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挥之不去的油墨香(张元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挥之不去的油墨香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挥之不去的油墨香》中国当代作家张元平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挥之不去的油墨香

学校一学期教学工作,马上就要结束,眼看已经临近全县各科期末统考,刘区长急忙从各学校抽调有刻、印专门特长的老师为学生刻、印试卷,我便是这抽调的其中之一的专门人员。

刻版一般由老师亲自完成,从刻版到印刷全是手工。我们集中到学区统一指定的房间里,将语文、数学、品德、历史、地理等全县统考上面发下来的试卷样卷,分发给负责刻卷的老师手里,

按照统一要求、规定的时间、质量来刻字、印刷出来,那段时间我们被抽调来的老师,像坐禁闭一样,不得单独出门,即使要上厕所,还要指点专门人员陪伴。

一支笔,一块刻板,一张蜡纸,一架油印机,便是制作试卷的全套用具。把刻板平放在桌子上,把蜡纸整整齐齐铺在刻板上,用专用的刻笔照着范本刻写。刻写过程,需百倍小心,稍有粗心大意,就会把蜡纸戳破。一戳破,印出的试卷便会落下一个黑疤点,很是难看,直接影响了效果。

整个工具是蜡纸、钢板、铁针笔、油印机。工序分为刻与印两部分。刻蜡纸绝对是一门技术活儿。蜡纸铺在钢板上,必须要与钢板的斜纹相吻合;用铁针笔的力度要适中,太轻,印出来模糊不清,太重,又容易戳破蜡纸。更主要的是对字的要求很高,平日里练字功夫下了多少,刻在蜡纸上便一目了然。

刻写蜡纸考验着我们这些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也考验着我们的细致和韧性。刻写需一笔一划地进行,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密有致,印出来的字迹美观大方。在刻蜡板的时候必须非常小心,不仅要字写得好看,握力也很有讲究。我们三四个老师集中在一个不大的房间里,经常坐在灯下,很用心的用铁笔在蜡纸上刻制试卷模板,版刻制好后又到专门的房间用滚筒涂抹好油墨印制试卷,往往全学区同一个年级同一个学科一份试卷,少说也在五百份以上,等把这几百份试卷印出来,大家推得满头大汗。

为了及时将试卷刻写出来,经常早晨、晚上加班,中午也不休息,甚至晚上加班熬夜刻板。

蜡纸上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有的时候蜡纸铺在钢板上,用力太小,蜡纸没刻透,油印不清晰,用力过大,蜡纸破了,油印时白纸上黑糊糊的一大片。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捏铁笔的手指往往都会起血泡,即使手指起了血泡,手头的工作不能停,我们只得默默地忍受着疼痛,但不过几天血泡便自然消塌了,随后,右手的食指头也会留下一个硬硬的黑疤。等我们把试卷全部刻好,大家都累得腰酸腿痛、筋疲力尽。稍稍休息一会儿,或者大家一起到外面去透透风,调节一下眼睛的视力,时值冬天,大雪纷飞人们好象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松的那清香,白雪的那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一切都在过滤,一切都在升华,连我的心灵也在净化,变得纯洁而又美好。

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象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还有一丝揭开藏头露尾般的裸露感。雪花形态万千、晶莹透亮,好象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战帆在远航……

天地之间浑然一色,只能看见一片银色,好象整个世界都是用银子来装饰而成的。

那绵绵的白雪装饰着世界,琼枝玉叶,粉装玉砌,皓然一色,真是一派瑞雪丰年的喜人景象。望望学校周围的远山近水,一片银妆锁裹,我们欢呼着、雀跃一般奔向雪地打起雪仗来,呐喊声、欢呼声在校园内的院子上空回旋着、激荡着,院内的几株高大的雪松树枝上积满的蓬松的绒团“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呼呼的北风直灌进我们的领脖子里,不禁使人打着寒颤。大伙儿疯够了、野够了迅速跑到校园走廊上,拍打着身上的积雪,使劲跺着双脚后,便钻出刻印室,用这种手动式的油印机印刷,需要使用印刷油墨。油墨是装在圆柱型的盒子里,用塑料袋封装着,使用前要打开。又稠又黑的油墨,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汽油味。印刷时先将油墨从袋里搅出来放在油墨板上,再用油墨胶滚上下左右推动着,使油墨均匀地付着在油墨板上和胶滚上。蜡纸要夹在印刷网上,等印刷的纸张夹在印刷网下面的纸张夹板上。左手捏着油印网,用力按下后压住,右手握起沾满油墨的胶滚,放在印刷网上,均匀地延印刷网从后向前推动胶滚,一页纸就印刷完成了。然后抬起印刷网,将印好的这页纸翻过去。继续不断地重复着这种机械性的动作,上下翻动印刷网和纸张,一次次推动油墨胶滚,还要用嘴当计数器计数着当前这张蜡纸已印刷了几张。记得我第一次推油印机的滚筒,要么用力过猛,蜡纸渗油过多,印出的字迹又黑又粗,油墨久久不干,要么力度不够,印出的试卷则因油墨过少而字迹不清。

油墨不宜过多,过多则字迹粗浓模糊,也不宜过少,过少就有可能出现印不明的地方。尤其是推动滚筒和翻拉成品时,都需认真细心,否则就可能撕坏蜡纸,导致前功尽弃。可以说每次制作试卷,都是体力与脑力的双重挑战。

手动印刷最关键的是推动油墨胶滚的动作,用力点和力度非常重要,即要力度合适,又要稳定均匀。胶滚推的快了容易劲力小,纸上的字迹会太浅,甚至印不上。胶滚推的慢了容易劲力过重,不但纸上的字迹会过深,蜡纸也极易损坏,直接影响印刷质量。

手动印刷是个力气活,又脏又累。右手一遍遍地推动粘粘的油墨胶筒,左手则一次次地掀起和放下印刷网,一页页地翻动纸张。如果一次印刷的量较多,整个下来腰酸背痛的。记得当时我个子较高,在掀动印刷网和翻动纸张时,手臂的伸张幅度就要大,每次印刷一份试卷后都感觉很累。后来干的时间长了,手臂也慢慢练的有力量了,才感觉不太累,油印东西多了,经验也丰富了当把一张张油墨试卷发到学生手里时,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老式油印机让我有了很多的体会和感受,工作中只要自己用心去学习,去实践,就可以做得很好。这也是一种收获,一种在艰苦的条件下新的能力锻炼。

大山深处的小村子里,淹没在雪景里,炊烟却更加清晰可辨了。有几只狗,黄的黑的白的土狗,在雪地里欢蹦乱跳的打闹嘻戏,偶而回荡在山谷里的犬吠声,摇落了松枝上的积雪。松枝上的积雪一飘落,一只金色的松鼠就欢实地跳了过来,去嗅那无色无味的雪,它以为是什么能吃的,虽然有些失望,但它倒也很悠闲自在。

……

如今很难再见到这种油印试卷了,但它成了时代的印记,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打印机和无纸化办公的普及,油印时代至今还深深地烙在我们久远的记忆之中,唯有那淡淡的墨香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挥之不去。

心灵深处的乡愁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经过春的播种,夏的耕耘,迎来了秋的收获,而真正到了秋天成熟的季节,在我们老家农家的禾场、台阶、屋顶、路边,到处晒的是丰收的粮食,家家户户晒秋忙。目光所及之处,诗一般的金色铺天盖地,如火如荼。晒秋,除了晒粮食,也晒瓜蔬,把这些瓜蔬晒干后,或作为干货收藏,或制成腌菜。相沿成风,相习成俗。

在秋天,遍野的庄稼呈献出自己的果实,那承载着泥土深情和农人喜悦的大豆、玉米、花生、辣椒陆续被收获,田里的斑斓渐渐隐去,而另一道风景在晴空下一一显现:场院里、门前空地,农家屋顶、各种谷实你方晒罢我登场,展示着归仓前最骄人的风采,使人真切听到了大地及万物同太阳之间亘古的呼唤和应答。

房前屋后成了竹晒匾的世界,长长木架托起圆圆的晒匾,春晒茶叶、蕨菜、水笋;夏晒玉米、茄子、豆角;秋晒黄豆、稻谷、辣椒……,形成了一幅幅五色斑斓的水彩画,有原汁原味古村落风貌及民情民风。晒晾农作物使用竹晒簟,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每年的收获季节,房屋间成了晒簟的世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黑色屋顶之间从重叠叠,甚是壮观。

晒秋人家丹水处处闪烁着民俗风情的亮点,这里有一幅缩写版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一公里多路的昔时老街,而今商铺林立,茶坊、酒肆、饭店、洗车、修理,散发着盎然生机。

秋季的丹水沿岸,除了层林尽染,绵延无尽的斑斓美景,还有山里乡亲们收秋晒秋的忙碌身影。这里盛产山柿子,每到秋季,山里一树又一树的柿子红彤彤挂满枝头,乡亲们趁着柿子还没软就采摘下来,开始一年一度的传统手工劳作:去皮,悬挂、晾晒、出霜,做成美味的柿饼。秋季的山果晾晒,已经成为山里人多少年延续下来的传统和习俗。那悬挂晾晒起来的柿子如同一面面橘色的彩墙,壮观夺目。田边地头、街巷院落,乡亲们忙碌的劳作场面令人久久难忘。

你看村头,路边,院落,房顶,屋檐,处处挂满金灿灿、黄橙橙柿子。乡亲们集中处理柿子,削皮,晾晒,场面壮观。在山里嘎啦,满眼都是村民把摘下的柿子挑回家。走近细瞧,红亮的柿子大小均匀,整个个头不是很大。一位大嫂看我踌躇不前,双眼直勾勾的盯着这满担满担的柿子,似乎猜透了我的心思,忙打趣地说:

“你莫看它个头小,但甜度高,晒出的柿饼很筋道,很香甜的哦!”

我听着,随意的点点头。再放眼四望:山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人们把削了皮的柿子悬挂起来,形成一堵彩墙。

深山里,交通不便,房顶成了晾晒最好的场地。壮观的柿子墙映红了丹水,映红了整个土家山寨。

老人们把掉了尾巴的柿子铺在秸秆上晾晒。即使在一起削皮的夫妻俩,一边干活一边唠嗑,其乐融融。

这里,房屋依山而建,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有序地掛在山崖上。虽然平地有限,但是数百年来,村民们用平和的心态与崎岖不平的地形相处,顺应自然,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意间造就了一处处绝无仅有土家山寨的风情画:

圆圆的晒匾里,五彩缤纷的丰收果实组合绘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农俗景观最美的乡村符号。

远看晒匾,近观工坊。顺走廊走进晒工坊……所有墙壁上也掛满了丰收的硕果。辣椒.玉米.腊肉……

我兴致勃勃地走进一处农家大院,这里有房房相通、巷道相连,火炕屋内可以烤红薯、吃柚子、品桔子……这里集乡土、乡情、乡味为一体,夏日乘凉、冬日晒太阳,院内环境优雅,花香鸟语、空气清新、果森木成林、绿树成荫……我感叹到:“真是一个好去处呀!”

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屋外美丽的景色……你看那晒秋大妈们用大自然的馈赠,丰收的劳动果实精心制作着各式美味小吃——干晒土豆果、苕果子……名目太多了,好多我都叫不上名儿来,我用手细数着眼前大大小小的竹匾。“一、二、三……”真是太多了,我怎么都数不过来。

眼前的一切,使我眼花缭乱,不禁使我想起了久远的过去。在我的老家,大集体时,稻谷和包谷是晒秋的主角。早晨,把禾场上晒过几天,一堆堆像金字塔的稻谷,用“刨板”拉开,然后用档耙摊匀。刨板比较大,二人操作,一人掌握着刨板的把手,另一人在前面拉。刨板和档耙也用于收拢稻谷,聚集成堆。中午,太阳火辣,晒的稻谷要勤翻动,夕阳西下,趁天色还没有下雾露前,把稻谷归堆扬场后,再用风车分出瘪粒,一筐筐地搬进仓。

秋天里,玉米脱下绿色的外衣,换上了一件黄马褂,正等待着人们来验收。我清楚的记得那年学校放农忙假,我回到家里随母亲去生产队收玉米,虽说那天赶上多云的天气,可中午时分,阳光照射在身上仍然是灼热难耐。在地里掰棒子的时候,头上的汗水顺着眉毛不断地往下滴,身上的衬衣也被汗水浸透。翻开玉米秸时,潮湿的土地上,像蜈蚣似的草鞋底、肉色的潮虫子、俗称为花大姐的七星瓢虫、发白的软体玉米虫以及叫不上名来的黄色毛虫,在我眼前乱飞乱窜,令人心烦。被钻进领口和袖口的花大姐或者肉虫咬上一口,有一种惊心的疼痛,烦躁而又紧张。潮湿腐烂的玉米缨和玉米皮,粘在手上,贴到皮肤上,有种痒痒的感觉。手指头随时还有被玉米叶和玉米茬划破的可能。所有的这些都是不能顾及的。

这就是那时晒秋给我的一种体验、一种锻炼,那时的晒秋,晒出是庄稼人丰收的喜悦;晒秋,是乡村一道亮丽风景。晒秋那些充满欢笑的往事,永远是我心灵深处的一抹乡愁。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只有适应了这种环境,克服了这些不利因素,才能把收获的任务顺利完成。这与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同出一理,人生也是如此,只有经过辛勤的付出才会有成功的收获。

那远去的金樱子

在我家乡丹水儿时向阳坡的“大石板”、“椿天炮”的坡地、田埂、松树林或者灌木丛,随处都可见到金樱子蓬勃蔓生的影子。

那是它们安营扎寨的地方。每至深秋,还未经霜的叶子将落未落,漫山遍野,一片红黄浅绿,色彩斑斓。顺小路往斜坡上走,没多久你就会遇上一蓬,带刺的枝蔓上挂满了黯红的果实,正欢欢喜喜地站在路边望着你呢。

子,常绿攀援灌木,高可达5米;小枝粗壮,散生扁弯皮刺,无毛,幼时被腺毛,老时逐渐脱落减少。小叶革质,通常3,稀5,连叶柄长5-10厘米;小叶片椭圆状卵形、倒卵形或披针状卵形,长2-6厘米,宽1.2-3.5厘米,先端急尖或圆钝,稀尾状渐尖,边缘有锐锯齿,上面亮绿色,无毛,下面黄绿色,幼时沿中肋有腺毛,老时逐渐脱落无毛;小叶柄和叶轴有皮刺和腺毛;托叶离生或基部与叶柄合生,披针形,边缘有细齿,齿尖有腺体,早落。花单生于叶腋,直径5-7厘米;花梗长1.8-2.5厘米,偶有3厘米者,花梗和萼筒密被腺毛,随果实成长变为针刺;萼片卵状披针形,先端呈叶状,边缘羽状浅裂或全缘,常有刺毛和腺毛,内面密被柔毛,比花瓣稍短;花瓣白色,宽倒卵形,先端微凹;雄蕊多数;心皮多数,花柱离生,有毛,比雄蕊短很多。果梨形、倒卵形,稀近球形,紫褐色,外面密被刺毛,果梗长约3厘米,萼片宿存。花期4-6月,果期7-11月。

虽然还是儿时与它谋过面,直到现在我仍是喜欢它这个诗意的名字,金樱子。后来长大后听别人粉白时讲到了这“金樱子”名字的来历:

早些年,有兄弟三人都成家立业了,兄弟妯娌之间倒也和睦团结。美中不足的是,兄弟三人中,老大老二虽然娶了妻却没生子,只有老三生了一个儿子。那个时代的人,把传宗接代看作是人生大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一家三房个个都把老三的儿子当成掌上明珠。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掌上明珠在全家人的呵护之下也长大成人了。他长得还不错,四方大脸,浓眉大眼,憨憨实实的一个小伙子。老哥仨急着给孩子说媳妇了。可是媒人请了一个又一个,谁也说不成这门亲。原来左邻右舍都知道,小伙子虽然样样都好,句就是有个见不得人的病:尿炕。谁家姑娘都不愿意嫁个尿炕的丈夫。

老哥仨商量了半天,别无他法,先给孩子治病吧。全家人到处寻药问医,郎中请了一个又一个,药吃了一剂又一剂,却总不见效。全家人天天唉声叹气地愁死了。

这一天,有个身上背着药葫芦的老人来到他们家找水喝。老人年纪已经很大了,背上背的药葫芦头上还拴着一缕金黄的缨子。他喝完了水,道了声谢,转身要走了。

可老人看见这一大家人个个唉声叹气、愁眉苦脸的样子,就主动问道:“老兄弟家中可有什么为难事儿?”大家看见老人身背药葫芦,就说:“实不相瞒,我家的孩子十七八了,可尿炕的毛病总是治不好。你老可有什么好药可以治吗?”老人说:“眼下我葫芦里没有这种药。不过,我认识一种药是专治尿炕病的。不过,这种药得到有瘴气的地方去找、去挖,毒气熏人呵。”老哥仨一听,都跪下了,恳求老人说:“请你行行好。辛苦跑一趟吧。我们全家就守着这根独苗,他要成不了亲,我们全家就断了后了。”老人叹了口气:“我也没儿子,知道没后人的辛苦,再说,治病救人本是我的宗旨。我就跑一趟吧。”说完,背着药葫芦就走了。

十天半个月过去了,老人没回来;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老人还没回来;全家人天天在等,一直等到九九八十一天,这天晚上天都黑下来了,老人才一步一拖地来到老哥仨的家门口。

大家一看,大吃一惊,只见老人面色苍白、全身浮肿,路都走不动了。老哥仨急忙把老人扶进屋里坐下,倒碗水给老人喝了。老人这才缓过一口气来,说:“我中了瘴气的毒啦!”大家急问:“有什么药可解吗?”老人摇了摇头说:“没有药可解啦。”说着从背上解下药葫芦,从中倒出一种小粒粒的药来,说:“这药准能治好你们孩子的病。”说完倒下就死了。

老哥仨都难过得痛哭起来,就像是自己的一位长辈去世了一样。全家人用厚礼把挖药老人埋葬了。

办完了丧事之后,全家记起老人千辛万苦找来的药。赶紧拿给孩子服了。孩子说:药味并不苦,还带点甜味呢。连服了几次,病就好了。不久,就娶上了媳妇。过了一年,老哥仨就抱上了白胖胖的大孙子。

为了纪念这个舍己为人的挖药老人,他们就把老人挖来的药取名叫“金缨”。那是因为老人始终没留名也没留姓,只记得他背的药葫芦上系着一缕金黄的缨子。叫来叫去,就把“金缨”叫成了“金缨子”。以后,凡尿炕或尿频,吃金缨子准保药到病除。

就这么一代代地流传下来,故事也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了。

据《明医指掌》药书中记载的金樱子膏:治梦遗,精不固:金樱子十斤,剖开去子毛,于木臼内杵碎。水二升,煎成膏子服。

《寿亲养老新书》中还有记载,治脾泄下利,止小便利,涩精气:金樱子经霜后以竹夹子摘取,擘为两爿,去其子,以水淘洗过,烂捣,入大锅以水煎,不得绝火,煎约水耗半,取出澄滤过,仍重煎似稀饧。每服取一匙,用暖酒一盏,调服。

《泉州本草》中说,治久虚泄泻下痢:金樱子(去外刺和内瓤)30g,党参9g。水煎服。

只是,小时候并不知道它有这些用处,只当它是一种野果。深秋在野地里寻猪草、放牛或者打柴,老远就被它的浓香吸着。于是,小心翼翼的,一粒粒将它们摘下来,放石板上,用鞋底来回使劲地搓,把果皮上那层细密的小刺搓掉,然后拿起来在衣服上擦几下,咬开,去籽,除一丝浅浅的涩,吃起来满口香甜。许是满身带刺的缘故,松鼠就很少光顾它们,于是,往山野里钻去,随处就可遇上,这里一蓬,那里一簇,深秋的阳光下,那挂满枝蔓上的黯红的果子,因为麻烦,我们小孩子很少动它们,只有随母亲一起行走在山路上,她会用两只竹片制成钳子,带上手套,提着篮子,走到山里去,一粒一粒将它们摘来,回家晾干后拿到市场上去,换回些自家孩子学习用的本子铅笔橡皮,或者一些针头线脑什么的。反正深秋里农闲,地里没什么活,她们可以把采摘金樱子当作一件正儿八经的事,认认真真地做。而小孩子则不行,母亲们多半是怕孩子的衣服被刺挂破了,到头来得不偿失。

金樱子不仅满含柠檬酸、苹果酸、维生素C 、皂甙和丰富的糖类,而且《洪氏集验方》还说它有“固肾涩精,芡实补脾止带”的作用,可用于肾虚或脾肾两虚,遗精,白浊,妇女带下等。金樱子还可以酿酒,据传将一粒粒将熟透的金樱子采回来,去刺晾干,然后把它们装进精心缝制的纱布口袋里,放在自家酿造的米酒里浸泡,一个月之后,一坛浓香的金樱子酒便可开封了,自然,这样的酒也只用来招待贵客,一般客人是享受不到的。

遗憾的是,现在你再回丹水老家,在原先熟悉的“大石板”、“椿天炮”沿途,无论你怎么用心去寻找,都难寻到曾经熟识的“金樱子”的身影。但是,儿时的印象瞬间便在我的脑海中萦绕,在我眼前浮现:

暮春的山野,布谷声声。不管是日丽风和,还是春寒料峭,它都白白嫩嫩、颤颤悠悠地开着,在柔软的风中,与杜鹃的嫣红、桃花的浅粉、梨花的银雪、菜花的金黄……绮丽地装饰故乡的山野,远远看去,心里莫明的喜欢……

美丽斑斓的五月, 在溪畔、路旁、岩上, 到处都有你婀娜的身姿. 你没有杜鹃般的灿烂, 却有种清雅的秀气, 在款款的清风中, 有你白云般芬芳的花语。[1]

作者简介

张元平(笔名:丹水情韵),男,土家族宜昌,市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