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柘荣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柘荣县

中文名称 :柘荣县

外文名称: Zherong County

拼        音 :Zhè Róng Xiàn

别        名 : 柳城、柘洋

所属地区福建省宁德市

政府驻地 :双城镇

邮政区码 :355300

面        积 : 538.22平方千米(2012)

方        言 :通行 闽东方言柘荣方言,部分福州

著名景点东狮山风景名胜区、鸳鸯头草场
                     明游朴墓、九龙井、凤岐古民居等

  火 车 站福安站 福鼎站

一级达标学校 :柘荣一中

行政区类别 :县级县

下辖地区 :双城镇等2个镇、7个乡

电话区号 :0593

地理位置 :位于福建省东北部

人        口 :10.5744万人(2012)

气候条件 :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机        场 :水门机场(军用)
宁德通勤机场(规划中)

车牌代码 :闽J

代        码 :350926

著名人物游朴袁天

柘荣县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东北部,是宁德市下辖的一个县,东接福鼎,西连福安,北邻浙江省泰顺县。通行闽东语柘荣话。

境内土壤以红黄壤为主,呈偏酸性,可开发山地面积大。主要溪流有龙溪、交溪、西溪和东溪等。矿藏有铁、石英铅锌明矾硫磺。纪念地有闽东独立师兵工厂旧址、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马立峰殉难地等。

柘荣县是闽东北的内陆山区县,原称柘洋,早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之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自古以来就是闽浙交界商品集散地,素有“闽浙咽喉”之称[1]

历史发展

县名似以柘洋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柘洋东山,东望海外数百里。”

柘荣县在宋为长溪县灵霍乡柘洋里,元为福宁州灵霍乡柘洋上里。

明初属福宁县;明成化九年(1473年)属福宁州

宋设库溪(今富溪)巡检司。

明正统六年(1441年)设柘洋巡检司。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裁撤,清乾隆四年(1739年)复置。

雍正十二年(1734年),属福宁府霞浦县

宣统元年(1909年)至民国20年(1931年),为霞浦县上西柘洋区。

1932年,为霞浦县第六区。1933年,为霞浦县第四区。

1934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柘洋开辟苏区成立霞浦上西柘洋区苏维埃政府

同年5月~10月,柘洋苏区建立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属闽东苏维埃政府。1935年6月,设立柘洋特种区,直属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驻长乐县城,公元1938年即民国27年移驻闽侯,公元1942年移驻福安)。1943年9月,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

民国34年(1945年)10月1日,撤销柘洋特种区建制,设置柘荣县,仍属第八行政督察区。1947年4月,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1949年6月15日柘荣县解放,属第三专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1950年3月改名福安专区)。1956年8月12日,柘荣县制撤销,原县境并入福安县辖。

1961年10月15日,柘荣恢复县建制,仍属福安专区。

1970年7月1日,柘荣县建制再次裁撤,原县内的城关、东源、宅中、黄柏、富溪、楮坪、英山7个人民公社划归福安县辖,乍洋人民公社划归福鼎县辖。

1975年3月15日,柘荣再次恢复县建制,属宁德地区。

1989年8月18日,国务院批准,柘荣列入对外开放的全国55个市、县之一。

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柘荣县人民政府下设1个双城镇和第一(富溪)、第二(石咸)两个区,暂时沿用旧保甲编制贯彻新政。

1950年1月,撤销双城镇,划全县为3个区。6月,废除旧保甲制度,实行民主建政,建立乡政府。全县划分为3个区,辖24个乡。

1952年4月,土地改革完成,全县划为3区1镇35乡。

1954年9月,全县调整为3区1镇43乡。

1955年,撤销一区区公所,所辖1镇15乡归属县直接领导;二区改称富溪区;三区改称楮坪区,原区公所驻地由石咸移驻楮坪。

1956年4月,全县原来1镇43乡整编为1镇30乡。

1956年8月,柘荣县建制裁撤,全境并入福安县。原(柘荣)县直辖的1镇11乡和楮坪区辖的9乡合并成立柘荣区,区公所驻下城。富溪区名称及其辖乡不变。

1958年8月,富溪区裁并柘荣区,两区原辖的1镇30乡,重新调整为1镇8乡。

1958年10月,实行“公社化”管理体制,建立“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原柘荣区改建成立福安县柘荣农村人民公社联合社,下辖柘荣、富溪、楮坪、岐洋4个农村人民公社(简称公社,下同)、42个生产大队。

1959年12月,岐洋公社撤并柘荣公社。

1960年,富溪公社增设东溪、山樟2个生产大队。

1961年7月,公社体制下放,恢复区建制。原来3个公社改为柘荣、富溪、楮坪3个区,原来社属44个生产大队整编为区属23个人民公社(简称小公社),并在柘荣区之下,另设1个双城镇,专理非农业人口事务。10月15日,恢复柘荣县制,仍辖3个区、1个镇、23个公社。原柘荣区改称为城郊区(区公所由下城移驻前山)。

1964年,城郊区的双城镇与新城公社合并成立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城关镇和城关公社。

1965年2月,实行撤区并社。由23个公社(镇)合并为8个公社,下辖83个大队。

1966年,东源公社增设洋边1个大队(由东源大队析出)。

1970年7月1日,柘荣县建制再度裁撤,将城关、东源、富溪、黄柏、宅中、楮坪、英山7个公社及其所辖73个大队并入福安县管辖(并入后,城关公社改称柘荣公社);乍洋公社辖11个大队划入福鼎县管辖。

1972年,英山公社增设田头洋1个大队。

1973年,黄柏公社增入下坪1个大队。

1975年3月15日,柘荣县再次恢复建制,原划给福安福鼎管辖的8个公社,全部划归柘荣。同时,在柘荣撤县期间,福安县潭头公社划归黄柏公社管辖的下坪大队,也随同柘荣复县而划入柘荣管辖。撤县期间的柘荣公社在复县后仍恢复为城关公社。此时,全县共辖8个公社、86个大队。

7月,楮坪公社增设茶湾(由湾里大队析出)、靴岭尾(由金家洋大队析出)2个大队;英山公社的和尚洋大队改称凤洋大队。全县共辖88个大队。

1980年8月16日,城关公社析出北街、南街、溪坪、上城4个大队恢复设置县属城关镇。原城关公社则改称城郊公社,同时将乍洋公社的仙山大队和楮坪公社的金家洋、靴岭尾2个大队划城郊公社管辖。

12月,撤销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和大队革命领导小组,恢复人民公社和大队的管理委员会。

1981年,黄柏公社增设上黄柏(由黄柏大队析出)1个大队。合前全县共辖114个大队。是年11月,城关镇恢复双城镇原名。

1984年10月23日,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镇建制,重建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全县共辖9个乡(镇)、3个街道、114个行政村。行政区划直至1990年底未变。

2003年,柘荣县辖2个镇、7个乡:双城镇、富溪镇、城郊乡、乍洋乡、东源乡、黄柏乡、宅中乡、楮坪乡、英山乡。2003年末,户籍人口10.0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5万人。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

柘荣县地处闽东北内陆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太姥山脉主峰东山顶海拔1480米,是全县最高点;英山乡下清水坑海拔仅78.8米,是全县最低点。属中山、低山类型区,平均海拔在600米左右。县境内峰峦起伏,地势呈东高西低。山地面积509.1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4.6%,平均海拔600米左右。

气候特征

气温特点

柘荣县气候温和湿润,气温立体分布明显雨量充沛,冬长夏短,霜雪冻害较严重的特征,由于境内各地海拔相差较大,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各地平均气温在13~18℃之间,一月平均气温5.6℃,绝对低温~9.8℃(1983年12月31日)。七月平均气温25.1℃、35℃以上的酷暑极少见。年总积温5000~6500℃,年平均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期在3月30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38天左右,多年平均雪日7天,年最低气温低于0℃的日数28天。

降水量

该县年平均水量在1600~2400毫米,降水充沛。3~4月春雨季,占年总量的16.5%,其特点是雨日多,雨量少,强度弱;5~6月梅雨季,占26.3%,其特点是雨区广,雨量多,湿度大,雨时长而稳定;7~9月台风雷阵雨季,占41.3%,其特点是降水量最多,降水突然,强度大,雨量变化大,极不稳定;10月~翌年2月少雨季,占16.5%。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止2009年,全县耕地面积71483亩,其中水田面积62541亩,农地面积8942亩。

森林资源

截止2009年,全县山地面积514.8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3.1%,森林面积66.7万亩,森林覆盖率68%。森林积蓄量39.9万立方米,竹林面积4.2万亩。

水力资源

境风溪涧纵横交错,分为交溪和七都溪两大系,平均年径流量6.97亿立方米。截止2009年,全县可开发的水资源有216处,总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已开发利用4.26万千瓦。

矿产资源

境内属火山岩地带,截止2009年,已探明的矿产有高岭土、紫砂陶土、明矾、石英花岗岩辉绿岩等10多个品种,尤其是紫砂蕴藏量高达260万吨,其品质可与江苏宜兴紫砂相媲美,素有“北有宜兴,南有柘荣”之称;辉绿岩、花岗岩成材率较高,年开采量分别可达1万立方米;天然矿泉水经鉴定为低矿化度,含锶和偏硅酸,获1992年全国天然矿泉水展览会金奖[2]

农业方面

柘荣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适宜发展山区农业生产。由于山多田少,农业基本设施差,抗灾能力低,耕作方法落后,生产发展缓慢。

2009年,柘荣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亿元,同比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5282元,增长7.4%。药、茶、竹木、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养殖等产业进一步壮大,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达41520亩,其中太子参面积38050亩;茶园面积38770亩;食用菌产量(干鲜混合)4369吨,完成造林面积1.2万亩,人工更新面积0.3万亩,成林抚育面积2.2万亩。培育形成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10年粮播面积和粮食产量保持稳定,中药材、茶叶、油茶、食用菌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7.5亿元,增长1%。农民人均纯收入5992元,增长13.4%,增幅名列全市第一。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在稳定太子参、白术、木瓜等大宗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引进建业农林等农业产业化企业,积极发展名贵中药材,建立红豆杉种植基地2000亩。柘荣太子参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茶叶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新植金观音、黄观音等优质品种茶2580亩,全县乌龙茶品种面积1.1万亩,比重达25%。

工业方面

柘荣在宋代就有制陶业,明代就有银矿开采业,清代有造纸业。民国时期,柘荣境内有造纸、酿酒、打铁、铸锅、榨油、磨粉、染布、木器、竹器等手工业。生产多取家庭、作坊形式,规模小,工具简单,地点分散。至民国35年(1946)才出现一家机器动力的碾米厂。1949年全县有作坊26家和粮食加工厂1个,全年工业产值2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仅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集体工业得到发展。

文化方面

民间艺术

柘荣剪纸

柘荣民间剪纸源自明末清初。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被评为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柘荣剪纸历史悠久,既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刚健、浑厚的特征,又具有细腻、古雅、秀丽、柔美的艺术魅力,给人以远古艺术的美感。史载,柘荣的原住民多来自北方,每逢中原逐鹿,大批中原百姓和文人学士迁入柘荣,为柘荣带来绚丽多彩的人文财富,其中包括剪纸,此后,剪纸这门民间艺术在柘荣靠口口相传和手把手传技,得以保留、传承[3]

柘荣剪刀

据《柘荣县志》记载,柘荣刀剪业是传统手工艺的老行业,创于清雍正十二年,经历明显的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工艺、家庭作坊式。

早在清代雍正年(1723年~1735年),柘荣就有能工巧匠用土铁加钢刃锻打剪刀,长期积累了水磨、下钢、热处理三道传统技艺并代代相传,清同治年间,柘民“袁合兴”、“林木兴”字号的剪刀已颇享盛名,产品还畅销江西广东等地。二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建厂创名牌时期。

1975年成立柘荣县剪刀厂,1990年改名闽锋剪刀厂,使用电动裁板机、冲床等新式机电设备操作工艺,并创立“闽锋”名牌,该品牌以刀刃锋利、水磨淬火独具匠心而享盛名,在全国剪刀质量评比会上,柘荣剪刀对四十层龙头布一剪到底,刀口坚度、锐利度等十项技术指标均获满分,荣获第三名,驰誉全国,曾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年产剪刀190万把。三是市场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4]

草编凉席

草编凉席精选上乘席草,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具有质优耐用、造型美观、携带方便等特点。

福建柘荣布袋戏

福建柘荣布袋戏由一人一戏台组成。集吹、拉、弹、唱表演于一身,是柘荣最常看到的民间戏曲表演之一。

文物保护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双城镇的双城城堡、乍洋凤岐吴氏大宅、乍洋溪口永安桥、涉台文物袁氏宗祠。

名胜古迹

东狮山:省级风景名胜,群峰耸峙,雄伟挺拔,集太姥山的奇伟雄姿,兼武夷山的柔媚挺秀。

凤岐吴氏大宅:为“亨房”所建,坐北朝南,台基5级,内外两重围墙,四周花园[5]

黄柏小东山风光:境内多高山峡谷,在绵延群山中矗立着13座千米以上的山峰。有东山(小东山)、蝴蝶山、天星岗、龙井坑峡谷等。

九龙井:不仅有九个“龙井”,而且还有地质奇观--冰臼。

荣誉

2008年,柘荣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

柘荣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09年被评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柘荣太子参”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双芽”和“彭山翠芽”茶叶商标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彭山翠芽”牌绿茶被认定为福建省名牌产品。

2013年,柘荣是全省第一个“中国长寿之乡”、全市第一张“省级生态县”[6]

2016年5月25日,阿里研究院发布了“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县”榜单,柘荣排名第98。

2018年8月15日,“两山”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及全国“两山”百强县发布,柘荣县的“两山”发展综合指数A+,排名第97位。

2018年12月,柘荣县荣获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交通方面

104国道过境。

视频

柘荣县相关视频

柘荣东狮山景区迎来首场冬雪
柘荣县宣传微电影《揽梦柘荣》
《柘荣县歌:快到柘荣来》

参考文献