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戛纳国际电影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戛纳国际电影节
 

外文名: 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法 文: Festival De Cannes

创办时间: 1946年

奖项性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

举办地点: 法国戛纳

最高奖项:金棕榈奖

举办地点: 法国戛纳

最高奖项:金棕榈奖

戛纳国际电影节(亦译作坎城国际电影节,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创立于1946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与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为“金棕榈奖”。

戛纳国际电影节在每年五月中旬举办,为期12天左右,其间除影片竞赛外,市场展亦同时进行。

戛纳国际电影节分为“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六个单元。

自开办以来,戛纳国际电影节始终坚持其创立初衷,即推动电影节发展,振兴世界电影行业,为世界电影人提供国际舞台。除了对电影节初衷的坚持,电影节也准备好接收新的概念想法。[1]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电影节在保有其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也一直在进步发展,他们致力于发现电影行业新人并且为电影节创造一个交流与创造的平台。

基本简介

单元设置

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活动分为六个单元:“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特别关注”、“国际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

有两组评审委员分别评审长片和短片,“正式竞赛”部分,由各国电影文化界人士组成,其人选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影评人、配乐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担任主席。非竞赛部分,以提拔新人为主,其中”导演双周”及“一种特别关注”,发掘了不少颇具潜力或业有成就的导演。

主竞赛单元

主竞赛单元是戛纳国际电影节主要的环节,也就是决定“金棕榈奖”归属的颁奖单元,金棕榈奖前身为“金鸭奖”。“金棕榈奖”是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因其奖杯为金制棕榈枝,故称“金棕榈奖”。这是由于戛纳这座法国南部的滨海城市,在金银两色的沙滩上到处种植着高大挺拔的棕榈树。从1946年第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始设置。

导演双周

“导演双周”单元被称为导演专业单元,1968年由法国新浪潮电影主将特吕弗在戛纳创办,以抵制当时正日趋商业化的戛纳国际电影节。1969年革新过后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接纳了“导演双周”,由法国导演协会主办,成为该电影节最纯粹、最具创新及探索精神的一个单元。2002年伍仕贤导演的电影短片《车四十四》成了入选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首部华语短片。[2]

一种特别关注

“一种特别关注”单元诞生于1972年,与主竞赛单元大师云集不同,这个单元旨在介绍国际新晋影人带来的“原创性和不同”的作品。

国际影评人周

“国际影评人周”诞生于1962年,是戛纳国际电影节引入“法国全国评论家协会”的力量后创立的第一个次生单元,被称为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大女儿”。“影评人周”单元设有单独奖项,参加该单元展映和竞赛的影片必须是导演执导的首部或第二部长片或短片,有些类似于其他电影节设立的“处女作奖”。[3]

短片单元/电影基石

“短片单元”是戛纳官方正式竞赛单元之一,“电影基石”则是1998年由主席吉尔·雅各布创立的学生作品单元,只是它们“共用”同一批人组成的评审团。

正式单元

正式竞赛长片【主竞赛单元】(Longs métrages en compétition)

正式观摩长片【非竞赛展映单元】(非竞赛,Longs métrages hors compétition)

一种特别关注单元(Un certain regard),1978年成立

正式竞赛短片(Courts métrages en compétition)

电影基金会(Cinéfondation),1998年成立

短片角落(Short Film Corner),2004年成立

平行单元

国际影评人周单元(La Semaine de la critique),1962年成立

导演双周单元(La Quinzaine des réalisateurs),1969年成立

创办初期

20世纪30年代末,法国有感于当时德国、意大利高涨的法西斯主义气焰,特别是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在1936年大力运作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拍摄当年的柏林奥运,之后便成为1938年的纪录片《奥林匹亚》(Olympia),强势入围1938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还夺下最佳外国影片“墨索里尼奖”;

于是法国公共行政及艺术部长尚·杰伊(Jean Zay)接受菲利普·艾蓝杰(Philippe Erlanger)的建议,决定在戛纳创立新的国际电影节;第一届电影节全名为“国际电影节”(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选择戛纳是因为气候舒适。

1939年6月,路易·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担任第一届“国际电影节”主席,第一届电影节自9月1日进行到9月30日。

1939年8月开始,美国片商米高梅(Metro Goldwyn Mayer)用豪华邮轮载着好莱坞明星如 Tyrone Power、贾利·古柏(Gary Cooper)、Annabella、Norman Shearer、George Raft 来到戛纳办派对、庆宴,一时之间吸引不少影迷驻足。

但是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电影节随即宣布取消;9月3日法国、英国对德国宣战。

二战之后

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外交部、教育部、电影联合会支持下由法国艺术行动协会再办戛纳国际电影节,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届。第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是在戛纳的一家旧赌场举办。后由法国工业部和商业部共同组织。

自1946年第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以来,1948年跟1950年因财政困难停止举办。但是在1949年,电影节在新的大楼“电影节大楼”(Palais des festivals)举办;法国人亦称之为“红地毯大楼”。

1968年5月19日第2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因为受到“五月风暴”的影响被迫中断。 前一天5月18日,评审之一路易·马卢辞职,楚浮克劳德·贝黎(Claude Berri)、尚-盖布里耶·艾比柯寇(Jean-Gabriel Albicocco)、克劳德·勒路许(Claude Lelouche)、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跟让·吕克·戈达尔冲进“电影节大楼”的大厅,坚持要中断影片的放映,目的是要“跟罢工的学生、劳工站在一起”。

正式定名

一直到2002年,电影节才把官方名称定为“戛纳国际电影节”(Festival de Cannes)。

2018年5月,戛纳国际电影节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指定为新设立的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

奖座

作为电影盛典无可争议的标志,最新的金棕榈奖座由卡罗琳-舍费尔(Caroline Scheufele)于1998年在时任电影节主席皮埃尔-维奥(Pierre Viot)的邀请下重新设计。

2014年起,金棕榈奖座便采用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的“公平采矿”认证金原料制作,赋予金棕榈奖座环保的寓意。

2017年,戛国际纳电影节迎来70周年之际,为纪念此盛事,为戛纳制作金棕榈奖座的瑞士珠宝品牌萧邦创作了一座带钻石的奢华版金棕榈奖座。

2017年,全新的金棕榈奖座其上点缀的钻石原料来自经责任珠宝委员会(Responsible Jewellery Council,RJC)认证的供应商,如星尘一般镶嵌在标志性的棕榈叶上,映衬着纤巧精致的叶柄,绽放灼灼光华。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电影圣杯焕发全新华彩,将再次成为所有人的心之所向。

金棕榈的每一英寸都是高级珠宝创作匠心的具现。叶柄末端呈小巧的心形,微风轻拂,轻柔的叶片随之曳动,仿若倏忽间经久定格。棕榈叶由118克经“公平采矿”认证的18K黄金打造而成,置于祖母绿形切割的水晶底座之上。此臻美细节令每一个金棕榈奖座都变得独一无二,因为大自然母亲从未创造过两块完全一样的水晶。五位工匠大师需花费不下40个小时的手工雕琢,方可打造出这座电影节最令人梦寐以求的臻宝杰作「金棕榈奖座」。

奖项设置

官方竞赛单元奖项

1、金棕榈奖(Golden Palm)

“金棕榈奖”前身为“电影节大奖”(Grand Prix du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乃是针对参加“主竞赛单元”的20余部影片评选出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

亚洲首部获得金棕榈作品是1953年日本导演衣笠贞之助前辈的《地狱门》,华语电影唯一一部荣膺金棕榈奖的影片为陈凯歌《霸王别姬》(1993年,与澳大利亚女导演简·坎皮尔执导的《钢琴课》并列)。

2、评委会大奖/评审团大奖(Grand Prix)

仅次于“金棕榈奖”的电影节第二高奖,相当于主竞赛单元影片的“第二名”。与1967年设立,在此之前“评审团特别奖”(Special Jury Prize)是电影界的第二高奖。曾用名“评审团特别大奖”、“评审团大奖”。

3、评委会奖/评审团奖(Prix du Jury)

不同于上述奖项,评委会奖(评委会特别奖)属于非常设奖项,地位类似“xx榜中榜”的传媒推荐奖,颁奖原因往往是个别评委因偏爱而为其争取的特殊表彰。

4、最佳导演、影帝、影后、编剧奖

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演员奖无主角、配角之分;编剧奖无原创、改编剧本之分。

5、短片金棕榈奖(Short Film Palme d'Or)

由“电影基石”单元评审团针对入围“短片单元”的数十部作品评出,这些作品的长度通常都在20分钟以下。

其他单元奖项

1、一种关注大奖(Prix Un Certain Regard)

“一种关注”单元诞生于1972年,与主竞赛单元大师云集不同,这个单元旨在介绍国际新晋影人带来的“原创性和不同”的作品。该单元的最高奖“一种关注大奖”设立于1998年,而自2005年起,法国的“安盟-甘”集团(Groupama-Gan)每年向这一奖项的获奖者提供3万欧元的奖金。

2、电影基石奖(Cinéfondation prizes)

“短片单元”是戛纳官方正式竞赛单元之一,“电影基石”则是1998年由主席吉尔·雅各布创立的学生作品单元,只是它们“共用”同一批人组成的评审团。每年从来自世界各地电影高校的报名的两千多部短片和众片中挑选出参赛作品,旨在发现和提携新的血液。评审团将评出“电影基石”单元的一二三等奖,而获奖者几乎都能保证其之后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能够参展戛纳国际电影节。

3、金摄影机奖(Caméra d'Or)

“金摄影机奖”是针对于戛纳的所有单元包括“主竞赛”、“影评人周”、“导演双周”和“一种关注”单元展出的长片处女作进行评选的奖项,意味着它其实是戛纳的“最佳处女作奖”。

4、影评人协会奖,又称“费比西奖”(FIPRESCI Prizes)

“费比西奖”不属于戛纳国际电影节官方颁出的奖项,而是由“国际影评人协会”(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Presse Cinématographique)主办。该机构193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创立,比戛纳的历史还要悠久,目前拥有世界上50多个国家地区的成员。不仅是戛纳,威尼斯、多伦多和华沙国际电影节上也都常设有“费比西奖”,用来奖励协会眼中最具有进取心的电影作品。

5、国际影评人周奖(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 Prizes)

“影评人周”诞生于1962年,是戛纳国际电影节引入“法国全国评论家协会”的力量后创立的第一个次生单元,被称为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大女儿”。该单元主要展出尚不为人所熟知的世界各地新人导演的第一或者第二部作品,过去的五十年中,从肯·洛奇阿莫多瓦弗朗索瓦·欧容吉尔莫·德尔·托罗弗朗索瓦·欧容安德里亚·阿诺德等人,他们都是从这里开始为世界所认识的。

每年,被邀请参加“影评人周”的资深媒体人、影评人在看完影片后打分,最终通过得分高地决出“大奖”(Grand Prix)获得者。此外,该单元还设有最佳剧本(SACD)和发行支持(ACID)奖。“影评人周”为期10天,比主竞赛单元提前一天结束,因为也是戛纳最早揭晓的奖项。

6、天主教人道奖(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该奖项的特别之处,通常由6名信奉天主教的电影人、媒体人组成的评审团选出,颁发给那些“通过关注人类自身的苦难、失败以及希望来揭示人性神秘的深度同时又拥有艺术价值”的作品。除了戛纳国际电影节之外,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瑞士洛迦洛国际电影节、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以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等也会每年颁发这一奖项。自1978年设立以来,“天主教人道奖”的获奖影片大多来自欧洲国家。

7、同志棕榈大奖,又称“酷儿金棕榈”(Queer Palm)

与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泰迪熊”(Teddy Bear),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同志狮”(Queer Lion)相类似,戛纳国际电影节自2010年起也有了自己专门LGBT同志电影奖项,而它的首届获奖者是由格雷格·阿拉基执导的美国电影《大爆炸》(Kaboom)。该奖项针对电影节期间所有单元展出的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人相关主题的影片,由独立的评审团进行评选。[4]

8、金眼睛奖,即最佳纪录片奖。

9、金马车奖

“金马车奖”是“导演双周”于2002年创设的终身成就奖,由法国导演协会评选,目的是表彰“纯粹的电影天才”,奖项名字来源于法国电影宗师让·雷诺阿的杰作《金马车》。

相关视频

现实题材韩影《寄生虫》中字预告,宋康昊、奉俊昊再联手!

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颁奖礼全程视频【独家中文字幕】

外部連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