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抽葫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抽葫蘆

來自新浪網的圖片

葫蘆,拉丁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屬葫蘆科、葫蘆屬植物,它是爬藤植物,一年生攀援草本,有軟毛,夏秋開白色花,雌雄同株,葫蘆的藤可達15米長,果子可以從10厘米至一米不等,最重的可達一千克。

葫蘆喜歡溫暖、避風的環境,種植時需要很多地方。幼苗怕凍。新鮮的葫蘆皮嫩綠,果肉白色,果實也被稱為葫蘆,可以在未成熟的時候收割作為蔬菜食用。

葫蘆各栽培類型藤蔓的長短,葉片、花朵的大小,果實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果有棒狀、瓢狀、海豚狀、壺狀等,類型的名稱亦視果形而定。另外古時候人們把葫蘆曬乾,掏空其內,做盛放東西的物件。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抽葫蘆

學名; 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Standl.

別稱; 嘎貝哲布(藏名),葫蘆殼、壺蘆、蒲蘆

二名法; Lagenaria siceraria

族; 南瓜族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五椏果亞綱

目; 葫蘆目

科; 葫蘆科

屬; 葫蘆屬

種; 葫蘆

分布區域; 中國各地栽培。亦廣泛栽培於世界熱帶到溫帶地區。

英文名; Calabash Gourd、Bottle Gourd

植物學史

葫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中國考古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7000年前的葫蘆及種子,是目前世界上關於葫蘆的最早發現。葫蘆在中國古代有許多記載,同時關於其名稱也有多種叫法,「瓠」、「匏」、「壺」、「甘瓠」、「壺盧」、「蒲盧」均指葫蘆。「壺」、「盧」本為兩種盛酒盛飯的器皿,因葫蘆的形狀和用途都與之相似,所以人們便將「壺」、「盧」合成為一詞,作為這種植物的名稱。而「葫蘆」則是俗寫,並不符合原意。不過後來人們約定俗成地寫作「葫蘆」,一直延續。葫蘆可用作容器。估計它來源於非洲,在今天的墨西哥、秘魯和泰國均有數千年的被種植的葫蘆被發現。在埃及葫蘆被作為陪葬品。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葫蘆子也有七千年的歷史了有些學者懷疑在甲骨文中就已經有指葫蘆的字了(卣)。中國最早將葫蘆稱為瓠、匏和壺。在《詩經》、《論語》中均有葫蘆被提到。一個例子是《詩經·豳風·七月》中的「七月食瓜,八月斷壺」。

據考古材料記載,亞洲的中國、泰國,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魯,非洲的埃及,都曾出土過石器時代的葫蘆化石。早在近一萬年前,在我們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經生長着葫蘆植物。據浙江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的考古發現,在7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開始種植葫蘆,而用葫蘆作為盛水的用具則要早於陶器和青銅器。在以後的歲月里,人們對葫蘆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對它的利用也愈來愈廣泛,如用它製成樂器,作為養蟲的器具,甚至用模具套制出多種多樣的高級藝術品——葫蘆器。

「葫蘆」名稱眾說紛紜:一是因為葫蘆有很多品種,這是古人的一種分類方法。如陸佃《碑雅》認為:「長而唐上日瓠,短頸大腹曰匏」、「似匏而圓曰壺」。他的意思是瓠、匏、壺是三種葫蘆的名稱,其區別主要表現在外形上。瓠即用來當菜吃的瓠子,細而長,猶如絲瓜;匏即農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蘆;壺即扁圓葫蘆。但古人的分類並不統一,李時珍解釋匏、壺的含義,正好與陸佃相反,即匏是扁圓葫蘆,壺才是瓢葫蘆。崔豹在《古今注》中則認為瓠、匏、壺盧、瓢等都不是種與種的區別,而是種屬之別。他認為「瓠」是一切葫蘆的總稱,而匏、壺盧、瓢、懸瓠都是瓠,只是外形有差別罷了。二是古人認為葫蘆的性質和用途是不同的,所以名稱也就有所不同。有人認為就其質來說,葫蘆有甘、苦之分,甘者曰「瓠」,又曰「甘瓠」;苦者曰「匏」,又曰「苦匏」《毛詩陸疏廣要》。至於「茶酒瓠」、「藥壺盧」,皆因用途而名之《本草綱目》。三是由於古人用字同音假造成的。葫蘆不但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而且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從《詩經》記載的時代來計算,中國栽培葫蘆也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詩經》之後,記載葫蘆的文獻就更多了。據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統計,提到葫蘆的古書有近百部(篇)。在這些書里,有的寫葫蘆的種植方法,有的寫葫蘆的食用、藥用及日常器用的價值,有的是歌詠葫蘆的詩文,還有大批有關葫蘆的神話傳說故事。

形態特徵

一年生攀援草本;莖、枝具溝紋,被粘質長柔毛,老後漸脫落,變近無毛。

葉柄纖細,長16-20厘米,有和莖枝一樣的毛被,頂端有2腺體;葉片卵狀心形或腎狀卵形,長、寬均10-35厘米,不分裂或3-5裂,具5-7掌狀脈,先端銳尖,邊緣有不規則的齒,基部心形,彎缺開張,半圓形或近圓形,深1-3厘米,寬2-6厘米,兩面均被微柔毛,葉背及脈上較密。卷鬚纖細,初時有微柔毛,後漸脫落,變光滑無毛,上部分2歧。雌雄同株,雌、雄花均單生。

雄花:花梗細,比葉柄稍長,花梗、花萼、花冠均被微柔毛;花萼筒漏斗狀,長約2厘米,裂片披針形,長5毫米;花冠黃色,裂片皺波狀,長3-4厘米,寬2-3厘米,先端微缺而頂端有小尖頭,5脈;雄蕊3,花絲長3-4毫米,花葯長8-10毫米,長圓形,藥室折曲。

雌花花梗比葉柄稍短或近等長;花萼和花冠似雄花;花萼筒長2-3毫米;子房中間縊細,密生粘質長柔毛,花柱粗短,柱頭3,膨大,2裂。

果實初為綠色,後變白色至帶黃色,由於長期栽培,果形變異很大,因不同品種或變種而異,有的呈啞鈴狀,中間縊細,下部和上部膨大,上部大於下部,長數十厘米,有的僅長10厘米(小葫蘆),有的呈扁球形、棒狀或構狀,成熟後果皮變木質。種子白色,倒卵形或三角形,頂端截形或2齒裂,稀圓,長約20毫米。花期夏季,果期秋季。[2]

生長分布

排水良好、土質肥沃的平川及低洼地和有灌溉條件的崗地。忌西瓜等瓜類重迎茬。

中國各地栽培。亦廣泛栽培於世界熱帶到溫帶地區。[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