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林伯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伯渠(老一代革命家、文学家、教育家)

林伯渠原图链接

简介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湖南省常德安福(今临澧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曾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重要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

林伯渠同志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中共五老"。1960年林伯渠先生去世。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2013年4月2日林伯渠同志骨灰回归故里。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林伯渠

出生地:中国湖南

毕业院校:莫斯科中山大学

信 仰:共产主义

逝世日期:1960年5月29日

民 族:汉族

国 籍:中国

代表作品:《林伯渠同志诗选》

主要成就: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参加二次革命,延安五老之一,中国同盟会会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职 业: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

出生日期:1886年3月20日(丙戌年)

别 名:林祖涵

人物简介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湖南临澧人,1886年3月20日生。早年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我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林伯渠参加了南昌起义。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7年冬至1948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对陕甘宁边区的巩固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37年起,多次担任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后又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新中国建立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60年5月29日病逝于北京。[1]

人物生平

1902年入湖南西路师范学堂。

1904年春,经选拔考试,被师范学校选送留学到日本东京弘文学校公费留学。

1905年8月在东京加入中国革命者同盟会

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他在极为愤慨之下,毅然回国。

1906年春天回国后,在长沙振楚学堂教学并在西路公学任职约1年,

1907年被派往东三省联络绿林,从事起秘密的反清活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才回湘参加反袁独立活动,后被袁世凯通缉,于1913年5月逃亡日本,并加入到孙中山重新组织的中华革命党,受命回国后,曾任湖南省署秘书兼总务科长、政务厅长等职。

1917年段祺瑞非法解散国会,林伯渠与湘军旅长林修梅退至衡阳起义,参加了护法之役,担任湖南护法军总司令部参议。1920年,林伯渠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

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继续留在国民党内工作,在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整个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参加国民党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两任农民部长和武汉国民政府军委会秘书长。在发动和领导农运工作时,他认真执行孙中山扶助农工的政策,吸收中央从事农运和对农民问题有深刻见解的同志参加,尽力争取国民党左派的支持与合作,把国共两党对农运的领导有机的统一起来,为推动当时农运的发展建立起卓著的功勋。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后,他逃出国民党中央,出任第六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把一支内部矛盾重重、战斗力弱的杂牌军,建设成北伐中的一支劲旅。

1927年7月15日,宁汉合流后,他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受党中央派遣,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2年冬,林伯渠由海参崴学成回国。翌年三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出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长,后任财政部长调任没委会主任及总供给部长。这期间,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广泛开展节约储粮,保障了红军和苏区人民的供给。为解决苏区的财政困难,他一面成立没收征收局,向地富筹款借款;一面适当增发纸币,帮助各机关建立健全财政制度,开展节约运动,基本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财政需要。

在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林伯渠先任中央政府财政部长,继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领导边区军民,积极贯彻中央的十大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领导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经济文化建设,把边区建设成为模范抗日根据地。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派他常驻西安,任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集中精力从事统一战线和对外联络工作。他利用自己社会联系广、资深望重的社会影响,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一致抗日,对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做出重大贡献。

1944年9月,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由此朝着明确的政治目标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涨。

1945年4月,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48年冬,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望,急需林伯渠去中央工作,12月12日,他告别延安,抵达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后受党中央委托,前往东北迎接李济深沈钧儒谭平山郭沫若等30多位民主人士到北京。

1948年贺龙与林伯渠及其夫人等在一起原图链接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林作新政协筹备工作报告,并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为筹备新政协,建立新中国,他虽是63岁高龄,仍不辞劳苦,有时竟连续工作达20小时,为勉励自己,他在日记上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十个大字并郑重盖上自己的印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10月1日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下午3时,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他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各项伟大斗争,在有关政权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方面的贡献尤为显著。

“十一”以后,他同各方面进行广泛接触,商谈、讨论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和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人的人事安排,从速组成政府各机关,推行各项政府工作。同时,他对各地方政权建设也费出很大心血,为加强正副主席、各个委员、政府各部门及地方政府的联系,传达贯彻各项指示决定,他批阅大量文件,筹备与组织各种会议,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团结爱国民主人士,扩大国际统一战线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上,他当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倡导把定期下去视察工作,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作为党和国家机关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一种制度。翌年5~6月,他率先到湖南视察,先后下到益阳、常德、临澧等县许多单位,找基层干部交谈,了解到大量丰富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取得发言权。他这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及在调查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湖南地方政府的工作。

1956年9月,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他继续当选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57年到1959年的三年中,他先后去广东杭州上海南京内蒙山西辽宁宁夏湖北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视察,逐渐觉察出一些问题,在日记本中写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力戒浮夸片面”等一些针砭时弊的见解。

在1959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这期间,他以古稀之年,不辞劳苦,辛勤工作,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1959年7月参加庐山会议时,在自己准备的发言提纲中,记有“我们的不足”是“既忽视客观规律又未能综合(平衡)”,其不足之处,一部分是发展中的困难,是不可免的;一部分是我们的错误造成的,如“刮共产风”、“似乎一切都要翻一番”,这是“脱离群众的”。7月13日写成《庐山即景》一诗,诗中写有“规律客观不可忽,自有群众作结论”之句。1959年8月,林伯渠率代表团赴蒙古访问,受到蒙古人民的热烈欢迎。

1960年5月,他病情恶化,在大家的劝说下,才去北京医院治疗,29日病逝于医院,享年74岁。

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致悼词说:“他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在每个革命的历史阶段,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主要事迹

早年经历

林伯渠自小受到戊戌变法影响,思想开明,1902年考入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堂,1903年考取公费生,赴日本留学,1904年入横滨弘文学院,1905年8月经黄兴、宋教仁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年底罢学回国。1906年,奉命前往长沙办理振楚学堂,1907年,又以新任吉林省巡抚朱家宝随员身份前往东北,预谋联络当地马匪反清,失败后仍留东北管理学政,直至1911年秋返回上海,随即前往湖南西部争取当地驻防官兵的支持。

二次革命至护法战争

1913年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后,林伯渠在湖南参加二次革命,任岳州要塞司令部参谋,失败后逃往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受到孙中山的赏识。1916年护国战争爆发,林伯渠的堂兄林修梅出任湖南护国军参谋长,林伯渠任湖南总司令部参议。袁世凯退位后,林留任湖南政务厅长。1917年9月13日,林伯渠参与发动湖南南部衡阳、零陵驻军参加护法战争的行动,10月17日,林被委任为劳军使,赴前线激励士气。11月20日,护法军攻占长沙,林伯渠出任湖南财政厅长。1918年3月,长沙复为北洋政府攻占,林伯渠等被迫撤回广州。1919年底,南北议和,谭延闿出任湖南都督,林修梅等湘军将领被迫离开湖南,护法战争在湖南结束。此时,林伯渠参与了协助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的工作。

国共合作与北伐

1921年1月,林伯渠经李大钊和陈独秀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党小组,成为中共创始人之一。此后林伯渠奉命南下广州,任孙中山军政府参议,10月15日,林修梅病逝于广州。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林伯渠再度流亡上海。1923年1月2日,林伯渠被任命为中国国民党总务部副部长,积极推进国共合作,大力吸收共产党人士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林伯渠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农民部长,后前往汉口负责当地的国民党支部活动,6月失败返广州。同年底,林伯渠随孙中山北上,次年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林伯渠又随同扶柩至北京西山碧云寺。1925年5月,林伯渠回到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7月1日,林伯渠出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8月,廖仲恺遇刺后,林伯渠出任代理中执委常委,兼理秘书处,进入国民党领导核心。

1926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林伯渠再次当选为中央执委,并担任财务审查委员会主席,兼农民部长。他在任内聘请毛泽东为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后,林伯渠被迫辞去农民部长一职,转而全力投入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的政治工作,7月20日,参加北伐。9月20日,蒋介石邀请林前往北伐军总部工作,林伯渠遂随军先后至南昌、九江。1927年2月,林伯渠返回汉口,其后出任国民党政治委员会委员、军委秘书长。3月26日,林伯渠前往南京,密谋发动政变,逮捕蒋介石,不料被南京卫戍司令程潜拒绝。

国共内战和抗战时期 不久,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宣布分共,林伯渠被迫退出国民党,前往庐山。8月1日,林伯渠参加了南昌起义。10月3日,林伯渠等非战斗人员离开部队,前往香港,后经上海、神户、符拉迪沃斯托克前往莫斯科,入莫斯科中山大学进修。1933年,林伯渠回国,前往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部部长兼任财政人民委员部部长。1934年10月10日,林伯渠参加长征,任总没收委员会主任,负责为中国工农红军筹集军饷,后又担任红军总供给部部长。

1935年,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林伯渠转而担任当地政府财政部长。

1937年2月24日,林伯渠奉命负责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7月27日,林伯渠作为中共代表团一员前往西安,与国民政府展开谈判。国共第二次合作后,9月6日,林伯渠正式出任陕甘宁边区主席。1938年4月12日,林伯渠又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同年10月,被补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40年10月,林伯渠返回延安,专注于边区政府工作。1942年2月,林伯渠又担任了陕甘宁边区学习指导委员会主任一职,负责在政府系统中开展整风运动,他反对康生发起的抢救运动,争取到了毛泽东“一个不杀,大部不抓”的批示,促使这次抢救运动没有大规模发展。

1944年2月17日,林伯渠奉命前往重庆,与国民政府重开谈判。11月,谈判无疾而终,林伯渠遂返回延安。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林伯渠被选为中央委员,其后又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1948年12月26日,林伯渠调往西柏坡中共中央工作,卸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一职。1949年3月26日,林伯渠作为中共谈判团一员,在北平与张治中率领的国民政府代表团进行结束内战的谈判,未果。8月,林伯渠又代李维汉负责全国政协的筹备工作,9月30日,林伯渠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次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4年,林伯渠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及八届一中全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1960年5月29日,林伯渠在北京病逝,享年74岁。[2][3]

人物贡献

林伯渠始终重视经济建设,在长期的经济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称为红色理财家,财经思想和观点对毛泽东财经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陕甘宁边区兼任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席期间,他坚决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保证供给的指示,坚决实行财经工作为革命战争和革命军队服务兼顾改善民生的方针,注重对财政经济的统一管理,并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财经干部。 林伯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组织者之一,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在长期的统战工作中,他以诚恳务实的作风坚持党的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同广大的爱国民主人士建立了广泛的联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关头。林伯渠受命于危难之际,多次和国民党谈判,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二次国共合作,在稳定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队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联络奔走,使很多仁人志士投入到共产党的怀抱,被许多民主人士视为和蔼可亲的长者和可信赖的朋友。

林伯渠长期从事政府工作。1948年底,他奉调中央后,为新中国的筹建劳心竭力。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并主持规模宏大的开国大典,在国家的政权建设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他把定期下去视察工作,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作为一种责任。1955年,他回到湖南视察,先后下到益阳、常德、临澧等地和县许多单位开展调研,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湖南地方政府的工作。

个人诗选

主要著述收入《林伯渠文集》。

林伯渠和夫人朱明原图链接

《林伯渠同志诗选》:

游鄂达里

(鄂达里在敦化境内,相传系清始祖起兵誓师处)

故老争传鄂达里,

登临却趁大寒时。

西来峻岭连天白,

北走长江入海迟。

十里炊烟控朔漠,

三边狗盗越雷池。

和戎尽有诸公策,

满眼孤乌雨雪诗。

包头即景

(1958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伯渠到包钢视察,赋诗一首。)

黄河之北青山南,

包钢融融火烛天。

五百万吨如反掌,

鼎足武汉与鞍山。

春节看花市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送常德第一中学

(原西路师范)

今昔情况已不同,正须师友满堂红。

干劲鼓足勤教学,滚滚桃源始润东。

留别诸友

林深微霰菊花黄,尊酒平楼意未央。

卅载心期原不负,十年戎马独何伤。

劫来待整金瓯缺,此去莫愁锦水长。

三户仅存能复国,共看子弟满湖湘。

郴衡道中

春风作态已媚人,路引平沙履迹新。

垂柳如腰欲漫舞,碧桃有晕似轻颦。

恰似现象能摸底,免入歧途须趱行。

待到百花齐开日,与君携手共芳辰。

林伯渠同志故居原图链接

别梅坑

共同事业尚艰辛,清酒盈樽喜对倾。

敢为叶坪弄政法,欣然沙坝搞财经。

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

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

游爱晚亭

到处枫林压酒痕,十分景色赛天荪。

千山洒遍杜鹃血,一缕难消帝子魂。

欲把神州回锦绣,频将泪雨洗乾坤。

兰成亦有关河感,不信沉沙铁已深。

挽林修梅

六柳依然未改颜,谁怜零涕湿栏杆?

流传勋业方朝日,新涨思潮付逝川!

……

林伯渠同志诗选原图链接

十口竟为盐米累,一棺犹阴道途艰。

卅年兄弟师兼友,审抚遗篇墨未残!

人物故居

林伯渠故居坐落在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居民建筑。林伯渠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 故居由于年久失修,仅存一道封火墙。为纪念跨越二个世纪的革命家林伯渠诞辰100周年,临澧县委县政府于上世纪80年代动工修复。故居座北朝南,为三进,每两进之间设一天井,有正房14间,杂室5间,建筑面积857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两侧封火墙造型,室内门、窗、壁、望板、地板均用木板拼合,并刷涂桐油成深褐色,后堂屋“九牧世家”之匾牌,高悬梁上。整个建筑古朴典雅,且“诗礼伴家”之气息浓厚。故居内开设六个陈列室、陈列林伯渠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图片、照片和文物资料。故居前有稻田,后有茶山,左晒场,右池塘,腰围约4米的千年古柏巍然屹立于前晒场中央,一派庄重肃穆的气象。 “林伯渠故居”匾牌是邓小平亲笔题写。

魂归故里

林伯渠同志骨灰安放仪式现场原图链接

经中央批准,中国革命“五老”之一林伯渠同志的骨灰由北京迁回家乡常德临澧修梅镇。今天,骨灰安放仪式在林伯渠铜像广场隆重举行。

7时左右,林伯渠同志的骨灰在其亲属护送下,从林伯渠故居缓缓迁出,安放于林伯渠铜像广场后的墓地。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南省主委龚建明,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卢雍政等出席仪式并敬献花篮。

林伯渠同志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和中共“五老”(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林伯渠同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作出了卓越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许又声代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和7100万湖南人民,向林伯渠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林伯渠同志的亲属表示亲切慰问。许又声说,林伯渠同志是三湘儿女的优秀代表,是湖南人民永远的骄傲。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精神,要把对林伯渠同志的缅怀之情化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为建设更加美丽富饶的湖南而努力奋斗。

人社部原副部长、林伯渠长子林用三在仪式上动情地说,父亲对家乡人民始终怀着骨肉相连的深厚感情和难以割舍的赤子情怀,家乡人民对父亲也始终怀有发自内心的敬仰、血浓于水的亲情。父亲骨灰回归故里安息,这既是他的遗愿,也是家乡人民的期盼。

中央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林伯渠同志生前好友及当地干部、群众代表参加安放仪式。[4]

人物评价

林伯渠是中国共产党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也是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楷模。他曾在自己的日记中醒目地写到:一、遵守党章党纪。二、戒骄傲自满。三、必须有系统地进行监督。四、加强马列思想教育。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林伯渠总是跟着进步的方向走,在危难的关头,总是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林伯渠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由衷的敬仰和爱戴。 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致悼词说:“他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在每个革命的历史阶段,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个时代的弄潮人

1945年3月28日,毛泽东朱德党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的负责人亲临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在这里真诚地向一位“革命老战士”祝贺其60寿辰。这位老战士,就是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

林伯渠纪念邮票原图链接

称林伯渠为“老”,一是因为在党内他年龄大一点,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和吴玉章并称为“延安五老”;二是因为资历老,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八一南昌起义的参加者。在他逝世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在悼词评价说:“他(林伯渠)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3个历史阶段。在每个革命的历史阶段,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伯渠,一个“自辛亥以来……总是站在革命最前线”的战士。[5]

孙中山的舁榇执绋人

1924年底,林伯渠作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农民部长,随孙中山北上。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不幸在北京逝世。林伯渠为孙中山舁榇执绋,送灵至北京西山碧云寺。

成为孙中山舁榇执绋人,是林伯渠在清末民初革命和人生道路的一个象征,他从1905年起就追随孙中山闹革命。

林伯渠出生于临澧县一个书香门第。1904年春天,林伯渠告别了家人、父老和师友,在护送官的陪同下,与湖南省数十名官费留日学生一起由长沙乘船前往日本。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日本国会议员阪本金弥的别庄,举行成立大会,到会加盟的有留日中国学生和革命者100多人。会议公举孙中山为总理,决定同盟会下设执行、评议和司法三部,推举黄兴任执行部庶务(相当于副总理)。会议通过的同盟会章程,确定“本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林伯渠参加了这次会议,加入了同盟会。这是林伯渠一生事业的第一个重要起点,从此他便踏上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征途,成了职业革命家。以后,不管孙中山是受到内部同志的误解、遭受敌人的武力打击,还是多次组织武装起义失败、因经济拮据而贫困潦倒,还是改造国民党、推行国共合作,林伯渠都坚定地与孙中山站在一边。[6]

革命路上的探索人

从日本回国后,林伯渠被派到吉林工作了整整4年,实施同盟会发动的“边疆革命”。1910年5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后,林伯渠约在1911年8月被召回上海,接着被派往湖南工作,任务就是到湘西做策动西路巡防营的工作。武昌起义成功后,林伯渠在湖南常德发动起义工作。“二次革命”时,与同盟会旧友前往湖南,“督促宣布独立”。湖南独立后,林的堂兄林修梅任岳州要塞司令,林伯渠任岳州要塞司令部参谋。他们曾效法洪秀全铁锁横江的智谋,以载石沉船,阻止北军渡江。“二次革命”失败后,参加讨袁的国民党员也难以再在当地立足,林伯渠被迫亡命日本。1915年底,袁世凯在北京宣布称帝,下令改元为“洪宪”,中国西南各省已起兵讨袁。1916年2月底,林伯渠与李大钊遂结伴回国。4月上旬,林伯渠到湖南参加讨袁(世凯)驱汤(芗铭)运动。

此时,程潜、林修梅等在云南都督唐继尧的支持下,组织湖南护国军,一路从昆明、成都、湘西打到了长沙。可湖南督军之位却落在了谭延闿屁股下,随程潜、林修梅进入长沙的林伯渠也被任命为都督府秘书兼总务科长,稍后又代理政务厅长。

1917年下半年后,全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湖南成了南北战争的重点战场之一。

林伯渠对于护法战争最后竟得到这样一个结果,自感到非常遗憾和失望。经过辛亥革命以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教训,他终于认识到,孙中山所倡导的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样一条道路,无论如何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他后来回忆,从同盟会起到民国成立后10年中,自己亲自参加了每个阶段的民族民主的革命斗争,经过了多少的挫折失败,也流尽无数志士的鲜血,然而反动势力仍然是此起彼伏地统治着中国,政局的澄清总是那样遥远无期。虽然对于造成这种形势的真正原因还不完全了解,但总觉得不能再重复过去所走过的道路,应该从痛苦的经验中摸索出一条新路。究竟怎样的干下去才能把革命贯彻到底呢?当时对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出圆满的答案是不容易的,完全靠着欧美式的议会政治无疑的已证明了不能完成这个任务。[7]

1921年1月入党的共产党人

1921年1月,林伯渠就是中共党员,参加的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他的入党介绍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南陈(独秀)北李(大钊)”。

原来,“二次革命”后,林伯渠亡命日本期间结识了李大钊。李大钊是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的学生。马克思《资本论》的日文译者河上肇,即是他的老师。李入学不久,就与志向相近的几位同学组织经济学会,开始研究有关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还组织了反袁团体中华学会。此时,林伯渠与好友易象、容伯挺等也组织了一个反袁团体乙卯学会。为使这两个团体联合起来,林伯渠曾多次到早稻田大学青年会、留日学生住地月印精舍访晤李大钊等人,商谈两个团体的合并问题。很快这两个团体即于1916年1月30日,在锦町政法学校合并为神州学会,并推举李大钊为评议长,林伯渠、易象、容伯挺为干事。此后,林伯渠与李大钊成为挚友。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愁闷中的林伯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震动。他后来回忆说:“在俄国的十月革命中我得到一些新的启示,知道了劳苦大众要得到解放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知道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基本动力,这个阶级的解放事业是与全人类的命运血肉相关的。这些发现是从当时在北京和日本东京的几位朋友(其中之一就是李大钊同志)寄给我的一些社会主义的宣传品里得到的。就依靠这些零碎的一知半解的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消灭了我的疑虑,渐渐地把握住真理。”

就在林伯渠思想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时候,1920年秋冬之际,他接到李大钊从北京的来信。信中提到陈独秀已在上海发起组织共产党,李汉俊沈玄庐邵力子等人都参加了。李大钊自己和张国焘邓中夏也在北京组织了共产党小组。信中还介绍林伯渠去会见在上海的陈独秀。就在这年的初冬,林伯渠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二号和陈独秀见面,并进行了多次谈话。

林伯渠在回忆自己革命经历时说,他是“感于国内广大劳苦群众之受压迫与受十月革命之影响”而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又说:“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8]

开国大典的主持人

1949年11月,为筹备新政协、建立新中国,中央决定调林伯渠到中央工作。林伯渠随即告别了生活14年之久的陕甘宁边区,前往西柏坡。1949年3月23日,林伯渠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同志,分乘汽车离开西柏坡,于25日到达北平。6月15日至19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召开,林伯渠代理秘书长。此时,林伯渠已经是63岁的高龄了,为筹备新政协,建立新中国,他不辞劳苦,有时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他端端正正写下了这样两句话:“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并郑重盖上自己的印章。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林伯渠被推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林伯渠主持开国大典,他以洪亮的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开始!” 接着,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军乐声中,毛泽东亲自开启电钮,第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的首都冉冉升起。欢乐声中,54门礼炮齐鸣28响。

面对广场上迎风招展的彩旗和欢乐的人群,站在毛泽东身后的林伯渠,静静地听他用洪亮的声音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从同盟会起走过漫长而曲折道路的林伯渠,满怀激情,欢呼着新中国的诞生。他高兴地观看了阅兵式和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直到晚8时30分才离开天安门。[9]

延安五老

延安五老,是【【中共党中央】】驻于延安时,中央领导和全体机关干部,对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五位老同志尊称。

董必武 1886年—1975年 字洁畲,号壁伍,湖北红安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

林伯渠 1886年—1960年 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湖南临澧人。开国大典主持人。

徐特立 1877年—1968年 又名徐立华,湖南长沙人。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学校求学时的校长。

谢觉哉 1884年—1971年 字焕南,学名维鉴,湖南省宁乡人。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吴玉章 1878年—1966年 名永珊,号玉章,四川省荣县人。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全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

参考文献

  1. 林伯渠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16日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 林伯渠: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王震1986年3月5日在林伯渠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摘要)王 震 2011年11月10日09: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3. 林伯渠:从同盟会员到共和国开国大典主持人人民网 2011年09月18日09:59 来源:《湖南日报》
  4. 林伯渠同志骨灰回归故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3年04月03日07:48 来源:湖南日报
  5. 林伯渠:从同盟会员到共和国开国大典主持人人民网 2011年09月18日09:59 来源:《湖南日报》
  6. 林伯渠:从同盟会员到共和国开国大典主持人人民网 2011年09月18日09:59 来源:《湖南日报》
  7. 林伯渠:从同盟会员到共和国开国大典主持人人民网 2011年09月18日09:59 来源:《湖南日报》
  8. 林伯渠:从同盟会员到共和国开国大典主持人人民网 2011年09月18日09:59 来源:《湖南日报》
  9. 林伯渠:从同盟会员到共和国开国大典主持人人民网 2011年09月18日09:59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