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斑羚
学 名 : Naemorhedus goral是细小、毛发粗糙及圆角的斑羚属。
分布地理 : 在喜玛拉雅山及兴都库什山脉的森林,尚见于尼泊尔、印度、缅甸以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 介乎海拔1000-4000米。
中国分布 : 于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及西南诸省区。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羊亚科 Caprinae
属: 鬣羚属 Naemorhedus
种: 斑羚 N. goral
形态特征
斑羚长95-130厘米,重35-42公斤。
它们是灰色或灰褐色的,脚呈黄褐色,喉咙较为淡色,沿脊骨有一道深色斑纹。雄羚颈上有短的鬃毛。雄羚及雌羚的角都是向后弯曲的,可长达18厘米。[1]
毛色
斑羚体毛丰厚,冬季绒毛甚发达。体毛一般为棕褐色,个体间有些差异,有的为深灰色,有的为棕褐色,整个身体的底绒均为灰色。背部具不太长的鬃毛,在背中央自枕部、颈部一直到尾有一条黑褐色带。额部、领部及喉部棕黑色,颊部及耳背面棕灰色,耳内白色,耳尖棕黑色。尾基近灰棕色,尾端部及长尾毛呈棕黑色。四肢的毛较长,腿毛可达蹄上。
头骨
斑羚头骨较窄而高,脑颅在顶骨处向下发展,使整个头骨后部向下弯。额骨与枕骨间形成一近直角的角度。双角在额骨后部两侧向后上方伸出,在骨角的外面套生有由表皮形成的角质角。鼻骨不十分长,呈三角形,前端锐尖,后角嵌入额骨。泪骨为上下窄、前后宽的长方形,其前上角与鼻骨的三角形顶角相接。上颌骨侧面观也似一上为顶角的三角形,其顶角与鼻骨顶角接近。前颌骨较短,其上端背缘与鼻骨相隔很远。腭骨腹面中央骨缝处,尤其是后部有明显的向腹面凸出的纵同嵴突。
牙齿
斑羚的齿式为:0.0.3.3./3.1.3.3.=32。上颌无门齿和犬齿。第1前臼齿较小,其馀2枚前臼齿稍大,齿面由两个纵向的月牙形齿突组成。臼齿大于前臼齿,齿面由2对月牙形齿突组成,最后1枚臼齿后缘具1纵棱。除第1枚前臼齿外,各颊齿在唇面由月牙形齿突的尖角处向外突形成齿侧面的纵棱十分明显,因而在第2、3前臼齿后缘各具1纵棱;臼齿因具2对月牙形齿突,故除前后各具1纵棱外,在齿中部两月牙齿突交接处另具1纵棱。下颌的3对门齿、1对犬齿均集中于下颁前端。犬齿紧贴门齿且形状相似。犬齿与前臼齿之间具较大的间隙,其长度相当于下颊齿列长的一半。第l前臼齿小,齿面具l纵向棱,其馀颊齿相似,惟最后一枚臼齿后端突起棱发达,呈一小叶状。
生态
斑羚的寿命约14-15年。
每胎约产一子,妊娠期为170-218天。幼羚7-8个月大就会断奶,3岁就达至性成熟。
斑羚的群族约有4-12头,有时会一对的生活,较年老的雄羚则有时会独居的。
它们是暮晨活动的,在早上或晚上最为活跃。吃过早餐后,它们会喝水及整日在岩边休息。它们吃叶子及植物的其他柔软部份,如草。
斑羚非常灵活及奔跑得很快,其毛色可以成为一种伪装。它们若受到威胁时,会发出嘶嘶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们列为近危。
繁殖能力极强
繁殖能力极强的斑羚们,名副其实的群体动物,他们天生喜爱攀爬,喜爱挑战自我的斑羚们,具备极强的跳跃能力。
故事中,一群斑羚们被逼迫到了伤心崖边上,这时的跳跃优势却不是优势了,短短六米的两段崖的距离,隔断了多少斑羚的生命呢。为了斑羚不灭绝,许多年老的斑羚主动自我牺牲,成为年轻斑羚们的"垫脚石",看到这,我的内心已经不是毫无波澜了,该是什么样的境界才让斑羚们毫无怨言的赴死。我想,这也是一种爱吧,或多或少,它们爱这个群体,爱著那些还年轻生命力还旺盛的群体。从容的走向死亡,没有任何的犹豫。还有那一只领头山羊,等全部的山羊都过去了,独自一人接受枪林弹雨的洗礼。
冥冥之中,是它们群体之间互相牺牲的精神牵引著山羊们。[2]
视频
一个斑羚家族的故事(加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