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声伯窗前孤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张九成幼年聪慧,8岁诵读儒家经书,10岁善文,14岁便立志献身于圣贤之学。史载:“十四游郡庠,闭阁终日,寒折胶,暑铄金,不越户限。比舍生穴隙以视,则敛膝危坐,对置大编,若与神明入伍,更相惊服,而师尊之”。足见其早年刻苦自励的精神。
青年时游学京师,师承学者杨时,为二程(程颢、程颐)[1]的再传弟子。他师从理学家杨时,深喜程颢“心即理”之论,而有自创,是两宋心学一派的重要过渡人物。他为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形成,作了理论铺垫,下启明代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的身心之学。
“ |
只期翠影在窗栊,岂谓年余到碧空。 自笑襟期惟我似,饱谙霜雪与君同。 千岸夜月双溪外,一曲晚天横笛中。 且向幽斋伴清致,会看廊庙奏薰风。 |
” |
— [南宋]张九成 |
生平简介
张九成字子韶,号无垢,原籍河北涿州,后迁汴京(今河南省开封)人,后迁海宁盐官(今浙江海宁)。年少时游学于京师汴京,从理学家杨时为师学习,曾有权贵托人馈赠钱物,言:"肯从吾游,当荐之馆阁。"九成笑而却之。
绍兴二年(1132年),朝廷策试进士,九成慷慨陈词,直言不讳,痛陈宋金形势,认为"去谗节欲,远佞防奸",为中兴之道。因得考官赏识,选为廷试第一,被宋高宗亲选为状元,授镇东军签判,因对张宗臣不体察民情,滥捕百姓不满,与之争执,弃官而走,闭门讲学,生徒日众,闻人常至。
赵鼎为相,力荐九成,遂以太常博士被召入京,任著作佐郎,迁著作郎,上疏请施仁政,被嘉许,又授浙东提刑,力辞不就,回归乡里。不久,朝廷召张九成任宗正少卿,权礼部侍郎,兼侍读,兼权刑部侍郎。
父死服丧毕,与径山寺僧宗杲相交友善,喜谈禅理,秦桧恐其议己,遂令司谏詹大方以谤讪朝政为由,虽高宗信任,亦不得救,被贬谪居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在南安十四年,每执书就明,倚立庭砖,岁久,双趺隐然,读书练功,廉静自爱。自号横浦居士,亦称无垢居士。
宝庆初(1226年),朝廷特赠张九成为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宋史·九成传》载“九成研思经学,多有训解,然早与学佛者游”,故而盐官附近的佛寺也就成了他退居之后理想的安居所在。根据于有成《张文忠公祠堂记》中“终于盐官萧寺之寓舍”之说,后人推测张九成应该终老于净居寺,故而葬于寺侧。
后世影响
他以竹之气节自喻,终日诵书考古,以适心为贵。其间多有著述。相传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宝界寺。他住的房间有一扇短窗,每天天微亮时,他就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借着微弱的晨光开始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自张九成及其弟子高中进士之后,海宁学风大盛,开始重视文化教育。《咸淳临安志》称:“盐官邑其穷处,地并海,民逐鱼盐为生,列肆负贩,冠带之俗微矣……儒有张先生九成者,郡人。遭乱避地,实始来居,而以其徒讲学焉。未几,类试有司,居第一,擢进士第。……以儒学[2]成名,显一时,三年之闲,磊落相望,邑人益以知令君不我欺,而学之不可已,信也”。张九成去世,其后裔于盐官状元坊创办张文忠公书院,继续兴办教育。
视频
惠声伯窗前孤桐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精品】二程理学微探,道客巴巴,2014-07-30
- ↑ 儒学的发展历程【资料】,豆丁网,2016-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