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小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小妮
出生 吉林省長春市
國籍 中國
教育程度 吉林大學
職業 教授、詩人
知名於 獲美國安高詩歌獎 代表作品 《上課記》《1966年》《上課記2》《一直向北》

王小妮作家

王小妮,滿族,1955年生於吉林長春。198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畢業後做電影文學編輯。1985年定居深圳。作品除詩歌外,涉及小說、散文、隨筆等。2000年秋參加在東京舉行的「世界詩人節」。2001年夏受德國幽堡基金會邀請赴德講學。2003年獲得由中國詩歌界最具有影響力的三家核心期刊《星星詩刊》、《詩選刊》、《詩歌月刊》聯合頒發的「中國2002年度詩歌獎」。曾獲美國安高詩歌獎。現為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 [1]

個人作品

出版情況

最新著作《1966年》

1、《我的詩選》 1989年 詩集 時代文藝出版社

2、《浮躁的煙塵》 1993年 紀事 新華出版社

3、《人鳥低飛》 1994年 長篇小說 長春出版社

4、《放逐深圳》 1996年 散文 雲南人民出版社

5、《手執一支黃花》 1997年 隨筆 上海東方出版公司

6、《我的紙里包着我的火》 1997年 詩集 春風文藝出版社

7、《我們是害蟲

8、《目擊疼痛》

9、《派什麼人去受難

10、《誰負責給我們好心情》 1998年 隨筆 湖南文藝出版社

11、《世界何以遼闊》 2001年 詩文集 百花文藝出版社

12、《家裡養着蝴蝶》 2001年 散文 新疆出版社

13、《方圓四十里》 2003年 長篇小說 作家出版社

14、《半個我正在疼痛》 2005年 詩集 四川新華出版公司

15、《王小妮隨筆精選》 2005年 隨筆 新華出版社(5月出版)

16、《安放》 2007年12月01日 隨筆 山東文藝出版社

17、《一直向北》2007年08月01日 隨筆 時代文藝出版社

18、《上課記》2012年01月01日 隨筆 中國華僑出版社

19、《上課記2》2013年4月1日 隨筆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966年》2014年1月 小說集 東方出版社

21、《看看這世界》2015年4月1日隨筆人民文學出版社

主要文章

1、中篇小說《很疼》1996年發表《特區文學》

轉載同年《小說選刊》

中篇小說《很大風》2004年發表《當代作家評論

轉載於《北京文學》,進入年度排行榜

轉載於《小說選刊》2005

轉載於《中篇小說選刊》2005

2、短篇小說《1966年》系列11篇 1998年在《作家》雜誌全年開闢專欄

多次轉載於《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等

短篇小說《棋盤》 1999年發表於《收穫》雜誌

3、隨筆《在鴨綠江的另一邊》2002年發表於《花城》

入選北京文學年度文學排行榜

入選《文學中國》2003年度選本

隨筆《柏林沒有牆了》2004年發表於《天涯》

入選《文學中國》2004年度選本

4、多次多首詩歌入選多種詩歌年度選本

代表作品

《重新做一個詩人》、《我的紙里包着我的火》、《半個我正在疼痛》、《看望朋友》、《和爸爸談話》《十枝水蓮》、《他們說我藏有刀》、《喜鵲沿着河岸飛》、《不反駁的人》、《我感到了陽光》、《不認識的就不想再認識了》、《我看見大風雪》、《愛情》、《懸空而掛》、《青綠色的脈》、《白紙的內部》、《一塊布的背叛》、《我愛看香煙排列的形狀》。 [2]

個人榮譽

1989年 獲《作家》詩歌獎

1997年 獲《小說選刊》小說獎

1999年 獲安高詩歌獎

2003年 獲星星。詩選刊2002年度詩歌獎

2004年 獲茶花杯艾青詩歌獎

2004年 獲華語文學傳媒獎詩歌獎

2004年 獲新詩界詩歌國際獎

2004年 獲美國波士頓西蒙斯大學漢語詩歌獎、

2014年 作品《我們的存在感》獲得「2013年度華文最佳散文獎」

人物評價

耿占春:王小妮似乎永遠都是一個生活的旁觀者,她的詩跟她的人一樣,特別的質樸、細緻,她有時像紀錄一樣地寫作,無論社會眾生的世象,還是現代人複雜而微妙的心理劇,都能夠進入這個敏感的旁觀者的視野。耐心、善意而略具反諷。新聞與信息世界只懂得報道突發事件,王小妮的詩關注着人們易於忽略的事態,關注着那些慢的、小的和隱秘的事物,比如慢的疼,慢的災難與禍害。我寫過《失去象徵的日常世界》討論王小妮對隱秘事態和缺失現象的描述能力。王小妮的詩也許有一天能夠製作成一些微觀戲劇而被更多的人們所理解。

張學昕:王小妮是「朦朧詩」的少數「倖存者」之一,面對此起彼伏的詩歌潮流,她一直保持着舒徐從容的心境。對她而言,寫詩完全是一種內心的需要。這使她能夠始終保持個人化的寫作立場,穿越種種迷思,道出日常事物背後隱藏的力量。她常常被推舉為「女性詩歌」的代表,卻對單一的性別立場充滿警惕。她無意將世界看成一座「象徵的森林」,相反善於使用樸素的口語,通過精妙的直覺,捕捉「平凡世界」中轉瞬即逝的詩意。王國維論詩有「隔」與「不隔」之分,王小妮正是通過對普通事物的注目,抵達了「不隔」的詩界。所謂,「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用來形容王小妮,不為過矣。

陳超:王小妮的詩歌從1970年代後期即開始引人注目,多年來依然滿足着「範式讀者」的挑剔的眼光。文學史一般將王小妮描述為「朦朧詩」最早的感應者,其實敏識的讀者看得很清楚,王小妮充滿個性創造力的詩是自發、自在、自足的,它們不是對某某詩潮的感應,亦無法被某某詩潮所類聚、整合。所謂「個體是最多的,比整體還多出一個」。王小妮的詩簡雋、輕逸、放鬆,但同時卻奇異地擁有豐富的意味。也就是說它們像鳥一樣輕,但不是像鳥的羽毛那麼輕。

王小妮的話語總是在平實中見到的陡峭,她的詩歌不拒絕對日常生活的表達,但是她避免使詩成為黏滯的生活小型記事。其詩不乏生活的力量,但更具有「挖掘語言奧秘」的藝術魔力。在喧囂的時代,王小妮安靜地挽留了生命直覺、奇思異想,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有修養的「自然人」的心靈圖像。她反對絕對知識,反對頭腦對心靈的干擾,忠實於對藝術本身的信義承諾,在個人創造的道路上輕步而行。

唐曉渡:簡潔、明澈、沉實而輕盈,於靜默中直擊或折射稍縱即逝的詩意瞬間。王小妮的詩在整體上令我們想到水晶的純粹本真。她樸素的詩歌理想在於個體生命和語言的相互生成。她的詩自成一個世界,其中布滿日常生活的痕跡和氣息,卻又顯示為一種話語的險境。在她的詩中,堅定的個性和精微的風格變化並行不悖。她的詩歌寫作是對生活和語言的持續擦亮,同時也不斷擦亮我們的眼睛以至靈魂。她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們重新做一個讀者;又是一個啟示,啟示我們在任何情況下詩意棲居的可能。

吳思敬:新時期初期,王小妮以她的帶有印象主義色彩的詩作為詩壇所矚目。當詩壇捲起女性主義的狂飆時,王小妮並沒有去湊熱鬧,而是選擇了獨立的寫作姿態。隨着性別風暴塵埃落定,王小妮的形象在世紀之交詩壇的渾沌背景中也分外地清晰起來。對王小妮而言,她最看重的是自由。她要按自己的本性去生活,為此她寧可辭去公職;她要按自己的本性去寫作,為此她從不拉隊伍、扯旗號、發宣言。她隨意地生活,真誠地寫作。「把自己活成一個正常人」,「無聲地做着一個詩人」,這就是王小妮對詩與人的關係的理解。王小妮的詩和她的活法,她的不趨時、不做作、不追潮流、不怕被遺忘的定力,她的自然鬆弛、不急不躁的寫作心態,使她對當下的詩壇,尤其是女性詩歌寫作發生了深刻的影響。

劉瑜:王小妮的文字輕得像雪花,故事卻重得像岩石。在這輕重之間,讀者得以窺視那個並不久遠卻已模糊的時代,政治颶風中搖曳的人性,歷史深井下探出的指尖。《1966年》是歷史、是寓言、是恐怖故事,也是寒冷大地上一簇輕暖的抒情詩。

參考文獻

  1. 王小妮侃詩來源搜狐網
  2. 安放來源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