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怀宁县育儿初级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怀宁县育儿初级中学育儿初中坐落在有“文化之乡”美誉的马庙,S237省道边,位于马庙镇天工东路169号。

学校简介

学校东迎龙山朝阳,西揽天柱晚霞,南纳独秀山灵气,北展大沙河风光。镇域内,魏文帝育儿沐浴的历史传说,流传至今;孙家城遗址文化,蜚声海外;境域内,名寺宝刹,梵音如缕,护佑安宁;现代工厂,鳞次栉比,经济繁荣;学校背依政府新区,面朝怀宁新城的区位优势,省道、县道擦肩而过的便捷交通,加快了学校的发展速度,也提升了学校的发展空间。

学校历史

学校历史悠久,前身乃民国初年的高级洋学堂,抗战期间称怀宁第三高级小学堂,1958年正式创办育儿初中,2010年与马庙初中合并。百年历史,世纪沧桑。经过布局调整,特别是欣逢均衡发展机遇,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大改善;校容校貌发生大改变;文化建设注入新内涵;整体发展步入快车道。

办学规模

目前学校有教学班12个,学生391人;占地43亩,建筑面积5702㎡,生均14.6㎡;运动场面积4680㎡,生均12.0㎡;藏书12258册,生均图书31.3册;八室齐全,设施配套;计算机46台,生均比8.5:1;学校专任教师75人,学历达标100%,其中26人高出规定学历;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注册率100%,并实现“班班通”数字化教学资源全覆盖。

如今,育儿初中全体师生按照“文化立校、质量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遵循“育德、育能、求是、求新”的校训[1],努力实现“办学行为规范化、教学教育优质化、办学条件标准化”的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悠远丰厚的人文历史

“育儿”之源,源自“浴儿”的美丽传说。相传三国时期,魏武帝率大军南征,途径此地得太子曹丕。于是千百年来其“浴儿的故事”代代相传,至今仍是妇孺皆知。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浴儿”逐渐演变为“育儿”。镇域内孙家城遗址现已确认为新时期时代的遗存,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久的将来在其遗址上会崛起一座考古文化公园,它将真实地再现那些远去的我们民族童年时的生活时空,我们将能直观地目睹6000年前祖先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境域内禅宗文化兴盛,有芦峰寺、汪洋寺等知名禅寺。随着朝代更迭,也曾屡次兴废,但香火如炽,始终不灭;梵音如缕,绵绵不绝。

=源远流长的办学历程

育儿初中有百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可追溯至1919年开办的私立曹坦小学,抗战时期更改为怀宁县公立第三国民小学堂。历代先辈先贤,筚路蓝缕,虽经沧桑,弦歌不辍,为一方文明传续火种,为后学来者开启智慧。至1958年正式创办育儿初级中学,上世纪70年代曾两度兴办高中教育。2010年贯彻怀宁县政府关于教育布局调整文件精神,与马庙初中合并,同时易址办学。

日益鲜明的办学特色

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育儿初中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成绩显著;人文底蕴丰厚,育人成果丰硕;名师荟萃,英才辈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让墙壁说话”、让校史育人,着力体现历史名校的厚重和大气,突现历史名校的影响和风采。一是建设校史陈列室。让先贤的教育思想、名师的教育智慧、学子的奋斗成果激励一代代育中人再攀新高、再创辉煌;二是打造“毓秀”文化品牌。创办《毓秀》校刊,创设《毓秀》讲坛,创建“毓秀园”。钟山水之灵,毓人文之秀,突出展示学生秀雅、教师秀慧、校园秀美。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文育人。人应是校园中最美的风景。我们努力把育中建成一方文化高地,把校园建成师生校友共享的精神家园。美化班级,美化校园,美化心灵。我校提炼的新校训是“育德育能,求实求新”,这是我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校历史文化的深刻积淀,是育中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的灵魂。制度建设和文化引领营造出风清气正、人齐心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工作和学习氛围,一个文明和谐、美丽健康的新育中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内涵发展彰显办学特色

其一,家庭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传统与现代手段深度融合。学校编印家庭教育校本教材,开设教师家长信息交流平台,开通“育儿坊”——琚金民家庭教育[2]在线咨询。系列举措有效地促进了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形成了教育合力,让孩子茁壮成长。成效非常显著,对此广大家长和社会各家好评如潮。其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激发生命精彩绽放。学校设有心理信箱,设置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针对少数心理异常学生加强心理辅导和情绪疏导。

学校要求班主任和教师对留守儿童多一些温暖,做到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让留守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都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其三,开展专题研究,变问题为课题。学校开展的《“互联网+”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关爱的创新研究》省级课题研究已成功结题。以专业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在深入研究课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即基地,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并走出一条富有我校特色的留守儿童教育培养、班级管理创新之路,城乡结合部初中特色兴校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