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君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此條目或章節內容可能是從某個來源處复制粘贴而来, (2019年12月5日) |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12月5日) |
易君左(1898年—1972年),汉寿县人,字家钺。易君左從小就有「龍陽才子」美稱。北京大学文学士、日本早稻田大学硕士。家学渊源,才高资绝,文、诗、书、画无不精工,被称为“三湘才子”。易家三代文武兼资,簪缨相续。易君左少年时就显露出珠玑满腹、锦绣盈肠的才华,上世纪30年代便以散文集《闲话扬州》闻名于世。他一生著书60余部,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艺术上多精美之作,香港文学研究社将他与周作人、林语堂、李广田等名家并列,台湾当代学者称他为“中国现代游记写作第一名家”。其作品拥有千万港台和海外华人读者,在东南亚亦享有盛名,不少篇什选进台湾中学国文教材。其书画均臻上乘,1944年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过书画展。实是中国传统文人中儒家入世、精忠报国的践行者。[1]
人物简介
易君左,名家钺,笔名康陶父、意园,号三湘词人。今汉寿县城关镇人,祖孙三代文武兼备,簪缨相续,祖父易佩绅,官至布政使,是清咸丰同治年间有名的儒将。父易顺鼎诗才横溢,睥睨一世,与樊增祥齐名,为清末民初两大诗人。
易君左幼时就读于家塾(延请老师到家里授课),10岁随父客端州,除接受名师教育外,其父还亲自教他作诗。不久,顺鼎改官高阳雷道,又与母亲、姐姐回汉寿。辛亥革命后,到省城长沙求学,用不到3年的时问,在明德学校完成了由小学到中学的学业。父亲到京城做官,又北上入北京市四中。课余,常随父到江西会馆参加寒山诗社的诗钟集会,周旋于王壬秋、陈宝琛、严复、梁启超之间,年仅十余岁的君左,夹在一群博学的老名士里,大逞才华,居然两次人选诗钟“状元”,博得名公青睐。一次诗社以“笼纱格”形式命题,用“寸,人力车夫”赋联,他脱口而出:“小草之心春莫报,软尘一路足如飞。”上句是唐人“谁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意,下句写北平人力车夫跑得特别快,为众人欣赏,评为首选。另一次,由樊增祥主课,钟题“思受”六唱,即将“思受”二字分别嵌在联句七言第六个字,他即兴而赋“入朝蛇帝尝思贵,饮水猪僧哭受胎”。上句用汉高祖的故事,下句采《西游记》故事,自然洒脱,再次获冠。
中学毕业后,易君左考入北京大学。大学毕业,东渡日本,进早稻田大学读政治经济学。1918年,因与曾琦等人创办“华瀛通讯社”,反日救国,被逐回国。他锐气不减,回到北京大学,参加了“五四”运动。不久加入李大钊等人发起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发表许多关于社会学方面的论文。他猛烈抨击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指出家庭专制是封建专制的基础,提出破除各种封建礼教,冲破各种禁锢,轻轻松松建设少年中国。这些观点,对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他不知不觉滑向无政府主义,并与朱谦之等人组织了一个无政府主义社团“奋斗社”,创办《奋斗》杂志。易君左的无政府主义观点受到陈独秀、李达等人的批判,并被开除出少年中国学会。1921年,加人中国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同年夏,赴日本续读,192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回国后,易君左任上海中国公学教职兼泰东书局编辑,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共事,出有诗歌兼小说集《西子湖边》,集子里《失了魄的魂》,写几个文学青年在江南一带的流浪生活,象失了魄的魂那样,把他们吊儿郎当的胡闹,精细地刻画出来,以反映那个动荡的时代和那个污浊的社会。1924年,易君左离开上海去安庆,任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教员。同年到长沙,加入国民党,次年回汉寿办团防,创办县图书馆和体育场。1926年,易君左投笔从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军政治部主任兼国民党特别党部常委等职。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撰,次年任鄂政务委员会简任秘书。1929年,任湖南省清乡委员会司令部少将宣传处长。次年任湖南《国民日报》社长并创办《长沙晚报》。后任国立安徽大学教授及该省《国民日报》社长。1932年,应周佛海之邀,出任江苏省教育厅编审室主任。在镇江6年,为民族文艺复兴与改革做了大量工作。他发起成立江苏文艺社,并担任社长,主办《天风》月刊和《文艺青年》旬刊。他倡导成立“天风剧社”,改编旧剧,创造新剧。抗战爆发后,他亲自带领一支抗敌宣传队,分赴各地深入农村进行宣传。但是,在此期间也引起了一场轰动全国的笔墨官司。“一.二八”国难后易君左随教育厅迁扬州,目睹当地风物人情,写了一本《闲话扬州》,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在记述扬州社会生活时出语欠当,曾引起一场轩然风波,而有关此事的对联:“易君左闲话扬州,惹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林子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传诵一时,其名声更胜于前。
抗日战争爆发后,易君左主办湖南《国民日报》。不久,郁达夫在友人的劝告下离汉口避居常德,后经易君左安排移居汉寿县城。易君左常抽空从长沙回汉寿陪伴郁达夫,一起游览名胜古迹,吟诗作赋,并留下几首传诵一时的联句,如“偕君左学艺及易黄诸女伴,汽舟南湖,展墓采菱,晚至西竺山,翌日联句”:
戎马余闲暂息机(郁),南湖清露湿荷衣(易)。
采菱儿女歌清越,展墓渔樵话式微(郁)。
十里波光流暑去,两船鬓影载香归(易)。
鲁阳戈在能挥日,为吊张颠款寺扉(郁)。
1938年秋,易君左携眷辗转至重庆。不久,由自己流离人蜀的处境联想到安史之乱中的杜甫,草成《杜甫今论》,并出版发行。后受朋友推荐,赴成都就任四川省政府编译室主任。他创办《新四川月刊》、《四川国民日报》,并任两社社长。他亲自为报刊撰写论文,报导前方抗战的消息,鼓舞民族斗志,他与避难成都或成都籍的文化界人士如李璜、老舍、朱自清、张大千等广泛交往。西南联大任教的朱自清放假回成都,易君左常与他讨论文学,曾以《偶成》一诗相赠:“细雨成都路,微尘护落花。据门撑古木,绕屋噪昏鸦。人暮旋收市,凌晨即品茶。承平风味足,只剩楚狂嗟!”朱自清称赞此诗描写成都情调细腻亲切,并请易写成条幅作纪念。在此期间,易君左写作大批歌颂前方抗战的诗文,出版了《人川吟》、《青城集》。他担任军委会总政治部设计委员会专任委员,直至抗战结束。
易君左在思想上对共产主义存在误解和偏见。1945年,重庆谈判后,在重庆文化战线,革命文艺界与国民党御用文人,围绕着毛泽东《沁园春.雪》,以唱和形式,进行着一场短兵相接的斗争。易君左自恃词学功力深厚,于12月4日在《和平日报》抛出他的第一首和词。序中矫“全民”之命,号召“天下词家”围歼。词中把革命力量比作“杀吏黄巢、坑兵白起”,希望扑灭革命烈火。郭沫若和词中有“传声鹦鹉翻娇,又款摆‘扬州闲话’腰”,与之针锋相对。后易君左出川回南京,旋赴任上海《和平日报》副社长兼副刊主编,与该报罗敦伟社长等人提倡民族文学。1948年调任兰州《和平日报》社长兼西北大学教授。二年后辞职回沪,创办《新希望》周刊,积极鼓吹反共。
1949年底去台湾。次年到香港,因生活拮据,“一家搬来搬去如渡船”。1951年,总算找到了一个固定职位,主编香港《星岛日报》副刊。1959年,易君左任教于香港浸信会学院。在此期间出版回忆录《大湖的儿女》、《火烧赵家楼》、《回梦三十年》等,并出版古典诗词集《易君左诗选》。1967年返台,与在海军供职的儿子住在一起。期问,他参与“中华诗学研究所”的活动,并赴南洋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与华侨诗人集会,出版了他的最后一部游记《易君左自选集》。1972年3月在台病逝。
易君左作品和毛泽东《沁园春•雪》
国脉如丝,叶落花飞,梗断蓬飘。痛纷纷万象,徒呼负负,茫茫百感,对此滔滔。杀吏黄巢,坑兵白起,几见降魔道愈高。明神胄,支离破碎,葬送妖娆。 黄金难贮阿娇,任冶态妖容学细腰。看大汉孤烟,生擒颉利,美人香草,死剩《离骚》。一念参差,千秋功罪,青史无私细细雕。才天亮,又漫漫长夜,更待明朝。
返汉寿故乡
金牛山色郁葱葱,洗墨池前忆旧踪。
六代豪华鸦背冷,九边烽火夕阳红。
花姑草圣仙人态,鹤子梅妻处士风。
道左小儿多识我,湖荷犹自爱乡浓。
赠乡友
万户千门对洞庭,米香鱼美树青青。
楚辞悱恻遗孤港,汉爵巍峨剩一亭。
乡味国恩浓似酒,友情亲谊灿如星。
凯歌明岁重开宴,车向花姑堤上停。[2]
參考资料
- ↑ 易君左與郁達夫的文字交. [2019-04-01].
- ↑ 常德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