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赵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中国当代作家赵阳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与董俊高老师仅仅见过两次面,算不上深交,但称得上好友。

第一次见面是在广东揭阳。承蒙《新锐散文》主编刘莉偏爱,邀请我参加“实力散文家走潮汕进揭阳采风活动”。去的时候晚了一天,抵达时已是傍晚。等到与“大部队”会合,已是在宾馆的餐厅里。好家伙!虽在南国,与会者却多半是北方人。人常说“北方出皇帝,南方出才子”,敢情北方才子都一古脑跑揭阳来了!北方人豪爽,几杯酒下肚,端着酒杯引吭高歌,“信天游”、秦腔在大厅里肆意流淌,叫好声、鼓掌声此起彼伏。但也有例外,邻桌坐着的几位,自始至终斯斯文文,端坐桌边笑吟吟地观赏。他们是谁?来自哪里?相互一通姓名,原来也是道道地地的北方人,山西省垣曲县的文友。其中一位高大俊朗的中年男子,便是董俊高。

对董俊高的初步了解是在翌日的采风活动中。我常在朋友中大言不惭地自诩:“作家中摄影最好的,摄影家中写作最好的。”说得多了就连自己也信了,采风中常常捧着相机“咔嚓、咔嚓”替同伴留影,乐此不疲。朋友们都赞我助人为乐,殊不知其中有几份卖弄与虚荣。可是在德安里,在揭阳孔庙,在双峰寺,每逢好景点,文友们总爱央求话语很少的董老师帮忙“呱唧”一张。我这才发现,董老师手里的相机比我更专业,拍摄的姿势比我更到位。对于文友们的呼唤,董老师总是不厌其烦。这就是迟到一天的短处,别人没见识过我的“摄技”,我也还没机会在同伴面前“吹牛”,这摄影的“生意”,活生生地让董老师给抢去了!

手里的家伙够好,拍摄的姿势很美,不知道拍出的照片怎么样?

晚上,同伴们把白天所拍的照片都发在微信群里。翻到董老师所发的一长溜摄影,我一下懵了:果然是高人!无论风景照,还是人物照,从取景到用光,张张都堪称佳作!我暗暗庆幸:亏好白天没夸下什么“帽大一尺”的海口,否则明天怎么见人?

赶紧上网搜了下“董俊高”。百度显示:董俊高,运城市群众文化领军人物,垣曲县文化馆馆长,副研究馆员。山西省文化馆协会会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山西省群众文化学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垣曲县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怪不得,董俊高是个通才。全能型选手呵!

看董老师平时不声不响的样子,原来是“满罐水不响”。这是个谦谦君子,肚子里有“货”!

董老师肚子里有“货”,从我到达揭阳那一刻起,就有文友不断在耳畔提及。原来在我迟到的前天下午,主办方专门安排了场书法秀,由懂书法的作家进行现场书艺交流。活动现场,董老师的书法作品洛阳纸贵,被文友们洗劫一空。听到这个消息,我在后悔之余,抱着试试看的念头,极力撺掇主办方再安排次书法表演活动,让我们也饱饱眼福。这样想法的人不止我一个,主办方心一软,征求了几位书法家意见,在采风活动结束的最后一晚“梅开二度”。

天刚煞黑,淡浦文化站灯火辉煌,人头攒动。一楼大厅正中,巨大的“丁”字型书案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已有书法家在大伙簇拥中展开身手,笔走龙蛇。艺术是相通的,琴棋书画自古便是文人的最爱。近些年,文人字、文人画行情看涨,贾平凹余秋雨等人的书画作品成为收藏界新宠,带动文坛一大批作家改弦更张,投身于书画创作。但我总觉得,一些文人字画比起专业书画家的作品,或在功力上欠些火候,或在章法上缺些气韵,或在结构上少些传承。所以我一贯主张,从事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应有敬畏意识,决不能抱着“玩”的心态。否则,肯定走不远。

看得出,现场几位书家对书法均有研究,或行或楷,或篆或草,得之心,应之手,走笔行云流水,计白当黑,尽显达意传情风采。轮到董老师上场了!来自江西的作家唐小斌是个机灵鬼,早早凑在他的身边,说,我家老人生日快到了。董老师帮我写个“寿”字当寿礼吧!董老师端详着面前的宣纸,沉思一下答,那我给你写个“寿”字中堂吧。他把手中的中毫换成大毫,五指抓牢饱蘸浓墨,中锋立骨,藏锋敛毫,把笔力隐于笔画之中,起承转换,流畅通达。转眼间,一个笔画圆实劲健、结体疏松古拙的“寿”篆呈现在我们面前,赢得围观者一片喝彩。唐小斌高兴得合不拢嘴巴,一迭声地说,真好!真好!董老师并不受干扰,不慌不忙地放下大毫,选了枝小毫题款:“岁在丁酉之冬月,董俊高书。”钤上印章后,与唐小斌各拎起作品一角,合影留念。

董老师端起茶杯,刚喝口茶,淡浦文化站的蔡先生已裁好宣纸,恭候一旁了。董老师放下茶杯,问他,写什么呢?旁边的人抢着回答,他是潮汕民俗专家,喜欢喝功夫茶!董老师听了,就给他题了幅“禅茶一味”;来自陕西渭南的何五社老师满脸慈祥,搓着手说,也想请董老师赐幅墨宝。董老师便为他写了“五社兴家”。两幅字都是隶书,沉雄苍劲,刚健浑朴,将浓郁的现代审美意识完美的融于古朴的和谐之境,既有传统书艺风韵,又有强烈的时代风貌与独特的自家风格,展现出娴熟的艺术功力,正是我喜欢的类型。

我的心早痒得不行,但碍于众人热情高涨,求字踊跃,一直插不上嘴。嘴巴不说不代表身体不说,一直杵在案边不离不弃,满眼渴求,不相信冰雪聪明的董老师读不懂心思。终于,董老师又写了两幅后,抬脸看我一眼,说,要什么字?我大喜过望,答,董老师的隶书,舒展大气,自然天成,我喜欢。董老师微微一笑,你抬举。接着又问,写什么内容呢?我随口道,随意,随性,都行!董老师铺好宣纸,提笔比划了下,说,横幅还是写四个字吧,好看些。我说,好。

于是,就有了现在我书房里的横匾:“心之所致。”

心之所致,梦想花开,多美好、多吉祥的字眼!身边的人啧啧连声,纷纷向我投来艳羡的目光。我如获至宝,怕别人觊觎,待墨微干,赶紧抄起藏好,心满意足地回了宾馆。后来从微信群中得知,当晚董老师几乎给每位在场的文友都写了字,快到子夜才得以停笔。董俊高,快成双峰寺的菩萨了,有求必应。呵呵!

再次见到董老师,地点已经由南转到北,季节也由寒冷的冬季转到炎热的夏季。还是应主编刘莉老师召唤,来自祖国各地的50多名散文作家欢聚在陕西蒲城,参加首届《丝路新散文》写作论坛,与陕西文化学者柏峰、姚逸仙、高亚平等老师进行面对面对话与交流。一进会场,乖乖,居然有10多位是揭阳行时认识的朋友,白来勤、王士敏、李锡文、袁明秀、姚哲……董俊高老师俨然在列!

会议间隙,我们一起去凭吊泰陵、阳陵、桥陵,“唐陵最是桥陵秀,神像石雕如神传。恰逢彩云巧出岫,广袖长舞若仙班。有感此景良久立,莫非启我赋诗篇。读书万卷有何用,无非名利任淡然。低头又思屠羊事,捡起容易放下难(李清泉《游唐桥陵感怀》)。”晚上,我们又一起去文化广场看宋塔,董老师与我肩并肩走在人群最后。两个讷于言的人,突然间打开了“话匣子”,相互交心交底,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语——居然我们俩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都出身“草根”,我从田野里走来,他出身于工人家庭。小时候,因家境贫寒,他没能受到专业的艺术指导。然而,玩耍中一次无意的偶遇,一间造纸厂的旧纸库房,开启了他对文学、书法、摄影、美术的寻梦之路。这些年,董老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要有机会,就坚持“走出去”,拜名师,结艺友,开眼界,熔情怀,尝试着把文学写作融进书法布局里,把摄影构图渗透美术技法中,融会贯通,相映成趣,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收获,逐步养成温润谦和、不急不躁的人生常态,笔下的作品也到达“不期工而工、无意佳乃佳”的自然境界。

在一篇文章里看过这样一句话:“在你的气质和气度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在与董老师的交谈中,我真切感受到,在他平静的外表下,内心翻滚着惊涛骇浪呢!

淮河岸边有句俗语:“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成老朋友。”一生喜欢行走的董俊高老师,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偏偏没有来过我的家乡寿县。我想好了,下次就专门邀请他到寿县走一走。再见面的时候,我要请董老师再给我写回字。内容也想好了,就写“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这字是给我的,也是给他的。 [1]

作者简介

赵阳,安徽寿县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常务理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