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杨振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振雄
"杨调"创始人
出生 1920.4
知名作品 《宫怨》
《长生殿》
《西厢记》

杨振雄(1920.4--1998.8)[1]苏州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共产党。苏州弹词演员 。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杨斌奎长子。9岁随父学习《大红袍》、《描金凤》,11岁即登台演出,14岁上电台播唱。1944年后在江浙一带单档演出。一度倒嗓,恢复后嗓音转亮。期间致力于将清传奇《长生殿[2]改编为弹词,并在表演上借鉴昆剧艺术,形成独特的风格。1948年进入上海,以《长生殿》一举成名。代表作品《王佐断臂》 《新安江上的英雄》 《铁道游击队》

"杨调"为评弹艺术家杨振雄所创,是他在"夏调"的基础上,吸收昆曲中某些唱腔因素。根据自己宽厚明亮的嗓音特点,将其熔于一炉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崭新唱调。"杨调"的表现力极强,高亢处刚劲挺拔,石破天惊;委婉处一唱三叹,细流涓涓。他所唱的"陈调"、"俞调"也与众不同,有浓郁的杨派风味。杨振雄是男腔俞调最后的高峰。

俞调是苏州弹词一种影响很大的流派唱腔,据说由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弹词艺人俞秀山所创。演唱以假嗓为主,音程高低迂回,旋律缠绵悱恻,长于抒情。

杨振雄俞调的渊源也是朱介生的新俞调,但其中又有老俞调平稳周正的影子。他将杨调亦紧亦散、或激越或沉郁的演唱特点带入他的俞调唱中,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杨派俞调,对俞调唱腔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恪守俞调下手唱腔的传统,抱琵琶弹唱。起腔落腔悉循法度,运腔完满周正,高翻时内敛挺拔,低走时沉郁绵长,唱来声情并茂、婉约可人。[3]

宫怨》唱片被评为"金唱片奖"[4]

人物生平

杨振雄,9岁读完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寒便与父学艺,上台"插边花"唱开篇说书。[5]

14岁由父亲杨斌奎领他在苏州光裕社出道,取得艺人身份。

为了得到更多锻炼,也为了让弟弟能够随父亲学艺。19岁他离父放单档独自到江浙农村小镇跑码头。达六年期间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染上肺结核,不久又二次倒嗓。贫病交加的他却利用这个机会苦学文化,天天钻在图书馆里学习。

身受日寇侵略之苦的他,对唐文化很感兴趣,便将爱国热情寄托在《长生殿》的改变上,他以父亲的《太真传》为基础,洪升的《长生殿》为蓝本,花了4年完成了长篇弹词《长生殿》脚本初稿。

40年代结识红颜知己费一苇(沈月箴),之后与她合作将《水浒》中武松故事改编为弹词《武松》;57年两人合作改编中篇弹词《王佐断臂》;61年又合作将弹词《西厢记》整理成文字本;她也参与了《长生殿》文字整理加工。

此后杨振雄在上海新仙林书场演出《长生殿》受到昆曲名票徐凌云;昆曲名家俞振飞的赏识,介绍梅兰芳;盖叫天等艺术大家来听书。他得以与大师们进行艺术交流,书艺更加提高。1948年在沧洲书场演出,亚美麟记电台实况转播,《长生殿》红遍江南。

1948年前后在弹唱《长生殿.埋玉》时他将昆曲声腔熔入"夏调"中形成了激越挺拔,

苍劲沉郁,紧弹散唱,真假嗓并用,具有浓重昆曲韵味的"杨调"唱腔。

1949年与费一苇(沈月箴),合作将《水浒》中武松故事改编为弹词《武松》,又虚心象有"活武松"的盖叫天求教。盖叫天也一次不漏的听完他2个月的《武松》,给予很高的评价。

1953年拜黄异庵为师习说《西厢记》,并加以整理改编。

1954年与父亲,弟弟加盟上海评弹团,与弟弟拼双档弹唱《西厢记》,《武松》,《长生殿》红遍江南。编演〈武松》时对牌子曲"海曲"和"陈调:进行个性发展。弹唱《西厢记》时又投入对"俞调"的琢磨上,形成带有个人特色的"杨派俞调"。

1961年与弟弟到北京演出,《人民日报》.《曲艺杂志》给予整版文章对他加以赞赏。开篇《宫怨》唱片被评为"金唱片奖"[6]。1962年赴香港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纹革动乱时,被列入"上海评弹团十大牛鬼蛇神"打到牛棚里。并将他耗尽一生心血的《长生殿》脚本烧毁,使他欲哭无泪。

文革后他又重展雄风,录制了许多弹词影象资料。《西厢记》还送到中南海陈云老首长欣赏。又以惊人的毅力,将文革中烧毁的《长生殿》脚本几百万字整理出来,导致脑梗小中风,后又患上口腔癌。

96年参加弟弟从艺60周年的演出,排演了《长生殿.絮阁》因中风故三弦由他人带弹。一句"小别重逢更觉美"掌声雷鸣。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演出。

1998年《长生殿》终于出版,不久杨振雄便带着他的《长生殿》驾鹤西游了。一代名家走完了78岁的生命历程。

1949年与费一苇合作,据《水浒》中武松故事故编为长篇《武松》[7],演出中对说表、脚色等艺术又有所发展。1953年,从黄异庵学长篇弹词《西厢记》[8],并与黄拼档,对书目及书艺均有丰富提高。1954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与弟杨振言拼档,演唱《武松》、《西厢记》,并参加中篇《猎虎记》、《神弹子》、《蝴蝶梦》及选回《换监救兄》、《絮阁争宠》、《咸阳献饭》、《打棍出箱》等演出。

1958年后,编演的书目有中篇《王佐断臂》(与费一苇合作改编),短篇《新安江上的英雄》,长篇《铁道游击队》、《白求恩大夫》,以及参加中篇《晴雯》等的演出。曾于1959年至武汉西安成都等地巡回演出并参观有关《长生殿》史迹;1961年春赴京津、两广巡回演出;1962年夏赴香港演出。

1976年后参加演出中篇《冤案》、《丹心谱》等。说表典雅练达,激情充溢。脚色得俞振飞徐凌云传授,融昆曲表演程式于弹词中,生动细腻。脚色如张生莺莺唐明皇李太白陆文龙、武松等,潇洒拔俗,淋漓尽致;其他如西门庆武大郎、法聪、高力士等也颇具特色。表演注重手面、身段,扇子功亦有造诣。演出现代书目,从说表到脚色都有所突破,刻画老年知识分子、铁路工人及白求恩形象有独到之处。早年弹唱以"俞调"为主,功底深厚。演唱《西厢记》时,结合人物性格、感情,对"俞调"有所发展,唱来委婉动情,具有个人风格。人称"杨派俞调"。

在单档演唱《长生殿》时,在"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流派唱腔"杨调"(亦以杨小名阿龙而称"龙调"),以激越深沉为特色。代表作有《剑阁闻铃》、《昭君出塞》等。有一定写作能力。1961年与费一苇合作将弹词《西厢记》演出本整理成文字本,并于198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80年代后期将所说《长生殿》整理为阅读本。1992年获中国第二届金唱片奖。与何占春(中国评弹理论家) 有数十年的交情。

杨振雄男,江西九江师专教授。1962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九江师专中文系党支部书记、中国写作学会全国师专写作教学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江西省写作学会副会长。长期在高校从事《写作》、《应用写作》、《美学概论》、《秘书学》等课程教学,兼及教学管理。曾任九江师专教务处副处长、处长,中文系系主任等职。出版专著《散文论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教材《高考作文35年》(副主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写作学教程》(副主编,江西高校出版社)、《写作》(编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实用写作大全》(编委,辽宁人民出版社)等。发表现当代散文作家作品研究、创作心理研究论文20余万字。

陈云题词

1988年1月5日陈云同志写信给何占春,随信寄去四个条幅,分别赠送给吴宗锡、何占春、杨振雄。送给杨振雄两个条幅,一幅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幅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说:杨振雄在1962年为我画过一个扇面,以此为报。听了《西厢记》50多回的录音,杨振雄的书艺极好。

艺术评价

当代评弹届的艺术家中,真正将评弹拔高为表演艺术的非杨振雄莫属,同时期的艺人中很难找出能同杨振雄表演风格相接近的人来,他表演过程中的投入度也是超出其他艺人的,听杨振雄的书给我的感觉是同时享受昆剧,京剧,评弹的综合魅力,要将这三门艺术之长溶为一体说说容易,真正做到的也只有他了.苏州评弹 名家名篇赏析(三) 杨振雄弹词艺术专辑 优酷视频,发布时间; 2017-12-09</ref>

先说唱吧,他的杨调是在夏荷生的夏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由于杨振雄在弹唱时注重人物性格的表达,通过嗓音的忽高忽低,时而停顿时而拖长音,在每句的结尾更是用足韵味,显得每句较慢,故他在三弦的伴奏上采用快而有力的弹奏来化解唱时的慢,紧弹慢唱是他唱腔的一大特色.杨振雄小嗓的运用无与伦比,他的俞调功力尤为深厚,其间的大小嗓转换可说天衣无缝,本人比较偏好男唱俞调,因为中间的真假嗓转换的声音是女声俞调唱不出的,杨振雄的小嗓在其演唱俞调时表现得最为出色,在<<宫怨>>;一曲中仅开头西宫二字就足显出口不凡,声音落地不飘,亮而不刺耳.

他的说表又有其特别之处,我归纳为典雅练达,激情充溢.由于杨振雄对昆曲情有独钟,深得俞振飞,徐凌云的传授,所起的生角更是充满了书卷气,以笑声为例,我听到的杨振雄的笑同俞振飞的笑几乎如出一辙,在<<;长生殿>>;的絮阁争宠中所起的唐明皇一角,一句"妃子啊"同当年俞振飞的表演不相上下.不光生角,其他各种性格的人物他都表演的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印象深刻的有<<;武松>>;中武大郎,兄弟重逢时的"快活煞哉",别兄时的"舍不得咯我的好兄弟",到死前的惨叫"好兄弟啊倷要替我报仇啊",句句声情并茂,让人不得不佩服杨振雄的表演力.

父亲简介

杨斌奎,男,苏州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

10岁起从赵筱卿学《描金凤》、《玉夔龙》。出道后,先与赵筱卿拼档,充下手;又与陈鸿奎短期拼档后一度放单档。40岁后进入上海。曾在犹太富商哈同私邸"爱俪园"做长堂会10余年。由于唱堂会需要,并得府邸中文人协助,编说弹词《东周列国志》及《太真传》(后发展为《长生殿》)。之后,先后与长子杨振雄、次子杨振言拼档。

作品及贡献演出书目除《大红袍》、《描金凤》外,还曾说过《华丽缘》等。1950年参加书戏《小二黑结婚》、《三雄惩美记》演出。1951年编说长篇弹词《渔家乐》。1954年参加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曾与杨德麟拼档说唱《描金凤》、《四进士》等,并参加中篇《神弹子》、选回《抛头自首》、《怒碰粮船》等的整理及演出。说表不温不火,稳健老到。脚色分寸感强,恰到好处,海瑞、钱志节、陆子文等均其擅场。后在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学馆任教。

1947至1948年曾当选为上海评弹协会理事长。1949年任上海评弹改进协会会长。1962年任上海市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传人除二子外,另有徒周剑虹浦振方张振华等。

出生: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

逝世:1972年,农历壬子年

视频

杨振雄《武松》

杨振雄艺术生涯六十周年演出专场(下) 杨振雄 邢晏芝 蔡正仁

探雯 杨振雄、刘韵若 1979年香港演出

参考资料

  1. 评弹演员:杨振雄戏剧 网,发布时间; 2013-02-12 09:04
  2. 八年觅得《长生殿》(图) 搜狐首页,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0日08:34
  3. 杨振雄情系古典 搜狐,发布时间;2016-12-15 13:26
  4. 杨振雄《宫怨》(1979年)——金唱片奖 -苏州评弹 优酷视频,发布时间; 2017-11-15
  5. 苏州评弹 名家名篇赏析(三) 杨振雄弹词艺术专辑 优酷视频,发布时间; 2017-12-09
  6. 杨振雄《宫怨》(1979年)——金唱片奖 -苏州评弹 优酷视频,发布时间; 2017-11-15
  7. 杨振雄《武松》 腾讯视频,发布时间; 2015年03月25日
  8. 弹词:西厢记(杨振雄 杨振言) 喜马拉雅,发布时间;201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