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松江鱸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松江鱸魚 (學名:Trachidermus fasciatus):頭圓,向後漸側扁。頭部有棱無棘,前鰓蓋骨有4棘,上棘最大,上彎。背鰭連續,有一深凹。口大,上頜略長。頜骨、犁骨及齶骨均具絨毛狀齒群。胸鰭下部鰭條不分支。腹鰭1-4。鰓膜上有兩橙色斜紋,酷似2片鰓葉,故有「四鰓鱸」之稱。[1]

為近岸淺海類,一般在與相通的淡水河川區域生長育肥,性成熟後,降河入海產卵,幼魚回到淡水河川中生活。2月中旬至3月中旬繁殖。繁殖後雌魚離去,雄魚留在巢內護卵。初孵仔魚全長5.3-6.3毫米,1齡即達性成熟。黃、渤海和東海均有分布,為名貴的食用魚類。

松江四鰓鱸以松江秀野橋之鱸魚最為有名,蘇軾後赤壁賦》中就有「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語。吳淞江源出 太湖,東注大海,盛產鱸魚,順理成章。蘇州吳江亦是有名的「鱸鄉」,張翰有《秋風歌》證之:「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

松江鱸魚原圖鏈接

物種簡史

松江鱸魚名揚天下已有近二千年歷史,據松江區志記載,天下鱸魚皆兩腮,唯松江鱸魚為四鰓,且巨口細鱗,鰭棘堅硬。 松江鱸魚是中國四大淡水名魚之一,並非僅限於松江所產,據記載,中國沿海曾經廣泛分布,但松江府的最為有名,被乾隆御賜為「江南第一名魚」。 [2]

分布於東海沿岸9個省市自治區,史書記載以松江秀野橋下所產最負盛名,所以得名「松江鱸」。

松江鱸魚原圖鏈接

形態特徵

松江鱸頭及體前部寬且平扁,向後漸細且側扁。頭大,頭背面的棘和棱被皮膚所蓋。口大,端位。上、下頜,犁骨和顎骨均有絨毛狀細牙。眼上側位,眼間距較狹下凹。前鰓蓋骨後緣有四棘,上棘最大,端部呈鈎狀,翹向後上方。鰓孔寬大。前鰓蓋骨後緣游離突起似一鰓孔,故又稱四鰓鱸。後緣游離突起似一鰓孔,體裸露無鱗,有粒狀和細刺狀的皮質突起。背鰭2個,在基部稍相連,起點在胸鰭腋部上方,後端近尾鰭基部。臀鰭長,無鰭棘。胸鰭寬大,橢圓形。腹鰭腹位,狹小,基部相互靠近。尾鰭截形,後緣稍圓。

體背側黃褐色、灰褐色,腹側黃白。其體色可隨環境和生理狀態發生變化。體側具4條暗褐色橫帶,吻側和眼下各具1條暗帶。成魚頭側前鰓蓋骨後緣為桔紅色,在鰓蓋膜上各有2條桔紅色斜帶,繁殖期尤為鮮艷。臀鰭基底具一縱行的桔黃色條紋。腹鰭灰白色,其餘各鰭均黃褐色,並有幾行黑褐色的斑條。第一背鰭前部、胸鰭和尾鰭基部各具1黑褐色斑塊。 在繁殖季節,成魚頭側鰓蓋膜上各有2條桔紅色斜帶,似4片鰓葉外露,由此得名「四鰓鱸」。

兩性外形略有區別:雄魚頭部寬大,吻圓鈍,具尿殖乳突,體色較深;雌魚頭部狹長,吻稍尖,無尿殖乳突,體色較淺。

松江鱸魚重不到二兩,長不足五寸,外形有點象塘鱧魚,魚頭大而寬扁,頭的長度要占到整個體長的三分之一。嘴巴寬大,滿口毛糙細齒。鱸魚鰓蓋骨後方長有4枚尖棘,向後延伸一小截肉質軟膜,稱鰓蓋膜。膜的上面左右各印染着兩條鮮艷奪目的桔紅色條紋,很象外面長着的鰓片。人們以為,鱸魚裡面長有兩個鰓,外面也有兩個鰓,就稱它為「四鰓鱸」。松江鱸魚貌不驚人,甚至於有點醜陋,但它的肉質潔白似雪,為野生魚類之首。

松江鱸魚原圖鏈接


棲息環境

為沿海洄游性魚類,能生長在鹹淡水和純淡水中。幼魚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溯河,以5月為最盛。成魚11月至翌年2月降海。每年春天,幼魚從長江口游到內河生長育肥;到秋季,性成熟後,再游到長江口海水與淡水交界處產卵,繁殖後代,周而復始。

生活習性

松江鱸的小魚在4月從長江口進入淡水。即在淡水中生長、肥育,到12-1月又降河人海進行繁殖。營底棲生活、日間潛伏於水底,夜間活動。為肉食性魚類,主要以蝦為食料,兼食小魚。

分布範圍

原產於中國日本韓國的海岸線。中國渤海近岸地區以至廈門均產此魚,進入內陸水系者以松江為最著名。

該物種在世界範圍內僅分布於中國、朝鮮西部沿海和鴨綠江、大同江等河流,日本九州島有明海沿岸及其濱海諸河,如筑後川河嘉瀨川等均產。

在中國,歷史的資料記載的分布相當廣泛,其種群幾乎遍布整個中南東南沿海及相關河流水域,北起鴨綠江口,南致九龍江口,如:廈門、舟山、寧波、嘉興、南京、長江三角洲各地和長江口、蘇北沿海、膠州灣、煙臺、秦皇島、莊河、營口、大連等地及台灣北部及西部均有分布,幾乎涉及到七省(遼寧省、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和台灣省)、兩市 (天津市和上海市)等廣大的地區。

繁殖方式

松江鱸魚在淡水中生長肥育,棲息於清潔流水的底層,日間潛伏,夜晚活動,捕食蝦類和小魚。1年性成熟。在松江等地區,親魚於每年11月開始向河口洄游,再由河口移向淺海。洄游開始時,性腺尚未達成熟階段,在洄游進入海水而逐漸成熟。降海洄游時雄魚較早,雌魚稍晚。一般雄魚先達產卵場,鑽入牡蠣殼堆成的洞穴中,等待雌魚前來產卵。繁殖後雌魚離去;雄魚具有護卵習性,留守洞穴保護卵塊,逗留一段時間後再游向近岸。松江鱸魚繁殖期間不攝食,經過降海洄游與繁殖之後親魚非常瘦弱。繁殖後的親魚移向沿海近處索餌。

松江鱸魚的產卵場在潮間帶。黃海南部的礪牙礁是松江鱸魚的一個產卵場,產卵期為2月中旬至3月中旬。胚胎髮育約經26天孵化為仔魚,雌魚的懷卵量5100-12800粒,卵粘性,相互粘結成塊狀,卵塊呈淡黃色、橘黃色或橘紅色。

松江鱸魚原圖鏈接

松江鱸魚的幼魚從4月中旬開始向近岸移動,5月中旬出現高峰,6月份以後逐漸減少,溯河進入淡水成長。幼魚生長迅速,2個月平均長度增加3.2倍。幼魚主食浮遊動物。鮮嫩味美,以松江縣所產為最着名。

種群現狀

瀕危原因是過度捕獵,洄游被切斷,環境污染 。魚類的棲息地在一些地區,特別是中國沿海的河口退化。城市快速發展,過度捕撈造成的污染以及修建水壩和堤壩威脅了該地區的物種。該地區的水文變化,主要是水壩,因為它們阻止了該魚種在河流系統中的遷移和洄游。

松江鱸魚原來並不少見,在20世紀50年代 ,秋季汛期時,捕獲量可達萬斤。松江上點年紀的人可能都嘗過四鰓鱸。鱸魚是洄游魚,每年春天,幼魚從長江口游到內河生長育肥;到秋季,性成熟後,再游到長江口海水與淡水交界處產卵,繁殖後代,周而復始。後來因為不斷地造閘建壩,破壞了鱸魚的洄游線路;加上不斷增加的水源污染,影響了鱸魚的生存環境,松江鱸魚產量越來越少,到20世紀70年代基本上捕不到鱸魚了。為此,松江水產部門和上海科研單位合作進行人工試養,隨着科研的深入,中外聞名的松江鱸魚一定會成為老百姓飯桌上的菜餚。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松江鱸魚的保護"這一項目,榮幸地得到了世界自然資金會(WWF)的資金資助,通達滙豐銀行實施。

食魚文化

歷史上有很多關於松江鱸魚的記載,熟知《三國演義》的讀者一定知道這樣一段故事:有一天,曹操大宴賓客,高朋滿座,佳肴琳琅。曹操指着滿桌的菜說,今天盛情邀請大家來,山珍海味不少,但還是有點遺憾,就是缺少了松江鱸魚這道名菜。這時,有個叫左慈人的說,丞相不必擔心,讓在下馬上變出一條來,說着,就讓人端來一隻盆子,果真從盆中「釣」出了一條松江鱸魚,引得滿座賓客驚嘆不已。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