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松江鲈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松江鲈鱼 (学名:Trachidermus fasciatus):头圆,向后渐侧扁。头部有棱无棘,前鳃盖骨有4棘,上棘最大,上弯。背鳍连续,有一深凹。口大,上颌略长。颌骨、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齿群。胸鳍下部鳍条不分支。腹鳍1-4。鳃膜上有两橙色斜纹,酷似2片鳃叶,故有“四鳃鲈”之称。[1]

为近岸浅海类,一般在与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育肥,性成熟后,降河入海产卵,幼鱼回到淡水河川中生活。2月中旬至3月中旬繁殖。繁殖后雌鱼离去,雄鱼留在巢内护卵。初孵仔鱼全长5.3-6.3毫米,1龄即达性成熟。黄、渤海和东海均有分布,为名贵的食用鱼类。

松江四鳃鲈以松江秀野桥之鲈鱼最为有名,苏轼后赤壁赋》中就有“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语。吴淞江源出 太湖,东注大海,盛产鲈鱼,顺理成章。苏州吴江亦是有名的“鲈乡”,张翰有《秋风歌》证之:“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

松江鲈鱼原图链接

物种简史

松江鲈鱼名扬天下已有近二千年历史,据松江区志记载,天下鲈鱼皆两腮,唯松江鲈鱼为四鳃,且巨口细鳞,鳍棘坚硬。 松江鲈鱼是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并非仅限于松江所产,据记载,中国沿海曾经广泛分布,但松江府的最为有名,被乾隆御赐为“江南第一名鱼”。 [2]

分布于东海沿岸9个省市自治区,史书记载以松江秀野桥下所产最负盛名,所以得名“松江鲈”。

松江鲈鱼原图链接

形态特征

松江鲈头及体前部宽且平扁,向后渐细且侧扁。头大,头背面的棘和棱被皮肤所盖。口大,端位。上、下颌,犁骨和颚骨均有绒毛状细牙。眼上侧位,眼间距较狭下凹。前鳃盖骨后缘有四棘,上棘最大,端部呈钩状,翘向后上方。鳃孔宽大。前鳃盖骨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故又称四鳃鲈。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体裸露无鳞,有粒状和细刺状的皮质突起。背鳍2个,在基部稍相连,起点在胸鳍腋部上方,后端近尾鳍基部。臀鳍长,无鳍棘。胸鳍宽大,椭圆形。腹鳍腹位,狭小,基部相互靠近。尾鳍截形,后缘稍圆。

体背侧黄褐色、灰褐色,腹侧黄白。其体色可随环境和生理状态发生变化。体侧具4条暗褐色横带,吻侧和眼下各具1条暗带。成鱼头侧前鳃盖骨后缘为桔红色,在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斜带,繁殖期尤为鲜艳。臀鳍基底具一纵行的桔黄色条纹。腹鳍灰白色,其余各鳍均黄褐色,并有几行黑褐色的斑条。第一背鳍前部、胸鳍和尾鳍基部各具1黑褐色斑块。 在繁殖季节,成鱼头侧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斜带,似4片鳃叶外露,由此得名“四鳃鲈”。

两性外形略有区别:雄鱼头部宽大,吻圆钝,具尿殖乳突,体色较深;雌鱼头部狭长,吻稍尖,无尿殖乳突,体色较浅。

松江鲈鱼重不到二两,长不足五寸,外形有点象塘鳢鱼,鱼头大而宽扁,头的长度要占到整个体长的三分之一。嘴巴宽大,满口毛糙细齿。鲈鱼鳃盖骨后方长有4枚尖棘,向后延伸一小截肉质软膜,称鳃盖膜。膜的上面左右各印染着两条鲜艳夺目的桔红色条纹,很象外面长着的鳃片。人们以为,鲈鱼里面长有两个鳃,外面也有两个鳃,就称它为“四鳃鲈”。松江鲈鱼貌不惊人,甚至于有点丑陋,但它的肉质洁白似雪,为野生鱼类之首。

松江鲈鱼原图链接


栖息环境

为沿海洄游性鱼类,能生长在咸淡水和纯淡水中。幼鱼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溯河,以5月为最盛。成鱼11月至翌年2月降海。每年春天,幼鱼从长江口游到内河生长育肥;到秋季,性成熟后,再游到长江口海水与淡水交界处产卵,繁殖后代,周而复始。

生活习性

松江鲈的小鱼在4月从长江口进入淡水。即在淡水中生长、肥育,到12-1月又降河人海进行繁殖。营底栖生活、日间潜伏于水底,夜间活动。为肉食性鱼类,主要以虾为食料,兼食小鱼。

分布范围

原产于中国日本韩国的海岸线。中国渤海近岸地区以至厦门均产此鱼,进入内陆水系者以松江为最著名。

该物种在世界范围内仅分布于中国、朝鲜西部沿海和鸭绿江、大同江等河流,日本九州岛有明海沿岸及其滨海诸河,如筑后川河嘉濑川等均产。

在中国,历史的资料记载的分布相当广泛,其种群几乎遍布整个中南东南沿海及相关河流水域,北起鸭绿江口,南致九龙江口,如:厦门、舟山、宁波、嘉兴、南京、长江三角洲各地和长江口、苏北沿海、胶州湾、烟台、秦皇岛、庄河、营口、大连等地及台湾北部及西部均有分布,几乎涉及到七省(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和台湾省)、两市 (天津市和上海市)等广大的地区。

繁殖方式

松江鲈鱼在淡水中生长肥育,栖息于清洁流水的底层,日间潜伏,夜晚活动,捕食虾类和小鱼。1年性成熟。在松江等地区,亲鱼于每年11月开始向河口洄游,再由河口移向浅海。洄游开始时,性腺尚未达成熟阶段,在洄游进入海水而逐渐成熟。降海洄游时雄鱼较早,雌鱼稍晚。一般雄鱼先达产卵场,钻入牡蛎壳堆成的洞穴中,等待雌鱼前来产卵。繁殖后雌鱼离去;雄鱼具有护卵习性,留守洞穴保护卵块,逗留一段时间后再游向近岸。松江鲈鱼繁殖期间不摄食,经过降海洄游与繁殖之后亲鱼非常瘦弱。繁殖后的亲鱼移向沿海近处索饵。

松江鲈鱼的产卵场在潮间带。黄海南部的砺牙礁是松江鲈鱼的一个产卵场,产卵期为2月中旬至3月中旬。胚胎发育约经26天孵化为仔鱼,雌鱼的怀卵量5100-12800粒,卵粘性,相互粘结成块状,卵块呈淡黄色、橘黄色或橘红色。

松江鲈鱼原图链接

松江鲈鱼的幼鱼从4月中旬开始向近岸移动,5月中旬出现高峰,6月份以后逐渐减少,溯河进入淡水成长。幼鱼生长迅速,2个月平均长度增加3.2倍。幼鱼主食浮游动物。鲜嫩味美,以松江县所产为最着名。

种群现状

濒危原因是过度捕猎,洄游被切断,环境污染 。鱼类的栖息地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中国沿海的河口退化。城市快速发展,过度捕捞造成的污染以及修建水坝和堤坝威胁了该地区的物种。该地区的水文变化,主要是水坝,因为它们阻止了该鱼种在河流系统中的迁移和洄游。

松江鲈鱼原来并不少见,在20世纪50年代 ,秋季汛期时,捕获量可达万斤。松江上点年纪的人可能都尝过四鳃鲈。鲈鱼是洄游鱼,每年春天,幼鱼从长江口游到内河生长育肥;到秋季,性成熟后,再游到长江口海水与淡水交界处产卵,繁殖后代,周而复始。后来因为不断地造闸建坝,破坏了鲈鱼的洄游线路;加上不断增加的水源污染,影响了鲈鱼的生存环境,松江鲈鱼产量越来越少,到20世纪70年代基本上捕不到鲈鱼了。为此,松江水产部门和上海科研单位合作进行人工试养,随着科研的深入,中外闻名的松江鲈鱼一定会成为老百姓饭桌上的菜肴。

保护级别

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鲈鱼的保护"这一项目,荣幸地得到了世界自然资金会(WWF)的资金资助,通达汇丰银行实施。

食鱼文化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松江鲈鱼的记载,熟知《三国演义》的读者一定知道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天,曹操大宴宾客,高朋满座,佳肴琳琅。曹操指着满桌的菜说,今天盛情邀请大家来,山珍海味不少,但还是有点遗憾,就是缺少了松江鲈鱼这道名菜。这时,有个叫左慈人的说,丞相不必担心,让在下马上变出一条来,说着,就让人端来一只盆子,果真从盆中“钓”出了一条松江鲈鱼,引得满座宾客惊叹不已。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