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遠哲」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學術生涯
學術生涯
行 9: 行 9:
  
 
== 學術生涯 ==
 
== 學術生涯 ==
 李遠哲的學術研究開始於大學時代,指導教授為【鄭華生】(Hua-sheng Cheng),專攻用紙[[電泳]]分離[[鍶]]與[[鋇]]的研究。1959年進入[[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原子科學研究所放射化學組碩士班就讀,論文指導教授為【浜口博】(H. Hamaguchi),研究溫泉沉積物礦質[[北投石]]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1962年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化學系博士班,論文 馬漢(Bruce Mahan) 教授指導<ref>[http://chem.rochester.edu/~jmfgrp/Bruce_Mahan.html Bruce H. Mahan, 1930 - 1982]</ref>,研究電子激發的鹼金屬原子的化學離化過程(chemiionization processes of electronically excited alkali atoms)。在此期間,李遠哲逐漸對離子-分子間作用以及分子散射的動力學(ion-molecule rea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molecular scattering),尤其是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應動力學(crossed molecular beam studies of reaction dynamics),產生興趣。1967年,李遠哲去哈佛大學在[[赫施巴赫]]的指導下進行博士後研究。赫施巴赫讓兩位研究生跟隨李遠哲精巧的構想與設計工作,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期間,由於李遠哲不眠不休的工作,終於組裝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交叉分子儀。拓展了交叉分子束法的應用範圍,同時也在[[物理化學]]領域上,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赫施巴赫後來還因此多次誇稱李遠哲為「物理化學界的[[莫札特]]」<ref>[http://www.epochtimes.com/b5/6/12/11/n1553483.htm 李遠哲滿70歲 老師巴哈溫馨送來生日禮物]</ref>。
+
 李遠哲的學術研究開始於大學時代,指導教授為【鄭華生】(Hua-sheng Cheng),專攻用紙[[電泳]]分離[[鍶]]與[[鋇]]的研究。1959年進入[[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原子科學研究所放射化學組碩士班就讀,論文指導教授為【浜口博】(H. Hamaguchi),研究溫泉沉積物礦質[[北投石]]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1962年 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化學系博士班,論文 指導教授為【 馬漢 (Bruce Mahan)<ref>[http://chem.rochester.edu/~jmfgrp/Bruce_Mahan.html Bruce H. Mahan, 1930 - 1982]</ref>,研究電子激發的鹼金屬原子的化學離化過程(chemiionization processes of electronically excited alkali atoms)。在此期間,李遠哲逐漸對離子-分子間作用以及分子散射的動力學(ion-molecule rea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molecular scattering),尤其是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應動力學(crossed molecular beam studies of reaction dynamics),產生興趣。1967年,李遠哲去哈佛大學在[[赫施巴赫]]的指導下進行博士後研究。赫施巴赫讓兩位研究生跟隨李遠哲精巧的構想與設計工作,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期間,由於李遠哲不眠不休的工作,終於組裝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交叉分子儀。拓展了交叉分子束法的應用範圍,同時也在[[物理化學]]領域上,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赫施巴赫後來還因此多次誇稱李遠哲為「物理化學界的[[莫札特]]」<ref>[http://www.epochtimes.com/b5/6/12/11/n1553483.htm 李遠哲滿70歲 老師巴哈溫馨送來生日禮物]</ref>。
  
 
{{main|交叉分子束方法}}
 
{{main|交叉分子束方法}}

於 2018年11月19日 (一) 23:34 的修訂

李遠哲(英語:Yuan-Tseh Lee,1936年11月19日-),生於新竹市,化學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日本學士院名譽會員。

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94-2006年),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2011-2016年)、名古屋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會長。

1986年,因首先以分子角度來研究化學反應的動力學而與達德利·赫施巴赫及約翰·波拉尼共獲諾貝爾化學獎,是首位獲得該獎的臺灣人。








學習與成長過程

李遠哲出生是一位閩南人[1]台灣新竹市人,教育程度為:大學碩士班教育。幼年時曾有一段躲避空襲生活的經歷。由於父親是畫家李澤藩,對運動音樂也多有涉獵,所以李遠哲自小的發展較全方位。在中學畢業前,李遠哲其花了許多精力在體育及課外活動上。

學術生涯

李遠哲的學術研究開始於大學時代,指導教授為【鄭華生】(Hua-sheng Cheng),專攻用紙電泳分離的研究。1959年進入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原子科學研究所放射化學組碩士班就讀,論文指導教授為【浜口博】(H. Hamaguchi),研究溫泉沉積物礦質北投石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1962年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化學系博士班,論文指導教授為【馬漢】(Bruce Mahan)[2],研究電子激發的鹼金屬原子的化學離化過程(chemiionization processes of electronically excited alkali atoms)。在此期間,李遠哲逐漸對離子-分子間作用以及分子散射的動力學(ion-molecule rea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molecular scattering),尤其是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應動力學(crossed molecular beam studies of reaction dynamics),產生興趣。1967年,李遠哲去哈佛大學在赫施巴赫的指導下進行博士後研究。赫施巴赫讓兩位研究生跟隨李遠哲精巧的構想與設計工作,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期間,由於李遠哲不眠不休的工作,終於組裝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交叉分子儀。拓展了交叉分子束法的應用範圍,同時也在物理化學領域上,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赫施巴赫後來還因此多次誇稱李遠哲為「物理化學界的莫札特[3]

1968年李遠哲離開哈佛大學,應聘至芝加哥大學。1974年應聘至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簡稱LBNL)。 1984年返台協助籌辦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1986年以中華民國美國雙重國籍的身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4年放棄美國國籍,返國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