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扬子鳄」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扬子鳄(学名:Alligator sinensis)或称作鼍(tuó),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
 
HLY對話 | 貢獻
 
行 1: 行 1:
扬子鳄 (学名:Alligator sinensis )或称作鼍(tuó),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center>''' 扬子鳄'''<br><img src="https://www.reptarium.cz/content/photo_01/Alligator-sinensis-03000003709_0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reptile-database.reptarium.cz/species?genus=Alligator&species=sinensis  圖片來自reptile]</small>
 +
|}
  
国已经把扬子 列为国家 级保护动物 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 种族能够延续下去 ,中 国还在 安徽 、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卵生。
+
'''鼍'''、又称'''揚子鱷'''、''' 华短吻 '''(学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國特有的 種[[鱷魚]],俗稱'''豬婆龍'''、'''鼍龍''' 亦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 鱷魚品種之一 主要分佈在[[長江]] 下游地區及[[太湖]];模式标本产地为[[ 安徽]][[芜湖]]<ref>{{cite journal |last1=Li |first1=Yongmin |last2=Wu |first2=Xiaobing |title=A revised species list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the Anhui Province |journal=Biodiversity Science |date=2019-09-20 |volume=27 |issue=9 |pages=1002 |doi=10.17520/biods.2019036}}</ref>
折叠编辑本段物种学史
 
扬子鳄
 
扬子鳄
 
  
  扬子鳄是一种古老 爬行动物,现存数量稀少,已濒临灭绝。 在古 中生代,它 恐龙一样,曾经称霸地球,后来,随着环境 变化 恐龙等许多爬行动物绝灭了,而扬子鳄和其它一些爬行动物却幸免于难。扬子鳄的故乡 在中 国的长江流域。它的祖先曾经是陆生动物,后来,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迫使扬子鳄学会了 水中生活 本领 所以,它具 水陆两栖动物的特点和广阔的活动天地。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在地球上生活了两亿年,成了生物进化史上的“老寿星”。在扬 鳄身上,至今还能找到早先恐龙等爬行动物 特征,因此,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3]
+
  表皮 中國 代是製造戰鼓 敲擊面 輕型盔甲 原材料 也是現 在中 超市內最常見 食用鱷魚 經常 商家利用揚 表皮冒充非洲鱷魚而去製造皮包
  
  一种现存鳄类中体 、行动最迟钝、性情最温驯的鳄类 它与美国的密西西比鳄是近亲 ,它 近祖所处年代可追溯到距今8千万年前的白垩纪 远祖所处年代则可追溯到2亿年前的三叠纪
+
== 特征 ==
 +
揚子鱷與同屬的[[密河鱷]]相似,但 許多 成年揚子鱷體長很少超過2.1米 一般只有1.5米長。體重約為36公斤。 頭部相對較大 鱗片上具有更多顆粒狀和帶狀紋路
  
 扬子鳄是中 国长江流域特有 爬行动物,有1.5亿 化史,与恐龙属同一时代。
+
 扬子鳄是 所有鱷魚 唯一會[[冬眠]] 種類。<ref>[http://n.cztv.com/news/13055481.html 6000 条扬子鳄 入完全冬眠状态]</ref>
  
  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
== 保育情況 ==
  折叠体型
+
  鱷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被列入[[CITES]]附錄I [[IUCN]]則列爲極危 [[中國]]大約圈養了10,000条以上的揚子鱷 主要 位于安徽宣城市的中國揚子鱷繁殖中心 以及許多動物園裏 野生揚子鱷 數量可能不足200条 其中約有50条為成年揚子鱷 主要在長江中下游 [[江蘇]]、[[浙江]]和[[安徽]]等省 野外种群主要分布于安徽[[ 扬子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f>{{cite journal |last1=Wu |first1=Lusheng |title=Habitat characteristics of wild Chinese alligator (Alligator sinensis) |journal=Biodiversity Science |date=2005 |volume=13 |issue=2 |pages=156 |doi=10.1360/biodiv.040038 |url=https://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CN/10.1360/biodiv.040038 |accessdate=2020-11-23}}</ref>。其威脅主要來自棲息地 破壞
鳄身长1—2m 头部扁平 吻突出,四肢粗短,前肢5指,后肢4趾,趾间有蹼爬行和游泳都很敏捷 尾长而侧扁,粗壮有力 ,在 水里能推动身体前进 又是攻击和自卫的武器 它们 头部相对较大 鳞片上具有更多颗粒状和带状纹路,眼睛呈土色 体重约为36公斤。它们 头部相对较大 鳞片上具有更多颗粒状和带状纹路。 扬子鳄 鳞甲本质上与真皮鳞类似,而形成方式与鸟类羽毛 发生有相似之处 [1]
 
  
折叠器官
+
==中国典籍中的猪婆龙==
  扬子鳄
+
  《[[聊斋志异]]》有说到 “猪婆龙,产于[[西江]] 形似龙而短 能横飞;常 沿[[江岸]]扑食[[鹅]][[鸭]]。或猎得之 ,则 肉于陈、柯 此二姓皆友谅之裔 世食猪婆龙肉 他族不敢 一客自江右来 得一头 絷舟中。一日 泊舟钱墉 缚稍懈 忽跃入江 俄顷 波涛大作 估舟倾沉 ”在神话传说中 龙跟蛇配 蛟(双犄角为龙 单犄角 ), 龙跟蛟配出猪婆龙,龙跟驴配出[[蚮]],龙与猪配出[[猖]] 龙与蜈蚣配出[[飞龙]]
扬子鳄
 
皮肤腺有3种 背腺、泄殖腔麝腺和下颌腺 背腺仅在胚胎或幼鳄背中线左右两侧第2行鳞片下呈对称分布 以后 现不对称的退化 至成体时 呈不对称分布,因此是一种退化器官。泄殖腔麝腺和下颌腺均属全泌腺, 功能与交配和繁殖有关 扬子鳄舌腺有简单的单管腺和复杂的复管泡状腺2种类型 主要分布于舌尖及舌背中线两侧的固有层内 具滑润 物和排泄氯化钠的功能 连续低温孵化将抑制舌腺的发育或阻止舌腺的形成。成年扬子鳄味蕾集中分布于舌中部 而胚胎期 于孵化第48天才开始发生 除舌尖最前部外 其余舌表面都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味蕾 这可能也是一种退化现象 扬子鳄食管上皮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上皮表层细胞由柱状纤毛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 其发生与鸟类有类似之处 扬子鳄胃上皮 在胚胎期曾一度 现过杯状细胞 随之凋亡。胃腺有2类,贲门腺及幽门腺 单管腺(少数也有分枝 ), 胃腺为分枝管状腺 它们均由胚胎时期的胃上皮向固有膜内陷形成
 
  
组织化学研究表 明, 贲门腺和幽门腺主要由粘液细胞组成 但在腺管底部也可能具有壁细胞和主细胞;胃底腺细胞组成与哺乳类相似。相比较哺乳动物,扬子鳄小肠肠壁缺少粘膜肌层,绒毛由固有膜向肠腔突入或由 皮向固有膜内直接凹陷形成 小肠腺主要分布于十二 肠的前段 孵化第52天,小肠绒毛上皮和大肠皱襞上皮中才出现明显的杯状细胞 扬子鳄肝和胰细胞超微结构及其形成方式与鸟类基本一致。扬子鳄呼吸系统中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层含有纤毛细胞、粘液细胞和基细胞3种细胞 而在胚胎期,气管和支气管上皮中只能区分 亮细胞和暗细胞2种 其纤毛细胞和粘液细胞可能是在孵出后形成的 但肺上皮中纤毛细胞在孵化第46天时已明显形成 其肺上皮Ⅰ、Ⅱ两型细胞、喉的组织结构及形成过程 哺乳类较相似。作者对扬子 胚胎外周血液研究发现 血细胞的类型和形态可明显地分为2个时期 孵化第40天之前各型血细胞幼稚细胞所占比例大 而第40天后则幼稚细胞所占比例很小 这与其骨髓在孵化第40天之前形成相符合。扬子 肾脏结构与其它爬行类相似 但其近曲小管和收集管上皮细胞中不 有质膜内褶 远曲小管上皮细胞有少量质膜内褶,这与其淡水生活相吻合
+
[[ 朝]][[田艺蘅]]《留青日札·晏公庙》:“太祖渡江取张士诚 舟将覆 红袍救 上, 之以舟者。问何神 曰晏公也 后猪婆龙攻崩江岸 神复化 老渔翁 示以杀鼉之法 问何人,又曰晏姓也 ”[[徐珂]]《清稗类钞‧动物·鼍》:“[[鼉]], [[ 鱼]]为近属 俗称鼉龙,又曰猪婆龙。长二丈馀 四足 背尾鳞甲 俱似 惟后足仅 半蹼。生於江湖 中国之特产也
  
  折叠生理
+
 小 说《[[西游记]]》第四十三回《[[黑 ]]妖孽擒僧去[[西洋]][[龙 ]]捉鼍回》中 主角小鼍龙便 猪婆龙
扬子鳄的组织结构特点和生理变化规律与生活习性及生活环境相适应。如发达的嗅觉、视觉和听觉与陆上捕食、营巢等行为相适应,特殊的肺 腔结构及味蕾构造又具有适应 生生活的特点,血糖浓度的季节变化与扬 冬眠期、活动期或繁殖期的周期性交替相适应。扬子鳄胚胎学研究对于探讨扬子鳄的系统进化,确认其分类地位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证据。如扬子鳄胚胎早期的胃上皮出现过杯状细胞,说明扬子鳄与较低等的两栖类动物亲缘关系甚远;鳞甲及喉腔的形成方式等又提示我们,扬子鳄与鸟类和哺乳类均有相类似之处;背腺的发生及退化过程进一步证实了扬子鳄与密河鳄具有相当近的亲缘关系,二者具有共同的祖先,但成年密河鳄仍具有两侧对称的背腺,据此推测,扬子鳄比密河鳄可能具有更高层次的分类地位,或者说密河鳄 一种比扬子鳄更为古老的鳄类
 
  
  折叠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
== 考文 獻 ==  
扬子鳄
+
{{reflist}}
扬子鳄
+
[[Category: 380 學總論]]
扬子鳄白天隐居在河岸两旁洞穴中,夜间出外捕食。
 
 
 
扬子鳄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I: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度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有时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可是,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躲避敌害或追捕食物。
 
 
 
扬子鳄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因为它就有很强的耐饥能力,可以渡过漫长的冬眠期,因此扬子鳄可长时间不吃东西。[4]
 
 
 
折叠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扬子鳄
 
扬子鳄
 
 
 
扬子鳄为卵生,到了6月上旬,扬子鳄在水中交配,体内受精。到了7月初左右,雌鳄开始用杂草、枯枝和泥土在合适的地方建筑圆形的巢穴供产卵,每巢约产卵10—30枝之间。卵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母鳄则守护在一旁,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幼鳄9月出壳。具冬眠习性。卵为灰白色,比鸡蛋略大。卵上面覆盖着厚草,此时已是夏季最炎热的季节了,很快,部分巢材和厚草在炎热的阳光照射下腐烂发酵,并散发出热量,鳄卵正是利用这种热量和阳光的热能来进行孵化。在孵化期内母鳄经常来到巢旁守卫,大约两个多月的时间,母鳄在巢边听到仔鳄的叫声后,会马上扒开盖在仔鳄身体上面的覆草等,帮助仔鳄爬出巢穴,并把它们引到水池内。仔鳄体表有桔红色的横纹,色泽非常鲜艳,与成鳄体色有明显的不同。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较难繁殖。在配种良好的环境中和精心饲养的条件下,扬子鳄于1980年产下了中国第一批幼鳄,成为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成功的先例。扬子鳄族群安静舒适地生活在保护区中,繁殖后代。在受到保护的情况下,其种群数量日益壮大。[2]
 
 
 
折叠编辑本段栖息环境
 
扬子鳄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篙的潮湿地带。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扬子鳄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湖泊、水塘和沼泽中。
 
 
 
折叠编辑本段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折叠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扬子鳄
 
扬子鳄
 
安徽宣城建有世界上唯一的扬子鳄保护区——宣城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野生扬子鳄的数量可能不足200条,其中约有40条为成年扬子鳄。
 
 
 
野生扬子鳄原生存在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由于人口稠密且近百年来发展较快,其栖息地不断被开发为耕地鱼塘等农业用地。扬子鳄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野生扬子鳄数量以锐减至不到三百条,生存环境也被压迫至苏皖浙交界的狭小地带。扬子鳄的性情较温顺,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在繁殖期脾气暴躁时才会有攻击倾向,但这种攻击通常并不能对人形成实质性的伤害。
 
 
 
野生扬子鳄的生存环境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在繁殖期,人类活动直接对扬子鳄的产蛋造成影响。人类活动导致其产蛋地不断变迁,人类对其产卵巢窝的破坏也直接导致孵化率的下降。由于扬子鳄栖息地逐渐被辟为农田鱼塘,在农民捕鱼的过程中容易误抓扬子鳄,误抓后不能被及时放归或得不到科学养殖也会导致扬子鳄死亡;农药的使用间接的给扬子鳄的生存带来威胁,往往出现野生扬子鳄误食中毒猎物导致死亡的现象;扬子鳄的活动给农业生产带来破坏也导致了居民对它的捕杀。而民间私自进行的扬子鳄买卖对野生扬子鳄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餐饮业往往造成野生扬子鳄偷猎现象,当地居民透露前几年依旧有人收购扬子鳄。在人口密度较高的扬子鳄栖息地,这种偷猎并不难,很多野生扬子鳄就生活在农田或鱼塘周围,扬子鳄的温顺胆小也给偷猎者带来了可乘之机,借助一些简单的捕鱼工具就能捕猎扬子鳄。这也是野生扬子鳄数量一直在二百到三百条间徘徊波动的原因之一。
 
 
 
虽然已被安徽省林业厅定为鳄鱼的保护地,但当地的村民仍在用这些水塘来灌溉农田、放牛、养鱼、放鸭等。
 
 
 
在这13个指定点中,只有10个曾报道发现过鳄鱼。估计这些地区的鳄鱼总数约有60只。大的种群可由10—11只组成,最多只有一条雌鳄鱼。
 
 
 
只有两个指定地点有扬子鳄繁殖迹象,鳄卵通常都被收拣到安徽省鳄鱼养殖中心去进行孵化。
 
 
 
除指定点外,少数以外的地区也存在着扬子鳄。但这些地区的状况通常比指定点还糟。
 
 
 
估计现今野生扬子鳄总共只有130—150只,而且正以每年4—6%的速度下降。
 
 
 
折叠编辑本段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极危(CR)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级
 
 
 
1972 年中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珍稀动物
 
 
 
1973 年联合国将其列为濒危种和禁运种
 
 
 
折叠编辑本段保护措施
 
在美国布朗克斯动物园人工环境中出生和长大的扬子鳄,被引入崇明东滩野外栖息地后,首次成功繁育出下一代。
 
 
 
2009年7月14日,正在北京出席“第23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的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执行总裁John Robinson表示“这为拯救极度濒危的扬子鳄提供了新的希望”。
 
 
 
该项目是在中国国家林业局和上海市林业局的领导下,由华东师范大学、WCS所属的布朗克斯动物园、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湿地公园、浙江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四家通力合作、共同实施的,香港海洋公园提供了部分经费支持。
 
 
 
引入扬子鳄的计划始于1999年,当时WCS和安徽省林业厅、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在皖南开展了一个野生扬子鳄调查。皖南是中国仅存的野生扬子鳄分布区,但仅仅是扬子鳄曾经的广阔分布区中的一小块地方。调查发现,野生扬子鳄种群数量在不断下降中,现有数量估计不足130只。
 
 
 
在2001年召开了一次扬子鳄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建议将人工繁育扬子鳄引入其栖息地。第一次引入是在2003年,安徽扬子鳄研究繁育中心将3只人工繁育扬子鳄释放到了宣城红星水库,当时那里还有野生扬子鳄分布。
 
 
 
为了提高野外扬子鳄的遗传多样性,WCS从北美引进了12只扬子鳄,其中布朗克斯动物园6只,迪斯尼动物王国和圣奥古斯丁鳄鱼养殖园各3只。在这些扬子鳄中,研究人员们挑选了3只,与浙江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提供的3只扬子鳄一起,于2007年6月,释放到了崇明东滩湿地。释放之前,WCS和上海野生动物园的兽医对它们进行了仔细的健康检查,并为他们安装了无线电追踪装置。
 
 
 
华东师范大学和崇明东滩湿地的监测人员发现,这些引入的扬子鳄成功地进入了冬眠,并且在第二年交配成功,在野外第一次产下16枚卵。
 
 
 
折叠编辑本段生态特性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扬子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973年1981年中美科学工作者联合调查结果为:野生扬子鳄仅存数300—500条。为了拯救扬子鳄,中国政府于1982年在安徽宣城投资兴建了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同时一些学者围绕着扬子鳄的种群分布和数量、栖息地、食性、繁殖、冬眠、洞穴、活动规律等广泛开展研究。陈壁辉和他的同事们对扬子鳄种群数量和分布、扬子鳄的形态学和生态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于1985年出版了专著《扬子鳄》。虽然早在1976年人工孵化扬子鳄就获得成功,但人工饲养幼鳄过程中出现卵黄硬结而导致大量幼鳄死亡的问题(仍未解决)。
 
 
 
陈壁辉等(1989)分析了幼鳄出生后的野外生态条件,测定了幼鳄的能量代谢,计算出幼鳄将体内卵黄全部消化完所需时间后发现,幼鳄孵出后喂食过早是幼鳄卵黄消化困难并形成硬结的原因。据此采取的措施为:一是将幼鳄孵化温度升高至31—32℃,以加速幼鳄卵黄吸收速率;二是推迟喂食时间至幼鳄孵出后18—20天,以使卵黄完全被吸收。同时发现,孵化的前20天,湿度为95%以上,20天后降为90%左右,能提高孵化率,消灭孵化卵出现膨胀现象。
 
 
 
1987年扬子鳄的孵化率达95%以上,而幼鳄的死亡率仅为2.1%(1982年幼鳄死亡率为40%)。扬子鳄蛋壳外粘稠物质对防止卵脱水和外界水分过多地进入卵内,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若粘稠物质遭到破坏,就将降低孵化率。潘继红等(1988)发现,一些幼鳄的死亡是由变形杆菌引起的肝病致死或是由枸橼酸杆菌、假单胞杆菌和变形杆菌合并感染肺而致死的。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的王仁平等在死亡幼鳄的胃肠中发现有大量的线虫。因此,线虫感染可能也是导致幼鳄死亡原因之一。
 
 
 
折叠编辑本段古文
 
早在甲骨 中就有有关鼍的记载。
 
 
 
春秋时代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大雅·灵台》中,也有“鼍鼓蓬蓬”的诗句。意思是说,鼍叫起来像敲鼓一样发出“砰、砰”的声响。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西晋张华的《博物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典籍中,都有有关扬子鳄的记载。
 
 
 
《山海经·中次九经》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黾,多产鼍。
 
 
 
《毛诗·文王灵台》 鼍鼓逢逢。
 
 
 
《礼记·月令》 季秋之月,伐蛟取鼍。
 
 
 
《说文》 鼍,水虫,似蜥蜴,长丈所,从龟单声。
 
 
 
《汲冢周书·王会》 会稽以鼍。(注:其皮可以冠鼓)
 
 
 
折叠编辑本段人工养殖
 
折叠研究实验
 
2003年在安徽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对扬子鳄的吼叫规律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专题研究。在监测中,记录了吼叫日期、吼叫时间、吼叫数和天气情况。扬子鳄在每年的3月开始吼叫,11月停止吼叫,扬子鳄的吼叫数在不同的月份差异极显著,其中6月扬子鳄吼叫最为频繁,其吼叫数占全年的26.0%,繁殖期间(6—9月)扬子鳄吼叫数明显高于非繁殖期,在每天的不同时间扬子鳄的吼叫数呈极显著差异,存在明显的吼叫高峰,白天吼叫多于晚上(U=12.5,P<0.05),天气的变化对吼叫没有影响。分析表明,扬子鳄的吼叫与其繁殖行为关系紧密,吼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异性,同时有保护领域的功能。
 
 
 
2003年4月27日,将经过兽医检查挑选出来的两雌一雄人工养殖的健康成年扬子鳄释放到安徽宣城红星扬子鳄保护点,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测定其释放初期4周内的活动区域,共记录372个位点;还通过白天望远镜观察和夜间灯光计数法观察了它们的活动情况,结果显示:3条扬子鳄经过3—14d后处于不同的稳定区域内,具领域特征,雄性个体的活动区域大于雌性,日活动区域面积的变化也大于雌性,局部环境选择上均趋向靠近岸边并具有茂密植被的区域。
 
 
 
  基于150例不同胎龄的扬子鳄胚胎,将扬子鳄胚胎发育过程分成30个时期。早期胚胎主要以外部形态如体节、体曲程度、脑泡、感觉器官、附肢、鳃弓、颜面部突起、心脏、皮肤等作为分期标准;晚期胚胎主要以器官发育的组织学指标为分期依据。发现在前20个时期中,每个时期的胎龄与密河鳄的很一致,后8个时期的胎龄与密河鳄有差异。分析认为,鳄类晚期胚胎的分期依据应增加器官发育的组织学指标,以便使不同鳄类的胚胎发育有一致的分期标准,为鳄类发育生 学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折叠养殖场建设
 
1979年在宣州夏家度建立扬子鳄养殖场,开展人工饲养繁殖研究,1982年6月建立扬子鳄保护区,1983年在保护区内设立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先后投资170万元,建成小型饲养库塘8座,分年饲养池10个,繁殖区1处,孵化、饲养、越冬系统1座。经过几年试验,基本成功,人工孵化成活率达95.4%,共已殖幼鳄20,000余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扬子鳄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较难繁殖。1980年中国曾繁育出第一幼鳄,成为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成功的先例。浙江长兴县的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集生态、科研、教育等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保护区基地。
 
 
 
保护区建立以来,通过采取就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相结合的措施,使扬子鳄的种群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初步解除了该种濒临灭绝的危险。
 
 
 
折叠日常管理
 
70年代开始了大量的保护工作。1979年在安徽宣城建立了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1980年成立了扬子鳄自然保护区。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使扬子鳄的数量有所上升。1983年的普查,发现野生扬子鳄数量仅有500条。1992年的普查发现,野生扬子鳄的数量增加到900条。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更是取得突出成绩。近几年先后孵出幼鳄7000条,这是十分可喜的,人工繁殖的极大成功,为扬子鳄数量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中国对扬子鳄的保护措施主要基于法定保护和人工圈养。安徽林业厅已成功实施了圈养项目。逾5000条的鳄鱼被人工饲养宣城的安徽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ARCCAR)。
 
 
 
扬子鳄的生理特征使其很耐长途运输,所以在运输途中不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不投饵料,不需要换水,如果天气炎热可适当浇水。可用木箱运输,其中一面安装透气的铁丝网。扬子鳄喜欢独居,在人工养殖状况下,密度应适当,一般每亩池塘放50条左右。若是幼鳄,放养数可提高;若是繁殖用亲鳄则要降低密度。放养过密,会发生争夺打斗伤鳄事故;放养过稀,则不能有效的利用水体。一般放养后,扬子鳄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显得焦躁不安,到处游动,夜晚则更明显,吃食较少,稍有动静便潜伏于水下。经过1周左右便能适应新的环境。
 
 
 
扬子鳄人工养殖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投饵、巡视、防病、捕捉测量。扬子鳄对饵料的要求很低,其食性较广,鱼、肉、动物内脏等均可投喂。还可以在池塘中养殖一些螺、蚌和鱼类,既可利用水体,又可以减少投饵量。尽量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饵料,并且品种切忌单一。刚开始投饵时,扬子鳄不习惯到食台上来,且喜好夜间觅食,可在傍晚将食物投喂到食台附近,逐步过度到食台上。第二天早上检查吃食情况,主要看有无剩余,并作记录。
 
 
 
扬子鳄摄食的时间从5月—9月,其中最旺盛的是在6月—8月,占全年摄食量的80%以上。日投饵量应严格控制,饵料占体重的1%即生长良好。若过度投饵,则会使其肥胖,体内积累大量脂肪块,极易死亡,或者在越冬洞穴中死亡。因为脂肪块在体内压迫生殖腺,同时使其无法正常发育,导致生殖能力下降,过度肥胖的扬子鳄在交配行为中会产生不协调的现象,使拥抱交尾无法正常进行。扬子鳄的生长速度早期较快,特别是在4岁之前,体长和体重都有大幅度增加,以后逐步减慢。扬子鳄的生长特点:0—4龄体长、体重增加幅度较大;4龄以后体长、体重增加缓慢,而体重增加比例高于体长增加比例。
 
 
 
折叠疾病防治
 
人工养殖的扬子鳄由于发生病变而引起死亡的情况通常有以下几种:
 
 
 
饱食胀死多在养殖条件过优、饵料环境较好的条件下发生,解剖发现体腔内积累大块脂肪块,肝、胰、肠、胃都受到压迫。
 
腐皮感染而死发生外伤,如咬、砸伤后,伤口溃烂,逐步扩展,最后不治而死。
 
洞外越冬冻死当寒潮突然来临或洞穴坍塌,鳄鱼找不到洞穴而在户外越冬,抵抗不了严寒而死亡。
 
内部系统发生病变而死在养殖生产中会由于消化、呼吸等各系统中的某些器官病变而导致死亡。
 
在人工养殖过程中还会发现“眼疾”,即鳄鱼怕下水,眼睛分泌出较多浓稠状液体,然后发生肿胀,一般不危及生命,用氯霉素软膏可治愈。在人工饲养管理中,如发现停止摄食、行动迟缓、头伏地不动、腹部鼓胀、口腔充血,则有可能发生病变,应及早隔离治疗。预防病害主要应保持环境卫生、经常消毒池水,拌饵投喂抗菌药物抗病效果更好。
 
 
 
扬子鳄应在每个生长季节进行抽查测量,如养殖数量减少,可单独编号检查数量;如养殖数目较多,则按塘口进行抽查测量。因其牙齿锋利,捕捉时经常发生咬伤,所以要倍加小心,可用长口袋状的捞海套住其头部,将其按在地上测量体长,然后装入袋中称其体重。在日常养殖中,可在食台上沿不同方向标上刻度,待鳄鱼爬上食台摄食时,可大概量出其长度,这种方法适用于养殖数量较多、规格整齐的塘口。
 
 
 
折叠扬子鳄野化
 
据《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介绍,扬子鳄等濒危物种放归自然的工作稳步推进。扬子鳄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全国扬子鳄总数已经达到1万多条。
 
 
 
从2003年6月开始,安徽省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开始扬子鳄野外放归。6次野外放归让36条扬子鳄重返大自然,其中,33条都在宣城郎溪县高井庙林场。
 
 
 
野外放归其实并不那么简单,需要做许多准备。王朝林表示,并不是所有人工繁殖的扬子鳄都可以进行野外放归,“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年轻健壮的扬子鳄,在通过兽医学检查后,再抽取血样进行DNA检测,防止近亲配对。然后,我们还要在每条扬子鳄身上注入电子芯片,作为它的终身身份证。通过 层层遴选的扬子鳄将被投放在野化驯养基地进行野外驯化,提高其野外生存能力”。王朝林说,经过大约一年时间的野外驯化后,工作人员会将这些扬子鳄抓上来, 装上无线电发报机,再投放到野外放归点。野外放归后,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将对它们进行巡护监测,通过接收无线发报机的信号,了解它们的野外生存情况。 “从 2003年第一次野外放归,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有扬子鳄死亡,而且都在产卵,说明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王朝林高兴地说。
 
 
 
郎溪县保护站站长王宏根介绍说,2008年,林场划出52亩地,完全按照扬子鳄习性需求建立了野化区,一共8口池塘,前后共投放了215条扬子 鳄,到目前为止已经产下15窝蛋。2009年开始,又建了一个新野化区,也是8口池塘。2010年6月,保护区又投放240条扬子鳄进行野化。
 
 
 
2008年,野外放归的扬子鳄首次产卵,一共有19枚蛋。那么,这是否表明野外放归已经获得了真正成功呢?对此,王朝林表示,只能算是初步成功,“是否成功有一定的标准,那就是放归的扬子鳄不仅适应了野外环境,而且能定居、产卵,后代还能再长大、再繁衍。等到第一次放归的扬子鳄孙子出生了, 我们就可以说这条扬子鳄真正放归成功了。由于雄性扬子鳄需要7年才成年,雌性则需要9年,所以,最快我们也要到2015年才知道最后的结果”。
 
 
 
折叠编辑本段物种价值
 
折叠生态价值
 
扬子鳄善掘洞为巢,常筑巢于水库堤坝处,常会造成水库泄漏,带来一定的危害,但对于一些板结的土壤则会起到疏松的作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其废弃洞穴常为其它动物所利用。扬子鳄为肉食性种类,处于食物链顶级,对于维持食物链的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扬子鳄以鱼、虾、软体动物及昆虫为食。
 
 
 
折叠研究价值
 
扬子鳄是中生代时期残留下来的古老的爬行动物。据研究,鳄类的骨骼与恐龙类的骨骼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体表都被有排列整齐的鳞甲,说明鳄类与恐龙类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因此,研究扬子鳄对研究恐龙类的起源与演化及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於 2021年1月1日 (五) 21:49 的最新修訂

揚子鱷
圖片來自reptile

、又稱揚子鱷中華短吻鱷(學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俗稱豬婆龍鼉龍,亦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鱷魚品種之一,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及太湖;模式標本產地為安徽蕪湖[1]

牠的表皮在中國古代是製造戰鼓的敲擊面和輕型盔甲的原材料,也是現在中國在超市內最常見的食用鱷魚,經常有商家利用揚子鱷的表皮冒充非洲鱷魚而去製造皮包。

特徵

揚子鱷與同屬的密河鱷相似,但是體型要小許多。成年揚子鱷體長很少超過2.1米,一般只有1.5米長。體重約為36公斤。它們的頭部相對較大,鱗片上具有更多顆粒狀和帶狀紋路。

揚子鱷是所有鱷魚中唯一會冬眠的種類。[2]

保育情況

揚子鱷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列入CITES附錄I,IUCN則列爲極危。中國大約圈養了10,000條以上的揚子鱷,主要在位於安徽宣城市的中國揚子鱷繁殖中心,以及許多動物園裏。野生揚子鱷的數量可能不足200條,其中約有50條為成年揚子鱷。主要在長江中下游的江蘇浙江安徽等省,野外種群主要分布於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其威脅主要來自棲息地的破壞。

中國典籍中的豬婆龍

聊齋志異》有說到:「豬婆龍,產於西江。形似龍而短,能橫飛;常出沿江岸撲食。或獵得之,則貨其肉於陳、柯。此二姓皆友諒之裔,世食豬婆龍肉,他族不敢食也。一客自江右來,得一頭,縶舟中。一日,泊舟錢墉,縛稍懈,忽躍入江。俄頃,波濤大作,估舟傾沉。」在神話傳說中,龍跟蛇配出蛟(雙犄角為龍,單犄角為蛟),龍跟蛟配出豬婆龍,龍跟驢配出,龍與豬配出,龍與蜈蚣配出飛龍

明朝田藝蘅《留青日札·晏公廟》:「太祖渡江取張士誠,舟將覆,紅袍救上,且指之以舟者。問何神,曰晏公也。後豬婆龍攻崩江岸,神復化為老漁翁,示以殺鼉之法。問何人,又曰晏姓也。」徐珂《清稗類鈔‧動物·鼉》:「,與鱷魚為近屬,俗稱鼉龍,又曰豬婆龍。長二丈餘,四足,背尾鱗甲,俱似鱷魚,惟後足僅具半蹼。生於江湖,中國之特產也。」

小說《西遊記》第四十三回《黑水妖孽擒僧去西洋龍子捉鼉回》中的主角小鼉龍便是豬婆龍。

參考文獻

  1. Li, Yongmin; Wu, Xiaobing. A revised species list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the Anhui Province.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9-09-20, 27 (9): 1002. doi:10.17520/biods.2019036. 
  2. 6000多條揚子鱷進入完全冬眠狀態
  3. Wu, Lusheng.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of wild Chinese alligator (Alligator sinensis). Biodiversity Science. 2005, 13 (2): 156 [2020-11-23]. doi:10.1360/biodiv.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