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渤」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鹿洞传说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 次修訂)
行 1: 行 1:
 +
[[File:T015d57933a0acc1e9c.jpg|缩略图|李渤]]
 
'''李渤''' ([[唐朝]][[诗人]]、江州[[刺史]])(773~831年),字浚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省泰安县)人。唐朝大臣,殿中侍御史[[李钧]]的儿子。
 
'''李渤''' ([[唐朝]][[诗人]]、江州[[刺史]])(773~831年),字浚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省泰安县)人。唐朝大臣,殿中侍御史[[李钧]]的儿子。
  
行 8: 行 9:
 
 他读书的地方“白鹿洞”,后世几经扩建为白鹿洞书院,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ref>{{Cite web |url =http://m.zwbk.org/lemma/171613| title =李渤| author =  | date =  }}  </ref>。
 
 他读书的地方“白鹿洞”,后世几经扩建为白鹿洞书院,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ref>{{Cite web |url =http://m.zwbk.org/lemma/171613| title =李渤| author =  | date =  }}  </ref>。
  
 +
《旧唐书》对李渤的评价是:品德高尚,不随便附和。势利之徒谓其矫情求誉;正人君子言其以直言被斥,终不息言,以挽救时弊,值得尊重<ref>{{Cite web |url =https://m.gushici.com/a_2124| title =李渤| author =  | date =  }}  </ref>。
 
==生平==
 
==生平==
  
行 17: 行 19:
  
 
 长庆二年,李渤被调回[[长安]],任职方郎中,升迁谏议大夫。敬宗即位,转给事中。因仗义执言,抨击太监横行霸道,并为鄂县县令崔发鸣不平,又出为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御观察使。在桂管二年,因病罢归洛阳。李渤虽被排斥,但谏官继续为其申辨。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征至京师,月余卒,时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旧唐书》对李渤的评价是:品德高尚,不随便附和。势利之徒谓其矫情求誉;正人君子言其以直言被斥,终不息言,以挽救时弊,值得尊重。
 
 长庆二年,李渤被调回[[长安]],任职方郎中,升迁谏议大夫。敬宗即位,转给事中。因仗义执言,抨击太监横行霸道,并为鄂县县令崔发鸣不平,又出为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御观察使。在桂管二年,因病罢归洛阳。李渤虽被排斥,但谏官继续为其申辨。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征至京师,月余卒,时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旧唐书》对李渤的评价是:品德高尚,不随便附和。势利之徒谓其矫情求誉;正人君子言其以直言被斥,终不息言,以挽救时弊,值得尊重。
 +
 +
==白鹿洞传说==
 +
[[File:“白鹿洞”.jpg|缩略图|“白鹿洞”]]
 +
唐代著名学者李渤青年时,与其兄李涉一道,在庐山五老峰下隐居读书。有一天,李渤清早起来,早早坐在读书石上攻读。读着,读着,感到有些疲倦,竟不知不觉地伏在石矶上睡着了。
 +
 +
就在他熟睡的时候,猛然间,五老峰上传来“轰隆隆”一声巨响,一只白鹿从峰顶跃出,驾着浮云,腾空飞下,落在枕流桥上。李渤被响声惊醒,睁眼一看,哟!一只好漂亮的白鹿!毛色雪白松软,双眼亮晶晶的,显得非常温顺。
 +
 +
李渤非常高兴,用手招了一招,奇怪的是,那白鹿竟一蹦一跳,径直来到李渤身边摆摆头、摇摇尾,然后盘腿而坐,靠在李渤的怀里,微微闭着双眼,像睡着了一样,真比对自己的主人还要亲热。李渤乐得抚摸着它身上软绒绒的白毛,说:“白鹿呀白鹿!你真逗人喜欢呀!从今以后,你就跟我作伴吧。”打这以后,溪畔的眠羊石,就成了李渤的“养鹿场”,这只可爱的白鹿,也成了李渤形影不离的伴侣。
 +
 +
早上,它陪着李渤在溪边的石上读书,中午,它跟着李渤在林边的小路上散步;傍晚,它温顺地让李渤给它洗澡。李渤和白鹿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一次,李渤躺在眠羊石上读书,时间长了,竟掩着书睡熟了,这时,升起了乌云,山雨欲来,神鹿当即鸣叫了一声,刹时,从五老峰上飞来了鹿群,簇拥在一起,为李渤遮风挡雨。
 +
 +
李渤有了神鹿,更加专心学习,奋发向上。后来还骑着白鹿赴京赶考,果然金榜题名。白鹿看李渤功名成就后,不久就插翅飞天而去。人们为了纪念这只神鹿,便把李渤当年在五老峰下住过的地方称为“白鹿洞”<ref>{{Cite web |url =https://wemp.app/posts/ecef98cb-c061-4275-bf94-97cd1d52ff43| title =【庐岳传说】白鹿洞传说| author =  | date =2019-10-18}}  </ref>。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
 
+
[[File:20110604011804921 8436.jpg|缩略图|白鹿洞学院遗址]]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之一,居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首,与当时的睢阳、石鼓、岳麓书院齐名,合称“天下四大书院”、“天下第一书院”的美称。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之一,居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首,与当时的睢阳、石鼓、岳麓书院齐名,合称“天下四大书院”、“天下第一书院”的美称。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山下,山南景区东北端,紧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县城9公里。庐山世界文化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国家4A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老峰东南麓。距九江市区30公里。属古文化遗址。每年接待游人10万人次。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山下,山南景区东北端,紧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县城9公里。庐山世界文化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国家4A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老峰东南麓。距九江市区30公里。属古文化遗址。每年接待游人10万人次。
 +
 +
==轶事典故==
 +
  
 +
李渤到江州不久,发现朝廷管理财政的官员张叔平,不顾百姓疾苦,竟奏征贞元二年(786年)逃户欠款四四0一贯。他体察下情,为民请命,立即上书陈奏“江州管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今年已旱死一千九百多顷”,还要征收三十六前的拖欠,黎民百姓实在负担不了。并在书中表示:如不准奏,“臣既上不副(符合)圣情,下不忍鞭笞黎庶,不敢轻持符印,特乞放臣归田”。在李渤的恳切请求下,朝廷才下旨:“江州所奏,实为诚恳,若不蠲容(免除),实难存济(安顿),所诉逋欠(拖欠)并放(免收)。”
 +
  
 +
当年,江州治署城南有一南湖,面积约一千二百亩,东抵北风嘴,西连龙开河,南接山川岭,北依浔阳城。由于湖面宽阔,南来北往行人诸多不便。李渤为了方便行人,遂纠工在湖中筑堤。堤长七百步(约二里),南连山川岭,北接城池的南门口,沟通南北,往来称便。堤上还建桥安闸,控制和调节水位,兼有灌溉农田之利。后人为感谢这位刺史,将新建的堤命名李公堤,外湖名甘棠湖,桥名思贤桥。
 +
 +
 +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於 2021年5月31日 (一) 15:31 的最新修訂

李渤

李渤唐朝詩人、江州刺史)(773~831年),字浚之,隴西成紀(今甘肅省泰安縣)人。唐朝大臣,殿中侍御史李鈞的兒子。

早年與其兄李涉隱居嵩山,刻苦讀書。元和初年,受韓愈勸請,起家左拾遺,歷任著作佐郎、右補闕、丹王(李逾)府諮議參軍、贊善大夫、庫部員外郎。得罪宰相皇甫鎛,謝病歸鄉。唐穆宗即位,召為考功員外郎。得罪宰相杜元穎,出任虔州和江州刺史。長慶二年,入為職方郎中,遷諫議大夫,充理匭使,轉給事中,賜金紫。唐敬宗即位,上書營救崔發,得罪宦官集團,出任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都防禦觀察使[1]

唐文宗太和五年,授太子賓客,卒於任上,時年五十九,獲贈禮部尚書。


他讀書的地方「白鹿洞」,後世幾經擴建為白鹿洞書院,位列中國四大書院之首[2]

《舊唐書》對李渤的評價是:品德高尚,不隨便附和。勢利之徒謂其矯情求譽;正人君子言其以直言被斥,終不息言,以挽救時弊,值得尊重[3]

生平

李渤到江州不久,發現朝廷管理財政的官員張叔平,不顧百姓疾苦,竟奏征貞元二年(786年)逃戶欠款四四0一貫。他體察下情,為民請命,立即上書陳奏「江州管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頃,今年已旱死一千九百多頃」,還要徵收三十六前的拖欠,黎民百姓實在負擔不了。並在書中表示:如不准奏,「臣既上不副(符合)聖情,下不忍鞭笞黎庶,不敢輕持符印,特乞放臣歸田」。在李渤的懇切請求下,朝廷才下旨:「江州所奏,實為誠懇,若不蠲容(免除),實難存濟(安頓),所訴逋欠(拖欠)並放(免收)。」

當年,江州治署城南有一南湖,面積約一千二百畝,東抵北風嘴,西連龍開河,南接山川嶺,北依潯陽城。由於湖面寬闊,南來北往行人諸多不便。李渤為了方便行人,遂糾工在湖中築堤。堤長七百步(約二里),南連山川嶺,北接城池的南門口,溝通南北,往來稱便。堤上還建橋安閘,控制和調節水位,兼有灌溉農田之利。後人為感謝這位刺史,將新建的堤命名李公堤,外湖名甘棠湖,橋名思賢橋。

李渤青年時期,曾與兄李涉一同在白鹿洞、棲賢寺一帶讀書。他在白鹿洞養了一隻白鹿、並常隨白鹿外出走訪與遊覽。因此,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其讀書處稱白鹿洞、他出任江州刺史時,舊地重遊,在白鹿洞廣植花木,增設台榭、宅舍、書院,修葺一新。至今白鹿洞書還存有紀念李渤先賢祠和後人石雕的白鹿。

長慶二年,李渤被調回長安,任職方郎中,升遷諫議大夫。敬宗即位,轉給事中。因仗義執言,抨擊太監橫行霸道,並為鄂縣縣令崔發鳴不平,又出為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禦觀察使。在桂管二年,因病罷歸洛陽。李渤雖被排斥,但諫官繼續為其申辨。太和五年,以太子賓客征至京師,月余卒,時年五十九,贈禮部尚書。《舊唐書》對李渤的評價是:品德高尚,不隨便附和。勢利之徒謂其矯情求譽;正人君子言其以直言被斥,終不息言,以挽救時弊,值得尊重。

白鹿洞傳說

「白鹿洞」

唐代著名學者李渤青年時,與其兄李涉一道,在廬山五老峰下隱居讀書。有一天,李渤清早起來,早早坐在讀書石上攻讀。讀着,讀着,感到有些疲倦,竟不知不覺地伏在石磯上睡着了。

就在他熟睡的時候,猛然間,五老峰上傳來「轟隆隆」一聲巨響,一隻白鹿從峰頂躍出,駕着浮雲,騰空飛下,落在枕流橋上。李渤被響聲驚醒,睜眼一看,喲!一隻好漂亮的白鹿!毛色雪白鬆軟,雙眼亮晶晶的,顯得非常溫順。

李渤非常高興,用手招了一招,奇怪的是,那白鹿竟一蹦一跳,徑直來到李渤身邊擺擺頭、搖搖尾,然後盤腿而坐,靠在李渤的懷裡,微微閉着雙眼,像睡着了一樣,真比對自己的主人還要親熱。李渤樂得撫摸着它身上軟絨絨的白毛,說:「白鹿呀白鹿!你真逗人喜歡呀!從今以後,你就跟我作伴吧。」打這以後,溪畔的眠羊石,就成了李渤的「養鹿場」,這只可愛的白鹿,也成了李渤形影不離的伴侶。

早上,它陪着李渤在溪邊的石上讀書,中午,它跟着李渤在林邊的小路上散步;傍晚,它溫順地讓李渤給它洗澡。李渤和白鹿結下了不解之緣。有一次,李渤躺在眠羊石上讀書,時間長了,竟掩着書睡熟了,這時,升起了烏雲,山雨欲來,神鹿當即鳴叫了一聲,剎時,從五老峰上飛來了鹿群,簇擁在一起,為李渤遮風擋雨。

李渤有了神鹿,更加專心學習,奮發向上。後來還騎着白鹿赴京趕考,果然金榜題名。白鹿看李渤功名成就後,不久就插翅飛天而去。人們為了紀念這隻神鹿,便把李渤當年在五老峰下住過的地方稱為「白鹿洞」[4]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學院遺址

白鹿洞書院是我國古代最高學府之一,居中國宋代四大書院之首,與當時的睢陽、石鼓、嶽麓書院齊名,合稱「天下四大書院」、「天下第一書院」的美稱。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廬山五老峰山下,山南景區東北端,緊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縣城9公里。廬山世界文化景觀重要組成部分,國家4A風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五老峰東南麓。距九江市區30公里。屬古文化遺址。每年接待遊人10萬人次。

軼事典故

   李渤到江州不久,發現朝廷管理財政的官員張叔平,不顧百姓疾苦,竟奏征貞元二年(786年)逃戶欠款四四0一貫。他體察下情,為民請命,立即上書陳奏「江州管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頃,今年已旱死一千九百多頃」,還要徵收三十六前的拖欠,黎民百姓實在負擔不了。並在書中表示:如不准奏,「臣既上不副(符合)聖情,下不忍鞭笞黎庶,不敢輕持符印,特乞放臣歸田」。在李渤的懇切請求下,朝廷才下旨:「江州所奏,實為誠懇,若不蠲容(免除),實難存濟(安頓),所訴逋欠(拖欠)並放(免收)。」    當年,江州治署城南有一南湖,面積約一千二百畝,東抵北風嘴,西連龍開河,南接山川嶺,北依潯陽城。由於湖面寬闊,南來北往行人諸多不便。李渤為了方便行人,遂糾工在湖中築堤。堤長七百步(約二里),南連山川嶺,北接城池的南門口,溝通南北,往來稱便。堤上還建橋安閘,控制和調節水位,兼有灌溉農田之利。後人為感謝這位刺史,將新建的堤命名李公堤,外湖名甘棠湖,橋名思賢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