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晋书·褚裒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晋书·褚裒传出自于《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褚裒,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 裒少有简贵之风,与京兆杜乂俱有盛名,冠于中兴。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谢安亦雅重之,恒云:“裒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矣。”

初,裒总角诣庾亮,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骇然,亮曰:“有不祥乎?”璞曰:“此非人臣卦,不知此年少何以乃表斯祥?二十年外,吾言方验。”及此二十九年而康献皇太后临朝,有司以裒皇太后父,议加不臣之礼,拜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持节、都督、刺史如故。裒以近戚,惧获讥嫌,上疏固请居籓。于是改授都督徐兖青扬州之晋陵吴国诸军事、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

永和初,复征裒,将以为扬州、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裒长史王胡之亦劝焉于是固辞归籓朝野咸叹服之。进号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固辞开府。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疏奏,即以和为尚书令,浩为扬州刺史。 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赠侍中、太傅,本官如故,谥曰元穆。(《晋书•褚裒传》)

译文

褚裒póu字季野,是康献皇后的父亲。 褚裒年轻时就有简傲高贵的气质,和京兆人杜乂都负有盛名,在中兴时冠绝一时。谯国人桓彝见到了他,注视着他说:“褚季野有皮裹阳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说他嘴上虽然不品评人物,但是内心是对人有褒贬的。谢安也素来推重他,常常说:“褚裒虽然不说话,但是四时之气(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指人的气度弘远)也全都具备了。”

当初,褚裒童年时到庾亮家裹,庾亮让郭璞给褚裒卜筮。卦象一成,郭璞很惊骇,庾亮说:“有不祥的事吗?”郭璞说:“这不是人臣的卦象,不知这位少年怎么会显示出这种祥兆呢?二十年以后,我的话才能应验。”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二十九年,康献皇太后上朝处理政事,有关官吏认为褚裒是皇太后的父亲,商议给他不必施行臣属之礼的礼遇,让他任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同时仍任持节、都督、刺史。而褚裒因为自己是皇帝的亲戚,害怕受到非议和不满,上疏坚决请求到封地去任职,于是改授褚裒都督徐兖青扬州的晋陵吴国二郡的军事、封其为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镇守京口。

永和初年,又征召褚裒,准备任命他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劝说褚裒道:“会稽王德行美好,是国家的周公啊,足下最好把大权交给他。”褚裒的长史王胡之也劝他这么做,于是褚裒坚决推辞不受,请求返回封地,朝野上下都赞叹敬服他。朝廷提升他为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褚裒坚决不接受开府之职。褚裒又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应该委任贤能,提拔和敬重有德望的老臣,于是就举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疏文奏上后,任命顾和为尚书令,殷浩为扬州刺史。 永和五年褚裒去世,当时四十七岁,远近的人都为之伤心叹息,吏人士人哀悼思慕他。朝廷赠他侍中、太傅,原来的官职不变,谧号元穆。[2]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