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旧礼仪派

旧礼仪派(俄语:Старообрядчество),或称“旧教徒派”、“旧信徒派”、正教会官方称之为“分裂派”,是俄罗斯东正教的一个异端分支。1666年正式从俄罗斯正教会分裂出去。起因是东正教大牧首尼孔在1652-1666年的宗教改革。

目录

简介

1653年起,大牧首尼孔在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沙皇的支持下,开始根据希腊东正教现行版本修改俄罗斯礼拜书的程序,改变了一些仪式。如以三根手指替代中指微弯的两指十字圣号,赞美诗“哈利路亚”要复诵三次,替代传统的两次,将祈祷时的跪拜改为鞠躬礼,教堂礼仪行列行进方向要自西向东(朝着太阳)而不是自东向西(顺着太阳升降方向)等等。

1666年至1667年的泛东正教理事会后,会议结论诅咒旧信仰的捍卫者为异端并对他们作出相关惩罚的决定。

旧信徒派很快分裂成不同的教派,主要是圣徒派和旧礼仪派。受到分离教派理论家布道礼拜的吸引,许多波萨德的居民,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哥萨克人逃到了俄罗斯北部和茂密的森林中的和俄罗斯南部边境伏尔加河沿岸地区、西伯利亚,甚至远至国外,在那里他们将组织自己的村社。这是拒绝接受俄罗斯正教新的礼拜仪式的普通俄罗斯人民大规模出亡外移。

有些旧信徒教派的支持者参加了斯捷潘·拉辛在1670年至1671年叛乱,但这次起义不被视为一个旧信徒叛乱,而且斯捷潘·拉辛他自己有强烈反对教会的观点。旧信徒教派的支持者在1682年莫斯科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旧信徒教派成员往西部迁移,寻求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宗教宽容政策庇护,允许他们自由地实践他们的信仰。

由于宗教改革与中央集权化相表里,传统贵族(波雅尔)反抗沙皇特辖制与军功贵族(作为中央集权支柱的官僚化贵族),因而很多波雅尔同情旧教,许多波雅尔“叛乱”与同情波雅尔的宫廷事变,例如彼得大帝时的近卫军“叛变”、皇太子被杀都有旧教背景。由于俄国的农奴化过程也是这一时期同步进行的,许多不愿为奴的逃亡农民都是旧教徒,俄国这一时期集中发生的三次“农民战争”,包括著名的普加乔夫、斯捷潘·拉辛等实际上都是旧教徒分裂运动的另一形式。大规模镇压导致旧教徒四处流亡,因此当时俄国的“盲流”与抓捕“盲流”的“禁止流浪法”也有宗教冲突背景。许多旧教徒逃亡后无法务农,只能到处做买卖糊口,由此导致后来俄国工商业者中旧教徒比例高达65%,旧教因此被一些学者看成“商人的信仰”,也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反对派商人”。但是分裂派运动影响最大的是形成了一个以信仰为生命,而且常常是有些“偏执”地与官方意识形态及官方权力对着干的思想者群体,即“知识分子”(西欧的知识分子的词源于俄语)。普列汉诺夫称分裂派运动为“向后看的反专制运动”,它以“教权主义”和宗教民主为其出发点。“俄国的宗教运动虽不完善、也不正确、比较狭隘,但却是一种特殊的人民自我教育机制”。赫尔岑也说,“向后看就是向前进”。

白海中的索洛韦茨基群岛索洛韦茨基修道院正是分裂教派的“圣地”,“北方崇拜”的象征和众多旧教殉难者的下葬处。当地原属于诺夫哥罗德贵族共和国的边疆,共和国遗民逃到此处,以旧教信仰为精神支柱,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他们的“精神自由”。过去经商积累的财富和经济独立使修道院成为经济重镇,控制了从摩尔曼斯克到卡累利阿的整个北方沿海地区,靠几大盐场、贸易、捐献、领地收入而豪富。拉辛起义失败后许多人也逃到这里。在宗教改革高潮中,1668年起修道院在沙皇军队的围攻下坚持了8年,最后因叛徒出卖了经由烤房的暗道,修道院才被攻破。此后这里成为沙皇当局流放各种异端人士和“危险分子”的地方,旧教分子、秘密协会成员、十二月党人乃至普希金的舅舅都曾流放此地。但流放犯仍然实行自治。

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当俄罗斯东正教的改革已经很明显是不可能逆转的,分离教派运动最激进的元素逐步的衰退了。1730年俄国颁布法令规定旧教徒的财产没收,本人发作“划桨手”苦役;追捕旧教逃亡者,对旧教徒的工商业实行重罚;1735年又规定禁止流亡海外的旧教徒回国。尽管在叶卡捷琳娜大帝统治期间,已逃亡国外的分离教派信徒返回祖国是受鼓励的,但是在1905年以前,分离教派在俄罗斯一直是非法的。

圣经

基督教的《圣经》又名《新旧约全书》,由《旧约[1]》《新约》组成。《旧约》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来文(含亚兰文)写成,由犹太教教士依据犹太教的教义编纂而成,囊括了犹太及邻近民族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人文历史资料。《新约》一共27卷。《旧约全书》即犹太教的圣经,是基督教承自犹太教的,但《旧约全书》和《希伯来圣经》有所差异,书目的顺序也不同[2]

视频

旧礼仪派 相关视频

真假基督教——宗教界知名人士揭批邪教系列专题片
十分钟了解五大宗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