《崛起的诗群》。
这篇诗论与此前《诗刊》发表的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及《光明日报》发表的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被批判者们统称为“三个崛起”。
1985年,迁居深圳。
深圳诗歌大展
作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策划人,徐敬亚被中国当代诗界所铭记。
徐敬亚迁居深圳。一年后,一件震动中国文坛的奇迹再次诞生在梦想处处开花的深圳大地,它就是“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
1986年7月5日,时任《深圳青年报》副刊编辑徐敬亚在深圳向全国诗歌界朋友们发出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流派大展'”的邀请函,题目是《我的邀请:“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流派大展”》
深圳诗歌大展,盛况空前,震动全国。
当时有人说:中国诗人几乎全部被大展笼罩,不是大展的作者,就是大展的读者。
《深圳青年报》订户由3万多激增至15万,多数为个人订户。这其中有很多诗歌读者或作者。
深圳大展是一个里程碑
徐敬亚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思想解放的洪流一浪高过一浪,但千千万万青年诗人们的诗稿,却找不到出版与发表的出海口。
当这些由无数不眠之夜构成的精神能量在民间聚集、发酵之后,它产生的冲击力不小于一座急切喷发的火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深圳大展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在彼时的人们眼中,深圳是一个前途无量的神童,它做出任何惊天动地的事情大家都不会奇怪。
现在看,这个决定是大气的、高明的,具有某种战略性意义。[2]
不悲叹平民的无能,只为圣人的敷衍而遗恨
我不悲叹平民的无能,我只为圣人们的敷衍而遗恨。[3] 无数的天才,不过是以优美的姿态,充当了这个总趋势中的庸才。 应该有无数的个体,为这个每一步都无可指责,但每一步都重复一次、偏差一次、虚假一次,从而导致历史越来越迭加、越来越向后弯曲、越来越背道而驰的总进程承担责任。
总的错误,只能是每一个历史细胞错误的总和。
潇洒的俊杰、妙手偶得的英雄,谁也逃不掉,人人都浸泡在一部痛哭无声的血泪史之中!每一个活过的人,只想不择手段地流芳百世,从而袖手放弃了改变历史的资格与美妙可能,中国才步步至今。
不原谅历史
谁为民族衰颓充当罪人?《不原谅历史》之一。
一条任何人也无权更改的河流,把它的制造者也深深地埋在不容漂浮的江底。
正因为它永远的一次性,历史遗恨永存。
面对连篇累牍的历史,徐敬亚说:我只能不原谅。
以《不原谅历史》开设新浪博客,并煞有介事地把百元人民币的头像换上自己梳著平头的脑袋,知识份子的历史使命之一就是质疑与批评现实。[4]
徐敬亚的质疑是一贯的:人类不是越来越精致,而是越来越盲从,越来越盲目,人们的眼睛千篇一律,只是因为太多同样的物质阻挡了他们空灵的视野,以思想拆解光荣。正如以民心巴结权贵,把钢钎深深刺入纪念碑。正是为了寻找那一块块松动的石头。遗憾虽然丑陋褴褛,他却正是一切美丽者暗中的弃婴,我在白云中搜索泪水,正是为了追赶那正在一步步隐匿者的被告。
家庭
徐敬亚:我的诗人妻子王小妮
我亲眼看到了一个个字,从白纸里浮现出来,像手冲破水。
一行行白栅栏一样的诗,像小院子似的围著她,像浓阴的城堡,簇拥著她。
她,像街头上任何一个人那样活著,安详地洗衣、煮饭。
读一些字,写一些字。她把那些字,从天堂的辞典里,像沙场秋点兵那样轻柔地取出来,巧妙地抽出一丝丝纤细的光。她靠纺织著那些光,额外地活著。
她自造了帝王的高傲,用来默默地抵御著漆黑无边的庸碌和蒙昧。
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倾听者。一个不反驳的人。一个无声自语的人。
她把一个无比精密的工作室,深深地设置在灵魂的最上方。
那些像一幅幅写意画一样的汉字,像她一样柔和、灵透。在用手一撇一捺写出来的笔划中,散发著我妻子那一层常人看不见的、蓝幽幽的光晕。
王小妮在《徐敬亚睡了》一诗中描述他[6]
王小妮在《徐敬亚睡了》一 诗中这样描述他:
狂风四起的下午
棕榈拔著长发发怒
我到处奔跑关窗关门
天总是不情愿彻底垂下来。
徐真的睡了
疯子们湿淋淋撞门
找不到和他较力的对手。
纵观这首诗《徐敬亚睡了》,是王小妮对徐敬亚的观察,和主观活动的臆想,是情感的一次释放。该首诗直截了当,语言尤为突出,平中见奇,切入点极好,诙谐中传神。
诗作
既 然
既然
前,不见岸
后,也远离了岸
既然
脚下踏著波澜
又注定终生恋著波澜
既然
能托起安眠的礁石
已沉入海底
既然
与彼岸尚远
隔一海苍天
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
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
古寺
消失的钟声
结成蛛网,在裂缝的柱子里
扩散成一圈圈年轮
没有记忆,石头
空濛的山谷里传播回声的
石头,没有记忆
当小路绕开这里的时候
龙和怪鸟也飞走了
从房檐上带走喑哑的铃铛
荒草一年一度
生长,那么漠然
不在乎它们屈从的主人
是僧侣的布鞋,还是风
石碑残缺,上面的文字已经磨损
仿佛只有在一场大火之中
才能辨认,也许
会随著一道生者的目光
乌龟在泥土中复活
驮著沉重的秘密,爬出门槛
著作
诗歌评论
《崛起的诗群》
《圭臬之死》
《隐匿者之光》
散文随笔集
《不原谅历史》
主编
《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