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褚裒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褚裒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褚裒,字季野,康獻皇后父也。 裒少有簡貴之風,與京兆杜乂俱有盛名,冠於中興。譙國桓彝見而目之曰:「季野有皮裡陽秋。」言其外無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謝安亦雅重之,恆云:「裒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矣。」

初,裒總角詣庾亮,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駭然,亮曰:「有不祥乎?」璞曰:「此非人臣卦,不知此年少何以乃表斯祥?二十年外,吾言方驗。」及此二十九年而康獻皇太后臨朝,有司以裒皇太后父,議加不臣之禮,拜侍中、衛將軍、錄尚書事,持節、都督、刺史如故。裒以近戚,懼獲譏嫌,上疏固請居籓。於是改授都督徐兗青揚州之晉陵吳國諸軍事、衛將軍、徐兗二州刺史、假節、鎮京口。

永和初,復征裒,將以為揚州、錄尚書事。吏部尚書劉遐說裒曰:「會稽王令德,國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裒長史王胡之亦勸焉於是固辭歸籓朝野咸嘆服之。進號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固辭開府。裒又以政道在於得才,宜委賢任能,升敬舊齒,乃薦前光祿大夫顧和、侍中殷浩。疏奏,即以和為尚書令,浩為揚州刺史。 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遠近嗟悼,吏士哀慕之。贈侍中、太傅,本官如故,諡曰元穆。(《晉書•褚裒傳》)

譯文

褚裒póu字季野,是康獻皇后的父親。 褚裒年輕時就有簡傲高貴的氣質,和京兆人杜乂都負有盛名,在中興時冠絕一時。譙國人桓彝見到了他,注視着他說:「褚季野有皮裹陽秋(指藏在心裡不說出來的言論)」說他嘴上雖然不品評人物,但是內心是對人有褒貶的。謝安也素來推重他,常常說:「褚裒雖然不說話,但是四時之氣(本指一年四季的氣象,後以「備四時之氣」喻指人的氣度弘遠)也全都具備了。」

當初,褚裒童年時到庾亮家裹,庾亮讓郭璞給褚裒卜筮。卦象一成,郭璞很驚駭,庾亮說:「有不祥的事嗎?」郭璞說:「這不是人臣的卦象,不知這位少年怎麼會顯示出這種祥兆呢?二十年以後,我的話才能應驗。」到了這個時候已經二十九年,康獻皇太后上朝處理政事,有關官吏認為褚裒是皇太后的父親,商議給他不必施行臣屬之禮的禮遇,讓他任侍中、衛將軍、錄尚書事,同時仍任持節、都督、刺史。而褚裒因為自己是皇帝的親戚,害怕受到非議和不滿,上疏堅決請求到封地去任職,於是改授褚裒都督徐兗青揚州的晉陵吳國二郡的軍事、封其為衛將軍、徐兗二州刺史、假節,鎮守京口。

永和初年,又徵召褚裒,準備任命他為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吏部尚書劉遐勸說褚裒道:「會稽王德行美好,是國家的周公啊,足下最好把大權交給他。」褚裒的長史王胡之也勸他這麼做,於是褚裒堅決推辭不受,請求返回封地,朝野上下都讚嘆敬服他。朝廷提升他為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褚裒堅決不接受開府之職。褚裒又認為為政之道在於得到人才,應該委任賢能,提拔和敬重有德望的老臣,於是就舉薦前光祿大夫顧和、侍中殷浩。疏文奏上後,任命顧和為尚書令,殷浩為揚州刺史。 永和五年褚裒去世,當時四十七歲,遠近的人都為之傷心嘆息,吏人士人哀悼思慕他。朝廷贈他侍中、太傅,原來的官職不變,謐號元穆。[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