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成县古代名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成县古代名刹

中文名;成县古代名刹

地理位置;甘肃陇南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大云寺

成县古代名刹,从今存的有关金石、史料准确记载,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佛教即传入成县。《元一统志》载:"成州大云寺殿后崖壁上有刻字,云:汉永平十二年重修,寺主广昌记。又阁崖上刻字云:梁大同九年。"宋王象之在《舆地碑记目》中云:"大云寺在风凰山上,去州七里,汉建。俗名睡佛寺。即杜子美与赞上人相聚处,赠答有诗。"又称:"《大云寺碑》在凤凰山上……殿崖上刻字云:汉永平十二年。"从以上记载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即波及下辨。并于汉永平十二年创建了凤凰山寺。此寺与当时中国最早的白马寺同时,是陇右境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寺院。唐、宋时,佛教在成州已进人空前的鼎盛时期。当时佛教寺院遍布全县各地,迄至明、清,地方设僧会司于治北兴教寺内,管理教务。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地方名流权柏党徐天祥等人发起,成立佛教协会,刻印《地藏经》、《金刚经》、《药师经》、《华严普贤行愿品》、《朝暮课诵》等典籍百余部。由于佛教一再宣称只要念经拜佛,一心向善,就可以得到人们所面临而得不到的快乐和幸福,因而佛教在成县长兴不衰 。[1]

景区简介

在众多的佛教寺院中,其创建年代较早,香火旺盛,远近闻名,且建筑规模壮丽宏大的,境内大致有以下几处:

大云寺

位于县东南七里凤凰山麓,唐以前以凤凰山名,即凤凰山寺,始建于汉永平十二年(69年),为陇右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佛教寺院。武则天即皇帝位后,因《大云经》中有"女主威伏天下"的宗教预言,遂令天下诸州置大云寺,风凰山寺即于此时易名为大云寺。从寺后峭壁上残存的一排排桩眼,可以断定,最初大云寺雄伟的殿堂楼阁,依整座山体之面,层层迭迭地向上建造,幢幢紧密相连、椽摩栋接的建筑把山体的中下部全面包住。经重修的大云寺殿阁仍依原来方向由东向西作斜长形分布,东侧有一尊卧佛横亘于石龛之中。据传这里最早的卧佛建于唐贞观年间,卧佛头戴绾圆圈小花的发髻,枕以雕花枕头,耳挂绽花耳环,俊美的脸庞准确地表达出释遨牟尼涅盘的坦然神情。卧佛头西足东左侧卧姿势,是对佛经中要求卧佛头北足南右侧卧姿势的逆动,显示了工匠造佛像以山取势的苦心设计。

在紧挨卧佛的崖壁上,有一处唐代墨书题记,高约五十厘米,长约八十厘米,题记凡二十行,二百三十五字,八分书,书体为行草。题记为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成州刺史李叔政所题,记述了当时成州历经战乱和雨涝灾害,城垣残破、民不聊生的惨状及修葺大云寺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升平景象。在卧佛东西两侧的岩壁上,还有三处摩崖石刻,寺内尚存四通残碑。在这些石刻、残碑中,三处摩崖石刻和三通诗碑均为宋代所刻,惟八棱碑为唐代所刻。八棱碑铭文系佛经,凡二十七行,残存六百四十一字,其落款与成州大云寺墨书题记相同,故此八棱碑亦属唐元和间所刻。

从八棱碑落款中"牛方德并盖幢亭子萻于成州凤凰山寺"的记载,可以想见当时大云寺香火极盛的景象。幢,指佛经的经幢。古代在长筒形绸伞上写的佛经叫经幢。当时为保存经幢,由官方在大云寺专门修建了"幢亭子萻",说明大云寺在唐代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佛教禅宗胜地。

龙门寺

位于县西七十里府城。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南朝符秦时期,这里即置龙门戍,龙门镇因此得名。元魏(指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皇帝姓拓跋,至第七代孝文帝承明元年,将拓跋改姓为元,孝文帝名拓跋宏,遂称元宏)时又于其地始建龙门寺,为陇右名刹。据传寺内的古罗汉塑像为唐代雕塑大师杨惠之所塑,唐乾元二年(759年),诗圣杜甫由秦州赴同谷时曾途径此地,写下了忧国伤时的《龙门镇》一诗。大宋开宝二年(969年)重修龙门寺时,在寺门门屏上曾制一匾额,榜书"龙门寺"三字,相传为寇准巡按成州时所书。书体系行书,书法娟秀刚健,潇洒婉柔,是书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清光绪四年(1878年)当地秀才李茂秀曾撰联锲于寺门楹柱上:

龙喷玉泉甘露遍洒三千界,

门设金地祥云普护十八村。

寺壮雄观名地不遗邱令志,

院依故址胜迹忧忆杜公题。

寺内旧有八棱碑一通,上刻佛经,下书大宋开宝三年正月丙寅朔建。正殿佛像上额:法门不二。

龙门寺古时逢会,即有示牌挂出,其一面上书:

告白众人,见牌知情。

每逢盛会,祭祀悦神。

严禁赌博,以防匪人。

卖买贸易,务要会平。

莫哄妪叟,莫欺稚童。

倘有违者,佛在山门。

散会之时,再放回程。

另一面上书:

告白会内,不分街乡。

每年例会,不可轻惶。

所存钱财,一一登帐。

如有亏空,一文作双。

如数赔出,罚在庙堂。

据此可看出,当时的佛寺管理已具相当水平。

泥功山寺

位于县西北五十华里。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纂成的《通志》载:"泥功山在县西,上有旧城基,县境名山也。唐贞元初权置行成州于此山,今址有泥功庙,其神像天成,古怪殊甚。"据今存古碑记载:泥功山"崔巍卓立之势诚有奇而无有偶,周围数百里之遥神应故妙,巩、秦、阶、西礼之属,人皆钦仰,山顶有唐贞元间所建寺院三十二处。"(清赵增寅撰:《重修泥功山云梯岩全寺全观略序》)传说西魏大统年间,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因帝宠悼后,逊居别宫,出家为尼。乙弗氏徙居秦州麦积山石窟时,曾慕名来到泥功山,并赐金银在山顶再建佛阁,重兴寺宇。因乙弗氏临幸的缘故,泥功山又有了泥姑山的雅称。自此,泥功山佛事不断,香火鼎盛,僧尼最多时达五百余人。

唐、宋时,由于成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隆,群众性的朝山进香和游览活动相当盛行,泥功山寺因此声名大振。不少文人学士幸游此山,为之高吟轻唱,留下了翰墨华章。唐乾元二年(759年)诗圣杜甫从秦州南奔赴同谷途中,曾登临此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泥功山》。唐咸通十四年(873年)诗人赵鸿出任成州刺史,曾沿着杜甫的行踪,寻幽探胜,写下了"立石泥翁状,天然诡怪形。未尝私祸福,终不费丹青"的名句。

如今,新修葺的泥功山寺很负气势,所有寺宇因景随形,巧构妙筑,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不失为陇右著名佛教胜地。

普贤殿

位于甘肃省成县西南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嵋峈峰。此峰中擎苍宇,危岩削立,上顶云表,下倚群峰,因奇峰孤耸,直入云际,状似鸡首得名,史称鸡头山,俗称鸡山。世人称其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嵋之美、匡庐之秀,囊括了天下名山之精华。故远自秦汉时起就是帝王将相、名儒显宦、骚人墨客寻幽探胜、吟咏抒怀之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称:"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清乾隆六年编纂的《成县新志》也记载:"史称秦始皇西略,登鸡头山,命宫娥吹箫,使长于扶苏兼蒙恬军。"《成县新志》还称:"汉武帝过回中,登崆峒,至鸡头山,即此。"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狩猎避暑也登临过此山。这些历史文字的记载和民间传说使鸡峰山声名大振,佳誉远播。鸡峰山所以遐迩闻名,还缘于嵋峈峰之传奇。考诸金石遗存,鸡峰山左一峰卓然特立,劈若两地,脉接峨嵋,峙峤峈峄因名。嵋峈其山,峈阜磅礴峻巍,山巅有普贤殿,盖创自唐,踵至宋,明、清益盛。昔时殿宇飞栋凌霄,惊疑天半,仙山琼阁,别是人间。岁圣诞屡示,彩云缭绕於碧空,祥闪烁於崖端,瑞远近七光翘首可见,而观聚者盖以万计,可谓峨嵋第二洞天,历来为甘、陕、川毗连地带佛教禅宗胜地之一,素有"陇上峨嵋"的美誉。

普贤殿在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曾经过三次修葺,仍像设诸佛,以增广之,栋宇翚飞,琼阁壮丽,迥出烟霞之表,显昭仙灵之古迹,为成州之胜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社会各界人士鼎力相助下,募资近三百万元,对普贤殿又进行了保护性修建,峙璇刹于将倾,续金绳于未绝。由是观其外,殿基艮龙发脉,坐出青霄,峻绝不让岱华;左屏右障,秀峰连云,嵯峨岂逊嵩岳。双维万仞,参天如戟,而侔西蜀之剑阁。钟天之灵,萃地之奇,毓水之秀,已得三府之精。观瞻其内,弘绰深严,中供普贤,左奉观音,右尊文殊,次左善财韦驮护法,次右龙女迦蓝护法,莲花生宝座之前,殿内金碧映耀,祥光照於八方,花艳丹唇,瑞彩周於三界。须弥峰顶,时闻钟罄与弦韵争鸣,高吟与低唱盈耳,虽不能与峨嵋之媲美,仍不失为陇右一仙山胜地。

相关视频

这才是成县!

参考资料

  1. 成县四大名刹 ,搜狐 201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