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敦煌汉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敦煌汉简

书名;中国简牍书法系列甘肃敦煌汉简

作者:胡之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

出版时间: 2008-6-1

敦煌汉简是中国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市和酒泉市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统称敦煌汉简。时代约自西汉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纪)至东汉中期(公元1世纪),其中以西汉中、晚期及东汉早期简居多。

序言介绍

甘肃西部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关塞遗址中自二十世纪初至九十年代共发掘出九批汉简,计25000余枚。因以汉代敦煌郡范围内发现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故称为"敦煌汉简"。

历次发现

其内容包括:

(一)1907年,斯坦因在第二次探险在敦煌以北汉代烽燧遗址里,获得简牍708枚。详见斯坦因著《西域考古记》

(二)1915年,斯坦因第三次探险在敦煌汉代烽隧遗址中获得84枚简牍、在安西、酒泉两县境内获105枚。详见斯坦因著《亚洲腹地考古记》

(三)1920年,周炳南在敦煌小方盘古城附近掘得17枚简牍。原简现藏敦煌研究院。

(四)1944年春,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古城附近掘得汉简49枚。详见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原简现藏台北中央图书馆。

(五)1977年8月,嘉峪关市文物保管所在今玉门市汉代烽隧遗址中获得简牍91枚。原简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六)1979年6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和敦煌县文化馆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以西十一公里的马圈湾发现一座斯坦因当年考察时被遗漏的汉代烽燧遗址,新编号为DZ1,出土简牍1207枚。原简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七)1981年3月,敦煌县博物馆在敦煌西北五十七公里党河乡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中来获简牍76枚。原简藏今敦煌市博物馆

(八)1986年至1988年,敦煌市博物馆获得木简137枚。原简藏敦煌市博物馆。

(九)1990年至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市东六十一公里汉代效谷县悬泉置遗址发掘出土2万余枚汉简。上述敦煌汉简中最早纪年为西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最晚为东汉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其内容多与汉代敦煌、酒泉二郡的屯戍活动有关,如官府文件、通缉令、诉讼文书、戍卒的名籍、廪食簿、守御兵器簿以及边塞吏卒的私人书信,交易、借贷的契券,还有儒家典籍《易》、《力牧》等古佚书残简,是研究河西疏勒河流域的汉代屯戍情况乃至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西交通和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描述

汉简的形制

敦煌汉简的形制大致与居延汉简同,主要有简、牍、觚、楬、封检等。敦煌汉简中官、私文书居多。官文书有诏书律令、司法文书、品约、符、传、例行公文及各式簿籍,私文书有买卖契约、书信等。诏书以玉门花海出土的遗诏字数最多,全文凡 133字,抄在一件木觚上(同一件木觚还有其他简文79字),内容完整,未见于史籍。律令有捕律、"击匈奴降者令"等。捕律涉及对放弃亭守、投降、杀降者的处分,"击匈奴降者令"涉及斩首捕虏论功拜爵赐金钱的具体规定。司法文书如"言律曰畜产相贼杀,参分赏,和。令少仲出钱三千及死马骨肉付循请平"。引用适用法律并明确论决结果。品约有守御器品和烽火品约。守御器品是关于配置防御器具品种、数量的规定,今见如 "郡、都尉、候障、亭燧守御器品"。烽火品约是关于燔举烽火信号的具体规定,今见如"敦煌郡烽火品约"等。例行公文包含下行、平行、上行公文,今见如"十二月癸丑大煎都候丞罢军别治富昌燧,谓部士吏写移书到,实籍吏出入关人畜车兵器物如官书,会正月三日,须集移官各三通,毋忽如律令"。为下行公文。例行公文有特定的体式。常见簿籍有吏卒名籍、出入关致籍、兵簿、守御器簿、廪食簿、日迹簿等。官文书中还有文书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封检题署、邮递记录等。这些文书有许多在当时无疑已转化为档案[1]

涉及内容

敦煌汉简中还有 《苍颉篇》、《急就篇》、《力牧》、《九九术》、历谱、医药方及有关相善剑刀、相马的书。历谱中保存较好的有元康三年(公元前63)和神爵三年(公元前59)历谱。

敦煌汉简的内容多与屯戍有关。近代学者王国维曾根据简文的记载恢复当时的烽燧系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年出土的汉简又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敦煌酥油土简文 "四月戊午敦煌中部都尉过伦谓平望、破胡、吞胡、万岁候官写重案候官亭燧"。表明了敦煌中部都尉下属四个候官的名称和系列。敦煌马圈湾简文"玉门部士吏五人、候长七人、候史八人、燧长廿九人、候令史三人"。提供了玉门候官掾属的称谓与人数;关于出入关门的简文为探讨玉门关的地理位置提供了新的线索;另有许多简文记载了当时与西域的往来,所见国名有"车师"、"焉耆"、"乌孙"、"尉犁"、"鄯善"、"卑陆"等。敦煌汉简的内容也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契约简"元平元年七月庚子禽寇卒冯时卖橐络六枚杨卿所,约至八月十日与时小麦七石六斗,过月十五日,以日斗计,盖卿任"。反映了当时的借贷关系

相关学术研究

第1批敦煌汉简出土后,E.E.沙畹(1865~1918)于1913年发表了释文和图版;第2批敦煌汉简则迟至1953年才全部发表。1914年罗振玉和王国维出版《流沙坠简》,其中收录1907年敦煌新出汉简588 枚,详加考释,奠定了汉简研究的基础。王国维在敦煌汉简研究中的某些论点和方法,一直影响到后来对居延汉简的研究。他十分注意把汉简的内容与敦煌汉代烽燧遗址的情况联系起来,力图恢复汉代烽燧的排列和组织。由于敦煌汉简的发现,引起了玉门关关址位置问题的讨论,这个讨论继续了半个世纪,至今仍未得出公认的结论,尚有待于考古发现的证实。

相关图书

《中国简牍书法系列》反映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在秦至两汉魏晋这个大变革时期的生动面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中国文字和书法的衍变脉络和发展线索。该套丛书为8开全彩版印刷,每页均附释文。

相关视频

顾柯红草书教学系列之四——临摹《敦煌汉简》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