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泾古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枫泾古镇 |
中文名称;上海枫泾古镇 外文名称;Shanghai Fengjing ancient town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兴塔镇 政府驻地‘’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朱枫公路281号 面积;48750平方米 人口;6.78万(2014) 著名景点;枫泾牌坊、三百园、丁聪漫画馆 |
枫泾古镇是隶属于上海市金山区,位于上海市西南,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
枫泾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历史上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距今有近700年历史。[1]
枫泾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2016年10月14日,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目录
历史沿革
枫泾镇成市于宋,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式建镇,是一个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地跨吴越两界。枫泾镇为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周围水网遍布,区内河道纵横,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2005年9月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元末明初时与浙江的南浔、王江泾、江苏的盛泽合称为江南四大名镇。
明宣德五年(1430年)起,枫泾镇就南北分治,以镇中界河为界,南属浙江嘉兴,北属江苏松江。
1951年3月,全镇才统属松江县管辖。
1966年10月起,划归上海金山县(现金山区)管辖。
枫泾古镇区建筑多为明、清风格, 均具传统江南粉墙黛瓦的特色,房屋以两层砖木结构为主,前后进房之间有厢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穿堂、仪门及厅堂等,前后楼之间有走道相连,称走马堂楼。屋面多为观音兜和五山屏风墙。庙宇建筑多为宫殿式。古民居建筑群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其中9处已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
古镇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沿河古街绿树成荫,古镇水巷幽静;39座古石桥横跨河上,其中元代建1座,明代建11座,清代建21座。
明代建的瑞虹桥,坐落于虹桥河口,清康熙初在此发生过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工人罢工运动"的"虹桥血案",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有该事迹的记载及陈列,并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圣堂内为此立了案碑。
枫泾是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枫泾人民热爱生活,蓝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画、花灯、剪纸、绣花、编织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浓郁的民间文化艺术,孕育了金山农民画。以枫泾农民画家为主的金山农民创作出了乡土气息浓郁、艺术风格独特的金山农民画,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镇内的画馆名画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发祖居已经修复开放。北大街的丁聪漫画陈列馆设在二层中西式建筑内,楼前一棵古银杏,一丛大芭。馆内陈列了丁聪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画,幽默地画画常让人驻足流连。南大街圣堂弄的金山农民画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状元蔡以台的读书楼内,尽得清雅,一副副画面却透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农民画与丁聪的漫画、程十发的国画和顾水如的围棋,这些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地影响的"三画一棋",集中于枫泾一镇,是国内罕见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
2005年5月,在金山农民画发源地枫泾中洪村,政府辟地80亩,建设"中国农民画村"。2006年年初,中洪村被评为首批"中国特色村",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魅力乡村"。枫泾地区已有5万多幅作品远销国外,30多人次在国内外画展中获奖,被誉为"世界艺术珍品"。2005年9月16日,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建筑风貌
在镇政府对面西栅河沿河,有一片长达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古戏台往西,位于和平街92号的大清邮局旧址,灰墙黑瓦,结构坚实,两边的门框都是石头柱子,高高的门洞上方"邮电局"几个大字赫然在目,这是上海地区现存不多的一处大清邮局旧址。由于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枫泾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早在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枫泾南栅已建有道院,明清时,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庙,全镇共有3处寺院庙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开始传入枫化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觉禅寺、施王庙、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观,可以寻觅到枫泾镇古代南北分治,半属吴地半属越境的历史陈迹。
北大街是商业古街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过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两边都是两层楼房,身处其中,抬头望天,只能看见窄窄的一线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楼房临街的一边清一色都呈平面结构,看不出每一栋建筑的特色和规模,而从后门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叠瓦,或骑楼高耸,或勾栏亭阁,或底层的近水楼台,层层石级通向河埠,或倚朱阁、小轩窗,组成一道多姿的水乡民居风光,间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游船穿行其中,人景辉映,夕阳夕照,真是中国的水乡,东方的威尼斯。
北大街古代店铺作坊集中,手工业历来发达。早在宋代就有铁、木、竹、农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制作。纺织技术传入,纺纱织布盛行,明清时,枫泾地处全国棉纺织业生产贸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据史载:"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当时枫泾镇上有土布庄200余家。清代镇上布局众多,江南织造也在枫泾设立机构、工场,生产、收购棉纺织品。枫泾布行销全国。枫泾因而与盛泽、南浔等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江南古镇。清朝后期,米麸业取代衰落的土布业,使枫泾工商业再度兴盛。到近代,枫泾薄稻和枫泾猪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副业品牌。20世纪30年代起,枫泾又成为中国黄酒业的重要产地。黄酒和一百多年来盛销不衰的枫泾丁蹄、桂花状元糕、天香豆腐干三大土特产被今人称作"枫泾四宝"。到了现代,古作坊多已破败,保存最完整的就数375号的石泰山制药房(药铺)。为了展示古代手工业生产状况,现将当年手工业作坊集中的北大街规划为手工作坊按古代形制,配置生产器械,培训有关人员,届时向游人展示古代织布、打铁、制药和制造竹木器具等手工业生产技艺。游人也可以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在这些作坊里,你可以挑选购买到原汁原味、土气十足的手工艺品。当然也可以尝试自己制作小竹筒、小铁铲、小锄子、布鞋子、土布头巾......[2]
古镇特产
枫泾黄酒
枫泾是上海地区唯一的优质黄酒产地。坐落在枫泾的金枫酿酒公司是我国单体厂生产规模最大的黄酒企业。该厂在全国首创黄酒生产新工艺,建成全国首条年产万吨的新工艺生产流水线。因在全国首创采用爆麦曲工艺制作发酵糖化剂,形成了金枫酒独特的曲香风味。金枫酿酒公司开发生产的"和"酒系列与石库门上海老酒系列,以其精致时尚的包装、海派文化的内涵与酒文化的融合,赢得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青睐,成为上海高档黄酒市场的第一品牌。
枫泾丁蹄
丁蹄,即"丁义兴"熟食店特制的"红烧猪蹄"。始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因店主姓丁,故名"丁蹄",迄今已140年历史。丁蹄具有冷吃"香",蒸熟后吃"糯"的独特味道。 其间,丁蹄远销海外,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德国莱比锡博览会金质奖章等众多国际国内大奖。
枫泾豆腐干
据史料记载,天香豆腐干作为枫径特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成品香味扑鼻,色泽乌亮,细腻鲜软,咸中蕴甜,既可作菜,又可零吃,还可泡在茶中吃(故又有"茶干"之名)。
枫泾状元糕
原名枫泾元糕。明末清初,镇上已有不少制作元糕的店铺和作坊。因绅商将状元蔡以台爱吃的元糕改名为"状元糕",又因隐喻为"高中状元"之义,"状元糕"一名便流传下来。清咸三十年(1860年),里人戚学庄开设戚协兴元糕店,专制"状元糕",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扬名四方,其制作方法沿用至今。
主要景点
古长廊
当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乡的典型建筑--长廊。这条长廊全长268米,是江南水乡现存的长廊中数一数二的。在长廊里侧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镇区全长1200米左右,是一条区级河道,水系主要来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黄浦江。长廊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我们可以用两句话高度概括长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这给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东区火政会
在廊棚一条街的东首,城隍庙桥南堍,生产街124号,是民国期间枫泾东区火政会所在地。这是上海地区仅存的较为完整的一处近代消防机构旧址。
火政会原址建筑是由一幢普通民宅改建而成的。受当时上海租界救火会建筑风格的影响,门面墙被改建成了西洋式。
推开红色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大厅里摆放着的几大件旧时救火设备。有20世纪初出现的称作"洋龙"的手压式揿龙,有1937年抗战前的机械"泵浦",还有1950年后一度使用的轮式救火车等。
枫泾镇消防机构,建于民国初年。当时称"龙王堂"(亦叫救火会),取海龙王克火的意思。并在南镇圣堂桥下塘和北镇桃源漾分设救火处。由镇上商人、富绅捐资购买了水枪、木揿龙、担桶等基本设备。消防人员全为义务,由各商店、作坊选派员工参加。一旦发生失火,邻里鸣锣报警,消防人员到救火会带了器械前往抢救。1923年,枫泾南、北镇成立统一的救火会联合会。总会设在桃源漾,又在北丰桥、北栅、东栅、圣堂桥、永昌桥、陈厅等8个适中位置设立分会。有义务救火人员200多人。同时,消防器材有所改进,进水龙头用帆布橡胶水管直接从河浜里吸水。
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枫泾救火分会又合并成东、南、北、中四个区会。景区的东区火政会就是当时其中一个。期间,又增设了机械"泵浦"和进水管、出水带、长钩、斧头、火炬、铜盔、云梯等旧设备。一直到抗战胜利后,消防设备全面更新,揿龙等旧设备被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区火政会又合并成立为"枫泾救火总会"。直到1959年"救火会"更名为"人民消防队",归由公安部门管理。民间自办的火政会、救火会在枫泾存在了近半个世纪后,成为了历史。
火政会虽为民间所办,但当时管理也相当有序。上有总会会长,下有各区负责人,对消防人员定期训练。每年农历五月二十日,为全镇消防演习日。义务消防队员当天穿着整齐的消防制服,列队携器,"号子"开道,前往大星桥堍或桃源漾、人民广场等处进行救火演习比赛,俗称"演水龙"。镇上商绅民众纷纷前往观看,人山人海,成为枫泾镇一年一度的盛事。
当时枫泾镇上火灾较多,救火人员常有牺牲或受伤。1926年,为纪念历次救火中牺牲的勇士,枫泾救火联合会在总会桃源漾清水桥西建造了座高7米的消防纪念塔,全称"枫泾救火联合会亡故同志纪念塔",下刻铭文表彰义务救火有功人员的事迹。这是上海郊区至今惟一保存完好的消防历史纪念塔。现列为金山区文物。
丁聪漫画馆
丁聪,是我国当代最负盛名的漫画家之一,生前以"小丁"署名在报刊上发表讽刺漫画作品。
丁聪出生于一个漫画世家。父亲丁悚(字慕琴),1881年出生于枫泾镇南栅,是解放前上海有名的漫画家。上世纪上半叶,丁悚在上海各大新闻媒体上发表过大量讽刺社会现象的漫画,影响很大。刘海粟在创办上海美专时,专门请了丁悚担任第一任教务长。之后,丁悚在法租界桓庆里31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漫画协会--漫画会。他后期创作的月份牌上的时装妇女《百美图》,曾广为流行,被后人竞相收藏。文化大革命中,丁从遭受迫害,于1969年病故。根据丁聪生前叶落归根的遗愿,1994年3月,丁聪夫妇骨灰被送回故乡枫泾安葬。
陈列馆坐落在古镇北大街421号。由北大街到陈列馆,要走过一段幽静的石板小弄。进入大门,古银杏和紫薇、芭蕉、桂花、腊梅等花木把庭院装点得十分清新雅致。陈列馆主楼是五开间二层的民国时期建筑,上下都有走廊。整个陈列馆设有1个前言厅、7个展室(其中一个展室展出丁聪作品),一处贵宾休息室。总面积360平方米,展出作品100余幅。前言厅有丁聪的半身雕像和他的生平介绍。随后,各展室分别展出了丁聪的讽刺幽默作品、名著插图作品和人物肖像作品等。丁聪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发表漫画作品,他对旧社会的反动统治和腐朽没落的社会生活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欣欣向荣景象和人民热火朝天的工作生活予以真情歌颂,同时对一些落后的现象也给予了无情鞭挞,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他的正义和良知。
在《人物肖像》作品展室,沈从文、秦怡、萧乾、巴金、冰心、方成、冯骥才、新凤霞、老舍、鲁迅、茅盾、黄苗子、钱钟书、聂绀弩、夏衍、王蒙等等,一个个名人以漫画的形态,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参观者面前。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丁聪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结交的广泛。他与中国文艺界好多知名人士都有深厚的友情。《名著插图》展室里你可看到,他为鲁迅、老舍、叶圣陶、沈从文、许地山等名家作品绘过插图。茅盾在1980年6月与丁聪重新见面时,情不自禁地挥笔写下了一首《五绝》:
"不见小丁久,相逢倍相亲。童颜犹如昔,奋笔斗猛人。"
不仅写出了他们间的友谊,而且对丁聪的作品和人格予以高度评价。此诗手迹也展示在陈列馆内。陈列馆还有一间录像室,展出了他创作和生活用过的一些物品,丁聪把它们取名为'小丁实物"。墙上还有他在十三陵水库劳动期间,为京剧界知名人物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盖叫天、周信芳、侯喜瑞、李少春、萧长华等画的人物画像。丁聪自画像,他的儿子、孙子等漫画像也在这里展出。
丁聪曾任全国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但他处处以'小丁"自称。据他介绍,其中有两个意思。其一,在父亲面前,他永远是小丁;其二,"丁"的中文别解是"人"的意思,小丁即"小人物"。他的一生经历证明,他尽管成名很早,但始终没有忘却自己是"小人物",常以小人物的平常心态对待自己,常以小人物的视角看待时事、社会,世态炎凉,因而他的笔下常常流露出真诚浓厚的百姓情怀。这才是他的艺术源泉源源不断,作品几十年来始终受到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
枫泾牌坊
历史上,枫泾古镇一半属江苏,一半属浙江。原先有两个明显的分界标志,一个是西边的界河,另一个就是这东边的牌坊了,这座牌坊就是在原来分界牌坊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再现枫泾古镇独特的地理区域。
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枫泾"二字,是故去的国画大师程十发所题。整座牌坊高12米,宽14米,三间四柱,十分挺拔优美。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着精致的传统花纹,四根冲天立柱上前后悬挂着四副镏金字联,内容集中反映了枫泾的历史、人文、风土民俗,让游客一进门就对枫泾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能有个简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鸿著的开篇引子。
枫泾长廊小吃一条街
枫泾镇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河道纵横。自元代开始枫泾镇就是商业重镇,来往商贾云集界河两岸,客商临水成街。当时,全镇临河而建的商业长廊达到800多米。如今,修复的枫溪长廊南起致和桥北至竹行桥,全长300米,连接生产街长廊。以前这里曾经是吴越两界最繁荣的商业街。
出了枫泾历史文化陈列馆,沿着300多米长的枫溪长廊漫步,一路映入眼帘的是以古旧民居和古桥、古街为特色的南镇景区。各类小吃名点汇集枫溪长廊小吃一条街。沿着枫溪长廊一路北走,就进入了人文历史丰富的北镇旅游区。
古戏台
枫泾因为南镇北镇分治,明代开始,镇上竟建有两座城隍庙,位于南镇的叫南城隍庙,位于北镇的啊乐城隍庙,因为地处东栅(今和平街浪管所)。这种一镇有两城隍庙的现象,恐怕在国内都不多见。
东城隍庙现已毁坏殆尽,而横跨市河的城隍庙桥和河边的古戏台已经恢复重建。
戏台是古代专供演出的一种室外舞台。唐朝中期,中国的戏剧始具雏形,到宋、金两代正式形成戏剧这种文艺形式。当时,戏剧演出场所统称戏场,唐诗中又有"乐棚"、"歌台"、"舞台"、"露台"的记载;宋朝演变为勾阑、邀棚,最初戏台多建于寺观等宗教建筑前的广场上,用于演戏酬神,后来民间也开始大量兴建戏台。巨富人家在宅院内或祠堂内建戏台,普通农村,则在晒场或近村开阔地搭戏台。后者因为简单而不固定,故清代时称之为"草台"。在农村串村走户演出的艺人班子也因此称作"草台班子"。
枫泾古戏台建在城隍庙广场上,一面贴街,一面临河,每逢演戏,从水路乘船而来的观众可坐在船上看戏。
古代穷人看戏,都在庙会时节。清朝,南北城隍庙开始有庙会。据记载,南城隍庙赛会,始于清乾隆癸巳(1773年),开始三、四年一次,后来演变为一年一次,会期为农历四月初四,时间前后三天。《续修枫泾小志》载:"至期士女倾室往观,百里内闻风而来者,舟楫云集,河塞不通。"可见其盛况。当时,庙前戏台就上演徽班(京剧前身)等大戏,往往也要连演三天。北镇东城隍庙赛会,开始时间稍迟于南镇,会期却比南镇早,在每年清明节,时间两天,而清代中叶开始的施王庙赛会,会期为每年农历八月初二,一般前后三天,热闹的年份要从农历七月三十开始,一直延续七天之久。那时商贩、京剧班、马戏团等云集枫泾,古戏台台上台下一定十分热闹。
枫泾旧志中有一则看戏民从行刺"秦桧"演员的故事记载,说来有趣。事发于康熙癸丑(1673年)三月,当时戏台上正演出秦桧害岳飞的戏,戏演到尾声,忽然从观看人群中跃出一人,用皮工所用的割皮刀一下将演秦桧的演员刺死。事故发生后,这位行刺者被送进官府审讯,他傲首作答:"民与梨园从无半面,实恨秦桧耳。礼不计真假也!"判官怜其义愤,竟对他以误杀罪从轻发落。
重建后的古戏台面宽6.4米,进深4.4米,舞台面积28平方米,歇山式顶,飞檐翘角,古意盎然。随着古镇旅游的发展,古戏台上将常年为游客演出各档传统经典的戏剧节目。
吕吉人画馆
如果大家经常看上海的新闻,肯定记得在上海兴国宾馆8号楼的市府接待大厅里的一张大型的背景国画《飞瀑图》,每次市政府领导会见贵宾时电视里都将拍到这个画面,这幅巨画就是《吕吉人画馆》的主人吕吉人所画。在2005年他应邀为上海兴国宾馆8号楼会议中心制作巨画,韩正市长亲自选中了他这幅作品。
吕吉人,旅美华裔画家,是国内唯一的一个在美国获得国画金奖的华人,著名画家陈逸飞的同班同学。他是一位新工笔真彩画的国画家,他幼时就酷爱画画,青少年时拜国画大师贺子健为师,打下了良好的国画功底,后又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接受全面的美术教育。1981年赴美国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接受西方现代绘画陶冶。经过深造,他开始探索自己画画的风格。虽定居美国,但他最终选择了继续在中国画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立志用毛笔、宣纸作画,在传统工笔重彩的基础上,吸收西画的造型和色彩,闯出一条新路来。应该说他兼有中西绘画的造型基础,对传统国画的西洋绘画都有很深的了解。他用取长补短的方法把西洋画的一些观念和技巧融入到中国画中,在色彩、用光、质感、构图上打破传统国画的束缚,来增加中国画的"高度"。他还充分利用美国艺术环境的宽松,着力把自己创造的传统工笔重彩打入西方画坛,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他取得了成功。
由陈香梅女士(陈香梅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国家旅游局特别顾问)题字的"吕吉人画馆",里面3间展厅展出了吕吉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二十几幅作品,每幅作品处处洋溢着质朴,动人的情感。他用细腻的、充满感情的笔触刻画一草一木,刻画每个细节,他大胆地用油画的色彩和光来加强语画面的表现力。吕吉人作画的原则是不动情决不动笔,他是用感情画异国他乡的景色的。他又带着真挚的情感来到枫泾,画致和桥、画桥湾里,把我们江南小桥流水的浓情融入画中,听作者介绍他将在枫泾完成12幅作品,内容全是枫泾小镇的素材。
其中高2.20米,长10.56米,画面达210多平方尺。描写新上海黄浦江两岸的夜景的《浦江灿烂图》这幅作品就是作者在惊叹上海发展如此迅速的心情下创作出来的,在画这幅作品的二十多年前他去美国,当时他就在黄浦江旁边的一幢大楼里上班,隔着窗户能看见对岸的景象,那时的浦江两岸反差强烈,一边是万国建筑和人潮涌动的街巷,一边则是成片的工厂,低矮的农舍和宽阔的农田,但浦江两岸天翻地覆的巨变着实令人震撼,1999年他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创作了这幅作品。
自新世纪开始十月起,历时三年零二个月创作的巨幅《中华锦绣全图》集中描绘了中华大地的风景名胜,包括联合国颁布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共五十六处,画高2米,长34米,包罗万象,实为罕见。大家可以一一欣赏他的其他作品。
吕吉人虽然定居美国,但他是一位受过传统教育和有现代思维的中国艺术家,因为他有一颗中国心,所以他始终用一双中国人的眼睛看世界,他用中国人的审美目光,用特有的艺术手段画纽约的街景,画威尼斯的风光。他的作品曾9次在国外画坛上获得大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获奖作品是1996年在湖南湘西画的《凤凰早春》在美国获得大奖。吕吉人由此成为国内唯一的在美国获得国画金奖的华人。他曾在国内、国外举办了66次个人画展,得到了同行和观众的赞赏。美国原纽约市市长,现美国总统候选人之一的朱利安尼看过他的画展后,亲切握手留影,赞叹不已。
毛泽东像章珍藏馆
毛泽东像章珍藏馆内收藏了由金山区私人收藏家缪时方先生多年收藏的近3000枚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珍藏馆不仅集中展出了各地以及各大军区、军分区、警备区发行的像章,还陈列了香港、澳门、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发行的像章。其中1枚是1969年日本东方轮船公司发行的毛泽东像章,目前国内仅发现两枚。[3]
施王庙
施王庙,俗称施王堂,坐落在北大街409号,是枫泾重要的道教胜地,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
施王其名叫施全,历史上实有其人,宋高宗时任殿前司军校,民间唱本称施全是抗金英雄岳飞手下的护国大将军。岳飞遇害风波亭后,施全曾乔装打扮潜人相府,行刺秦桧未成,离京回乡后朝廷册封为"定海侯",掌管金山沿海一带,为金山及相邻浙江一带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和善事。另有一种说法,说他趁秦桧退朝时刺杀他,然未成功,反被秦桧分肢杀害于市中。由于他继承了岳家军精忠报国的美德,因而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被加封为"靖江王"。枫泾百姓为纪念施全,在明万历七年募白银400两;在枫泾北栅建造了施王庙。
施王庙曾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两侧立有石马,中殿左右放置两条木船,后殿为主殿,楼下供奉施全和夫人塑像,楼上设精雕木床,是施王卧室。边上还有供道士起居的生活用房10余间。施王庙前还建有放生池,池上建有拱形石桥,称王桥(现已重建)。
整个施王庙占地3 000多平方米,是江南一带规模较大的道教官观。从清朝中叶开始,为纪念施全八月初二日生日,开始举行施王老爷神诞赛会。赛会时节远近数十里乡民都赶来枫泾看庙会,十分热闹。赛会有施老爷"开光"、出巡、摇梢船、放焰火、踩高跷、演大戏等节目,一要延续两到三天。到清朝末年,由于城隍庙赛会的衰落,施王庙赛会成为枫泾一年中最热闹的庙会。
一些老人回忆起来,还津津有味,说当时施老爷出巡时队伍长达数千米,场面十分壮观。施王庙庙会一直到1966年才停止下来。之后,施王庙大殿被改为枫泾小学教工食堂,前殿成了枫泾中学的三产小商店。
天命堂
枫泾古镇南丰桥南堍往西,友好街268号,有一座琉璃砖墙的三角尖顶房子,上面竖写着三个字:天命堂。民国初年,开始有一部分枫泾镇人信奉基督教,他们在南栅利用旧房子改建成耶稣堂进行教务活动。
抗战胜利后,教徒开始多起来,老地方狭窄不够,于是,1947年,由当地人吴静人、徐志光、费德荣、胡文忠等募集白米200石,作为创办新教堂的本钿。用其中的80石白米买下了原陈子达的一幢旧房子,其余120石白米用作内外修缮费用。堂内桌椅板凳等均由信徒踊跃捐募得来。堂建成后,取名叫天命堂。
天命堂占地 平方米,有房屋多间。建成后,松江、平湖、嘉善、青浦、金山等县的邻近乡镇信众纷纷来天命堂做礼拜,人数不少。当时天命堂下设3个组,分别称伦敦会、信心会、司徒信心会。伦敦会组受杭州、嘉兴总堂领导;信心会组受上海、苏州总堂领导;司徒信心会组受苏州、西塘总堂领导。至1951年,这三个组分别有信徒91户176人、80户128人、73户126人。一个教堂内信徒教务受不同总堂管,这种组织体系比较特殊。1966年后,天命堂被迫停止教务活动。1979年起恢复教务活动,但房子仍被外单位占着。1985年5月,镇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归还了天命堂财产,并由教会进行整修,于10月6日正式复堂,举行了隆重的复堂仪式。
三百园
三百园是一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后面还有一座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后花园。原主人陈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是枫泾人,当时在朝廷中位列屯田员外郎,相当于国家农业部副部长,虽官居高位,但他一生两袖清风,廉政正直,因看不惯朝廷中的一些丑恶现象,几次罢官,隐居故里。他平时喜欢吟诗作画,学识渊博,与诗人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交往甚厚,称为莫逆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作诗,谈笑人生。死后,司马光还为他写了凭吊诗:"海隅方万里,豪隽几何人,百沐求才尽,三薰得士新,声华四方耸,器业一朝伸,他日苍生望,非徒泽寿春。"意思说天涯海角方圆几百里,能找出几个象他这样有杰出才能、才智出众、正直、贤良的人呢?百里之内才求得这样一个人才,他是经过三起三落才得以声誉四方。他为百姓所做的事,是天下苍生有目共睹的,并没有因为大起大落而荒度一生。苏东坡也曾"哭祭其殡",到他的棺材前哭着为他写了祭文,后来陆游为这篇祭文作跋道:"东坡前后集祭文凡40首,惟祭贤良陈公辞指最哀。读之使人感叹流涕。"这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记录了陈舜俞丰功业绩与坎坎坷坷的人生,每幢房子都反映了他当官的艰辛历史,因旅游开放我们赋予他新的含义,里面展示了三百多件展品--百灯、百篮、百行等代表物件故称三百园。
陈舜俞(原枫围乡北庙港人)宋庆历六年(1046年)进京赶考,考中乙科进士,任明州的观察推官,浙江的天台从事等职位,在浙江当官只有一年父亲就病故了,他只好带着父亲的棺材回到了枫泾,当时家中条件并不宽裕,只有一间庭院,回到家后,葬了父亲就闭门发奋读书。宋嘉佑四年(1059年)考取制科第一,任职光禄丞,后又提升为秘书省著作任郎等官职;在任职中,他廉洁秉公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经常把家里的钱接济于穷苦老百姓。在过去朝廷中为官,俸禄足可以建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可由于平时的廉洁,竟拿不出银两造房,一直到宋熙宁三年(1070年)提升为屯田员外郎,他才建了第二幢房子,即百篮馆。当时,宰相就是王安石,他主持变革推行"青苗法",可陈舜俞受封建老思想的影响,竟上书反对,认为此举"有逆朝廷,非王道之举"。故受到朝廷大部分人反对,并被贬为谪监南康军盐酒税官,他心中大为不快,无心做官。任职期间,经常与太傅刘凝文游玩江西庐山,骑着白牛,故称"白牛居士",宋熙宁五年,终究弃官隐居枫泾老家,终日邀友吟诗,牵着白牛往来于白牛荡上,还为枫泾的海慧寺撰写了《海慧院藏经记》,松江《超果天台教院记》及青浦《布金院经藏记》等。由于他的清风亮节,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枫泾的别称叫"白牛村"、"白牛镇",还在镇西为他修了一座桥叫清风桥及清风阁茶楼。
宋熙宁七年,王安石罢相,朝廷正值用人之际,皇上即招他入宫为官,并得知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连第三座庭院都无钱建造,就下旨地方官为他修建,还得知他爱好吟诗,就专门为他建造了一座可以吟诗作画的后花园。可好景不长,他做官只做了一年,王安石再次做宰相,他又再次罢官,回来后立书发誓,绝意仕进,永不做官。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写了大量的诗作,如《都官集》、《应制策论》、《庐山记略》,在后花园我们可以欣赏到他留下来的墨宝。
后花园内,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是一处吟诗作画的江南园林,园虽不大,只有1亩之内,但它却把一年四季的景色全浓缩在此,东、南、西、北四角分别栽种了四季不同的鲜花野果。东南角是春,栽种了桃花、柳树、铁杆海棠、紫藤枸骨刺等植物,每到春雷打响之后,桃红柳绿,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西南角是夏,栽种了上海市市花白玉兰、杨梅,盛夏时节,如白玉般的白玉兰香气袭人的绽放着,满树红红紫紫的杨梅,使人一看就垂涎欲滴;西北角是秋,红红的枫叶、果实累累的芭蕉代表着收获的季节已到了;东北角是冬,有代表长寿的松柏,和不怕严寒的冬青腊梅,置身于此,真的有点象陶渊明所说,仿佛进入世外桃源,流连忘返了。
园内最高处有一小亭,名留春亭,亭名是根据宋代高僧法号德葵大师所写的一首诗而提名的,"闻谈茅亭著意浓,留连美景一壶中。歌声不放莺声老,酒面常陪花面红,倚迸玉簪穿落日,柳拖金线系东风。时人尽道春归去,疑是桃源路忽通。"陈舜俞由于对朝廷的不满,弃官还乡,立书发誓,永不做官,每日邀友在此园中喝酒对诗,当时的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都到此来过。正如诗中所写:在亭子里,面对美景,喝酒对诗,说说笑笑,意境很浓,心情特别舒畅。尽管亭旁没有美妙的歌声陪伴,老去的黄莺也不在鸣叫,只有鲜红的花儿陪着醉红的面孔,但却能用头上的玉簪穿住落日,用金线般的杨柳揽住东风,大家都说春天已去了,但在这里却怀疑到桃花源的路刚刚才通。诗中道出了陈舜俞隐居后的心境和对园子的迷恋,此景、此情,取名留春亭,真的是相得益彰的。
走下假山,又有一亭,名醉眠亭,小亭一面临墙,一面临水,坐在亭中,满园景色尽收眼底。池中荷花香远益清。有一小岛,犹如蓬莱仙岛,岛上有一太湖石,上写"醒魂"。意思是醒悟的意思,把事情看的很透彻。陈舜俞弃官后,每次喝醉就在这间小亭里小睡一会儿,感觉如在仙境,官场上的一些烦恼在这里都烟消云散了,把心中的不快全抛之脑后,留下来只有醒悟后的痛快,故他写道"酒胆长轻六印腰,醉中一枕敌千朝。兴亡藐比荣枯柳,聚散看同旦暮潮。酐法本应尘外有,醒魂徒向水边招。已闻佳士过从约,不似江东返去挠。"意思是说:系在腰中的酒壶一直是喝空的,醉后小睡一会儿醒来就觉得好几个朝代都过去了,成功与失败好比是杨柳发芽与落叶一样。当官与罢官,聚聚散散就好比白天的日出、日落退去的潮水,青苗法不应该在尘世间推行开来,喝醉了忽然醒悟想想一切都是一场空,知道在朝廷中有很多大臣们也赞同"青苗法",我的失败就让他如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吧。
走出醉眠亭,穿过长廊便来到了当时陈舜俞的书房"一枕堂"了,"醉中一枕敌千朝",当年的陈舜俞在这间书房里写下了很多有名的杰作。堂前一副对联写到:"海隅方万里,豪隽几何人,百沐求才尽,三薰得士新"。这是陈舜俞的好友,著名诗人司马光凭吊陈舜俞时所写的,意思说:"天涯海角方圆万里,能找到几个象他这样有杰出才能、才智出众、正直的人呢?百里挑一的人就是他了,他是经过三翻四复的考验,深受老百姓爱戴的一名贤良。从这副对联可以看出司马光与陈舜俞交往甚密,了解颇深,一片敬佩赞扬之心。
出一枕堂旁边又有一太湖石,上写"聚散"二字,"聚散看同旦暮潮"。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此拍照做个纪念,它告诫世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官与罢官,聚聚散散是很平常的事情,应该想得开些,这样生活才会更美好。
农民画村景区
画村坐落于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中洪村,靠临朱(家角)枫(泾)公路。 画村距枫泾镇区约四公里,沪杭高速公路(A8)新浜出口和枫泾出口皆可在十分钟之内到达该村。
历史人物
枫泾民风淳厚,崇尚耕读,注重教育和取仕,孕育出3名状元、56名进士、125名举人、235名文化名人(其中:100名知县、3名六部大臣和2名宰相)人才辈出,自唐代以来有历史记载的名人639人。古有唐朝宰相陆贽;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状元许克昌;明代曾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太医院御医陈以诚;清代状元蔡以台及官至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的谢墉;民间词人沈蓉城等。近代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围棋国手顾水如、著名漫画家丁聪、国画大师程十发,革命前辈袁世钊、陆龙飞等。他们为枫泾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精神遗产、传世著作。
陆贽
陆贽(?-805年)字敬舆,枫泾人,唐建中(780年)进士,授翰林院学士,唐德宗甚为器重,常以辇行,呼而不 陆贽名,在奉天朝夕晋见,议论朝政。贽有魏征之德,敢于直言忠谏,辅政陈词,皆恳到深切,有时规劝太过,触忤龙颜,贽坦然而言"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遑问他乎?"历官中书郎,同平章事,卒后谥"宣"。世称陆宣公。
谢墉
谢墉,字昆城,号金圃,枫泾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南巡时,谢应诏试获第一,赐举人。并授内阁中书。次年登进士,改任翰林,南书房行走。屡次主持会试同考官。乾隆四十六年,任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官。常随乾隆南巡。历官礼部、工部至吏部左侍郎,内阁学士。于77岁寿终。
谢墉四代为官,其兄谢垣,官至刑部员外郎。其长子谢恭铭,官为内阁中书。次子谢扬镇,官为户部山西司郎中,其孙谢权,曾孙谢公桓,皆任上虞县教谕。
蔡以台
蔡以台,字季实,号兰圃,枫泾人。幼即好读,性颖悟,受名儒启蒙,学业大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赴京赶考,得中会元,廷试时又得第一,被乾隆皇帝钦点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补日讲起居注官,在皇宫讲论经史。
他生性耿直,不耐于俗官为伍,专注于学术,善辨钟鼎,金石,图书等文物真赝,书法得颜真卿三味,诗文清丽绝俗。平时著作大多不署名,存稿有《三友斋遗稿》、《姓名窃略》六卷。
朱学范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同志于1905年6月出生在枫泾,他祖上因避太平天国战乱由皖南徽州迁居于此。
朱学范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早年就读于上海圣芳济书院、上海法学院并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1924年进入上海朱学范邮政局。
朱学范是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和卓越的领导人。朱学范作为民主党派人士,出任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邮电部长。
程十发
程十发(1921年4月10日-2007年7月18日),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人。名潼,斋名曾用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斋,后称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幼年即接触中国字画,但给他印象之深莫过民间艺术。194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1942年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个人画展,1949年后从事美术普及工作,1952年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
创作员,1956年参加上海画院的筹备工作,并任画师。长期任上海画院院长,是一位成就斐然、中外盛誉的艺术家。山水画笔墨已颇具功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连环画、插图影响于画坛。此后,艺术视野不断拓展,"取古今中外法而化之",在人物、花鸟方面独树一帜。在连环画、年画、插画、插图等方面均有造诣。工书法,得力于秦汉木简及怀素狂草,善将草、篆、隶结为一体。他的画早年受陈老莲影响,以至后来青藤、八大山人、石涛、新罗山人的画风也给他启示,他的特殊表现方法,给美带来了隽永的趣味。晚年,画家多作花鸟画,笔法、墨法更趋灵动,色彩明艳,构成新颖。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上海枫泾古镇简介 , 上海旅游网
- ↑ 千年上海——枫泾古镇 , 360doc个人图书馆 2019-10-05
- ↑ 历史古迹--毛泽东像章珍藏馆 , 枫泾旅游网 . 201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